茶社,又可以叫做茶館、茶樓等。對於茶社的文字記載,最早是在唐代。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記:“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這是很簡單的店鋪,煎茶以賣,說明唐代還是煮飲的方式。價格也不貴,投錢自取,有點大碗茶的味道。
宋代,茶肆、茶坊、茶樓、茶邸蓬勃發展起來,同時功能也有所拓展,發展成為以飲為中心的綜合性群眾活動場所。從北宋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窺見當時茶館業的繁榮。《水滸傳》第三十三回《宋江夜看小鼇山,花榮大鬧清風寨》中寫道:“那清風鎮上也有幾座小勾欄並茶房酒肆”,不光在繁華的東京汴梁,就是鄉村小鎮,也有茶館的蹤跡了。當時商品經濟活躍,使茶館的經營管理建立了它的古典類型,並逐步趨近完善。宋代茶坊大多實行雇工製,那時精熟烹茶技藝的人稱為“茶博士”,專門為顧客服務,集烹茶與飲茶顧問為一身的功能,很有特色。宋代的茶肆十分重視設計裝修。《夢梁錄》記載:“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麵。”很賞心悅目,有蘇東坡的詩為證:“嚐茶看畫亦不惡”。宋代茶館內的娛樂活動,較為常見的是弦歌,《東京夢華錄》中所謂“按管調弦於茶坊酒肆”。還有曲藝博弈,茶點供應,和今天已經很類似了。茶客在這裏可以聽曲聽書,可以品茗下棋,更可以交朋識友,裏短家長。鬥茶更是宋代茶館的一個重要節目。鬥茶始於唐代,發源於福建,也叫“茗戰”。每年新茶製成後,茶農茶客們湊在一起,比賽各自茶葉的優良次劣,比技巧、鬥輸贏,十分有趣。今天這項古老活動又被很多茶館開發起來,並衍生出很多新的項目。
明代以後,茶館之稱肇始,清代以後就慣稱茶館了,其繁盛程度更勝於古代,上至達官貴人,下到黎民百姓,茶館成了他們常常光顧的地方。泡茶館在明清時期尤其成為一種市井時尚,看老舍先生的話劇《茶館》,就能領略當年大茶館小社會的熱鬧風俗。這時候的飲茶方法,已從煎茶改為較為簡便的衝泡飲用,一直流傳至今。所謂“簡單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矣。”(文震亨《長物誌》)茶館的娛樂功能也更為凸顯:北方的大鼓和評書,南方的彈詞和評話,江南江北茶香飄逸,鼓樂升平,泡茶館不啻為當時最休閑最時尚的活動。
清代時,僅杭州城就有大小茶館800多家,好茶不用說,各色糕點小吃名目繁多,令人垂涎。而北京的茶館分類就更多了,頗有些今天主題特色的意思。清茶館,以賣茶為主,環境優美典雅,布置有字畫、盆景,適合文人雅客會聚於此,吟詩作畫。同時也供生意人們聚談生意,互通有無。大茶館,門麵開闊,前堂後院,內部陳設考究,供茶客品茗、下棋、聊天。書茶館,以表演評書為主,書前賣茶,兼售茶點小吃,以供佐茶。野茶館,一架草棚,幾條板凳,粗茶大碗,卻是賞不盡的一派田園野趣。戲茶館,設有專門的戲台,名角好戲,看戲喝茶,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