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溝通搭建通天路——修煉溝通口才的妙處(2 / 3)

我國革命家蕭楚女在在重慶國立第二女子師範教書時,除了認真備課外,他每天天剛亮就跑到學校後麵的山上,找一處僻靜的地方,把一麵鏡子掛在樹枝上,對著鏡子開始練演講,從鏡子中觀察自己的表情和動作,經過這樣的刻苦訓練,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講藝術,他的教學水平也很快提高了。1926年,他年方30,就在毛澤東同誌主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工作,他的演講至今受到世人的推崇。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不僅有超群的數學才華,而且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辯才”。他從小就注意培養自己的口才,學習普通話,他還背了唐詩四五百首,以此來鍛煉自己的“口舌”。

這些名人與偉人為我們訓練口才樹立了光榮的榜樣,我們要想練就一副過硬的口才,就必須像他們那樣,一絲不苟,刻苦訓練,正如華羅庚先生在總結練“口才”的體會時說的:“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說話的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從現實中鍛煉出來的。俗話說一分天才,九分努力,人若沒有良好的口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好像鳥兒沒有羽翼。因此,我們要努力鍛煉自己的口才,從而取得成功。

4.會說話的人受歡迎

說話不僅是一門學問,還是你贏得事業成功的常變常新的資本。第一印象最重要,而口才好的人最能給別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優雅的談吐可以吸引對方,使自己廣受歡迎,更有助於事業的成功。受到歡迎不僅可以滿足我們的交往需求,更重要的是能改變僵持的局勢,改變別人的心情,讓自己的身上充滿磁力。

會說話的人不僅能侃侃而談,而且能使對方聽得津津有味;不會說話的人滔滔不絕,卻令聽者感覺索然無味。和會說話的人交流,是智慧的碰撞;和不會說話的人交談,是心靈的煎熬。會說話,可以讓你在商戰中輕鬆取勝;會說話,更讓你獨具個人魅力。擁有一張會說話的嘴,就等於使自己擁有了一個美好非凡的前程。說話是一門值得一生學習研究的學問。

大家都熟悉的《紅樓夢》裏的王熙鳳,完全稱得上是一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女人。

在《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喪父後進京城,小心翼翼初登榮國府時,王熙鳳的幾段話就展現了她“會說話”的超凡才能。人未到,卻先聽其笑,先聞其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尚未出場,就給人以熱情的感覺。

隨後王熙鳳拉過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笑著說:“天下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兒,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隻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一席話,既讓老祖宗悲中含喜,心裏舒坦,又叫林妹妹情動於衷,感激涕零。而當賈母半嗔半怪說不該再讓她傷心時,王熙鳳話頭一轉,又說:“正是呢!我一見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歡,又是傷心,竟忘了老祖宗。該打,該打!”

會說話的人用智慧交談,不會說話的人用嘴交流。會說話的人,使人如坐春風,不會說話的人,令人如坐針氈。無論是想成為一名溝通高手,還是想在事業上有所作為,都要從學說話開始。

清代才子紀曉嵐,才華橫溢,才思敏捷,是個文學奇才,而他善變的口才也令人歎服,因此也深得皇上青睞。

一天,紀曉嵐(清代大學者)陪同乾隆皇帝遊大佛寺。君臣二人來到天王殿,但見殿內正中一尊大肚彌勒佛,坦胸露腹,正在看著他們憨笑。乾隆問:此佛為何見朕笑?

紀曉嵐從容答道:此乃佛見佛笑。

乾隆問:此話怎講?

紀曉嵐道:聖上乃文殊菩薩轉世,當今之活佛,今朝又來佛殿禮佛,所以說是佛見佛笑。

乾隆暗暗讚許,轉身欲走,忽見大肚彌勒佛正對紀曉嵐笑,回身又問:那佛也看卿笑,又是為何?

紀曉嵐說:聖上,佛看臣笑,是笑臣不能成佛。

人人都知道彌勒佛笑口常開,對任何一個人都一樣,乾隆皇帝卻故意問紀曉嵐,紀曉嵐抓住乾隆皇帝的身份巧妙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可沒想到皇帝接著又問佛為什麼對紀曉嵐笑,紀曉嵐若還像剛才那樣答,那他也成了佛祖轉世,就與皇上平起平坐了,在古代這是要犯大逆不道之罪的。紀曉嵐用自嘲的方式把佛笑他說成是嘲笑,這樣既回答了皇帝的問題,又不會冒犯他,還能讓皇帝開心,可謂一箭三雕。可見,會說話、說巧話是一門學問。

生活中,有的人巧舌如簧,即使是壞話,也能使人聽了不惱不怒;而有些人不善於駕馭語言,好話經過他們的口,也會歧義百出,讓人誤解。下麵是一個很經典的笑話。

張大過六十大壽,很多朋友來祝賀。眼看著宴席就要開始了,不少人還沒到,他著急地自言自語:“這該到的人怎麼還不來?”

他旁邊的王三聽見了,很不高興,不滿地說:“那我是不該來的啦?”

張大見此,忙解釋:“我不是那意思……”沒聽張大說完,王三一甩手離開了。張大對著王三的背影,低聲說:“唉,不該走的倒走了。”

不巧,他的這句話傳到了對麵劉五的耳朵裏,劉五心裏很不是滋味,起身說:“你的意思是,他應該留下來,我是該走的?”沒等張大回過神,劉五也憤然離席。

張大委屈極了,大聲喊道:“我說的不是你。”

“那你說的是我們了?”在座的客人紛紛問他,一個個也走了。

張大瞠目結舌,他想不明白怎麼一會兒的工夫就把所有的人都給得罪了。

這隻是一則笑話,在現實中可能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是像張大這樣因說話不得體而得罪入的事例屢見不鮮。

與口才好的人交流是一種享受,我們能透過語言感受到他們的睿智,溝通中往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良好的口才也可以作為一個人精神氣質的標誌,這樣的人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也給自己更多的進一步交流的機會。會說話的人是社交場合的多麵手,他們善於吸引周圍的人,能適時地調動氣氛,帶動周圍人的積極性,他們走到哪裏都會成為中心人物。會說話,是成功的突破口,是人際關係和諧的秘訣。

5.把話說到點子上

溝通最簡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語言的表達。會說話的人能抓住問題的關鍵,把話說到點子上,並傳達最準確的意思;不會說話的人往往喋喋不休,但聽者依然如墜雲霧,不知所雲。總之一句話,與人有效溝通必須傳達最主要的意思。才能讓聽者聽明白。

一次,子禽問墨子:“老師,一個人說得多,有沒有好處?”墨子回答說:“話說多了有什麼好處呢?比如池塘裏的青蛙整天叫個不停,即使口幹舌燥,也沒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雞,隻在天亮時叫兩三聲,大家卻都能注意到它,因為雞啼是要告訴大家天就要亮了,所以說話傳達出最主要的意思就行了,何必長篇大論呢?”

從墨子的回答中,我們不難明白:講話要少而精,表達時要傳遞出最主要的意思。那怎麼才能把話說到點子上呢?

首先要抓住關鍵點。堅持話由旨遣的原則,明確說話目的,是交流取得成功的首要條件。

在與人交談時,我們必須明白自己要說什麼,就是要明確溝通的目的。然後據此去準備相應的話題和資料,並決定采取何種語體風格,運用哪些技巧。“抓住一點,不及其餘”,這樣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臨場應變。林肯曾說:“在一場官司的辯論過程中,如果第七點議題是關鍵所在,我寧願讓對方在前六點占上風,而我在最後的第七點獲勝。這一點正是我經常打贏官司的主要原因。”下麵我們就一起來看林肯是怎樣用他所說的辦法打贏了一場著名官司。

當時美國的羅克島鐵船公司打算建一座大橋,把羅克島和達文波特兩個城市連接起來。但是輪船公司竭力對修橋提案進行阻撓,因為一旦鐵路修建成功,就斷了他們的財路。於是,美國運輸史上最著名的一個案件開庭了。

時任輪船公司辯護律師的韋德,是當時美國法律界很有名的“鐵嘴”。法庭辯論的最後一天,韋德站在那兒滔滔不絕,足足講了兩個小時。等到羅克島鐵路公司發言時,聽眾已經顯得非常不耐煩了。這正是韋德的計謀,他想以此擊敗對手。然而,出乎韋德意料的是那位律師隻說了一分鍾。

羅克島鐵路公司的辯護律師林肯站起身來,平靜地說:“首先,我對控方律師的滔滔雄辯表示欽佩。然而,陸地運輸遠比水上運輸重要,這是任何人都改變不了的事實。陪審團各位,你們要裁決的唯一問題是,對於未來發展而言,陸地運輸和水上運輸哪一個更重要?哪一個不可阻擋?”

片刻之後,陪審團作出裁決,建橋方獲勝。

不可思議的一分鍾,讓林肯聲名遠揚。

對方律師整整花了兩個小時來為委托人申辯,而林肯本來可以針對他所提出的論點一一駁斥,但他並沒有那樣做,而是將論點集中到一個關鍵點上。隻用了一分鍾的時間,就駁回了對方的論點。所以,在溝通中,話不在多,而在於是否說到了點子上,是否傳達出了最主要的意思。在與人溝通的時候,試著簡要地說出自己的目的,你會發現,這樣的溝通最有效。

其次,語言要精練,做到言簡意賅。

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凡事都講究高效,即用最簡練的語句表達最豐富的信息,語言表達也不例外。無論在什麼場合,講話字字珠璣,簡練有力,就會使人興味不減。倘若羅裏囉嗦,必定會令人厭煩。

在劍橋大學的一次畢業典禮上,上萬名學生坐在大禮堂裏等待丘吉爾的到來。丘吉爾在隨從的陪同下準時到達,他慢慢進入會場,走向講台。

在講台上,丘吉爾脫下大衣遞給隨從,接著摘下帽子,默默地注視著台下的觀眾。片刻後,丘吉爾才緩緩地說出了一句話,而且也是唯一的一句:“Never Give Up!”(永不放棄!)

說完這句話,丘吉爾穿上大衣,戴上帽子,離開了會場。整個會場鴉雀無聲,頃刻,掌聲雷動。

這是丘吉爾一生中的最後一次演講,也是最精彩的一次演講。他僅僅用了幾個字表達自己的意思。語言貴精不貴多,丘吉爾就是用簡潔的語言達到了這個目的。

鄒韜奮先生在公祭魯迅先生的大會上隻講了一句話,短得無法再短。而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演講用了15分鍾,卻也是世界公認的短小精悍的演講。冗長拖遝的語言容易使聽眾感到疲憊,甚至厭倦,從而忽略說話者表達的主要意思;簡短的話語言簡意賅、有力度,能激發聽者的興趣。但要注意的是,我們絕不能因為簡短而忽略了語意的完整,而要從實際效果出發,該繁則繁,能簡則簡。

再次,語言表達清晰準確。

明確了要表達的主要內容,還要通過語言進行傳遞,語言是否恰當、貼切直接影響信息傳達的效果。清晰準確的語言能夠最大限度地表現說話人的原意,而含糊不清的語言會阻礙信息的有效表達,甚至被人歪曲誤解原意。

要想使語意清晰,一定要注意遣詞造句,恰當的用字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另外,適當的語句還能起到感染聽眾的作用。

最後,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每次與人交流之前,不妨先自問一番:“我要向對方傳達什麼信息?”或者“對方想要獲知什麼內容?”預先想一想自己的表達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並把預期的效果當作目標,為之努力。

在平時就注重培養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透過事物的表麵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並善於綜合概括。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交流語言,才能準確、精辟。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口才好,並不是指他在別人麵前怎麼侃侃而談,而是說他的每句話都能說到點子上,能起到真正的作用。相反,一個人即使能把一件事說得天花亂墜,使人不得要領,那也隻能是廢話。

6.看準對象再說話

所謂看準對象說話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人不鬼說胡話。與人溝通應該先充分了解對方,再針對對方的身份、性格和文化層次采取不同措施。孫武有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說話也是這個道理。

看對方的身份地位說話

《世說新語》有這麼一則故事:

三國時期,許允擔任魏國的吏部侍郎,他在選派官員的時候,多選擇他的同鄉。魏明帝聽說這件事情以後,心中開始犯嘀咕,認為許允是在結黨營私,居心不良,於是就派侍衛將他傳去問話。

許允哪裏想到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當他被皇帝的侍衛帶走的時候還莫名其妙。好在他的妻子腦袋極為清醒,趕出來提醒他說:“聰明的君主隻能以理說服,不能依靠軟語相求。”

魏明帝一見許允就責問他為什麼隻重用同鄉,是不是有什麼不良企圖。許允想起妻子的話,便理直氣壯地說:“孔子曾經說過,在舉薦人才的時候要‘舉爾所知’。我之所以任用我的同鄉,那是因為我對他們非常了解,覺得他們擔任那些職務非常合適。如果陛下認為臣所說的話有不實之處,完全可以去考察他們,看看他們到底稱職還是不稱職。如果不稱職,臣甘願承受一切責罰,但如果情況屬實,還請陛下開恩放臣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