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便對許允舉薦的那些同鄉做了一番細致考察,發現每個人都可以勝任其職,於是對許允褒獎一番,讓他回家了。
許允重用同鄉,是根據魏國的薦舉製度,但不管他此舉用意何在,也不管這麼做是否妥當,隻要完全合乎皇帝認可的“理”,他就問心無愧。許允的妻子也明白,和皇帝打交道難於求情,卻可以據“理”相爭,所以,她才叮囑丈夫要以理服人。許允同樣明白這個道理,麵對皇帝的責問,坦然以孔子舉薦人才時要“舉爾所知”相對,並通過用人稱職這條硬道理,擺脫了自己結黨營私、居心不良的嫌疑。這可以說是善於根據說話對象的身份來選擇說話的絕好例子了。
與人溝通時說話,除了要考慮對方身份以外,還要注意觀察對方的性格。對於不同性格的對象,一定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了解了對方的個性和喜樂,做到知己知彼,再靈活運用“三寸不爛之舌”的功力,一定能“籠”到人心。另外,通過對手無意中顯示出來的態度及姿態,了解他的心理,有時能捕捉到比語言表露更真實、更微妙的思想。
當然,對溝通對象的了解,不能停留在靜觀默察上,還應主動偵察,采用一定的偵察對策,去激發對方的情緒,才能夠迅速準確地把握對方的思想脈絡和動態,從而順其思路進行引導,這樣的會談易於成功。
針對不同的溝通對象談話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麵:
性別差異。男性需要采取較強有力的勸說語言;女性則可以溫和一些。
年齡差異。對年輕人應采用煽動的語言;對中年人應講明利害,供他們斟酌;對老年人應以商量的口吻,盡量表示尊重的態度。
地域差異。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所采用的勸說方式也應有所差別。如對我國北方人,可采用粗獷的態度;對南方人,則應細膩一些。
職業差異。要運用與對方所掌握的專業知識較緊密的語言與之交談,對方對你的信任感就會大大增強。
性格差異。若對方性格豪爽,便可單刀直入;若對方性格遲緩,則要“慢工出細活兒”;若對方生性多疑,切忌處處表白,應不動聲色,使其疑惑自消。
興趣愛好差異。凡是有興趣愛好的人,當你談起有關他的愛好方麵的事情來,對方都會興趣盎然。同時,對你無形中也會產生好感,為你找人辦事兒打下良好的基礎。
看對方的文化層次說話
自命清高者常常是潔身自好的墨客或仕途失意的文人,或者是那些自命不凡、看破紅塵的人。這種人文化層次一般都較高,他們不願與常人來往,比較希望同有才華的人結交,因此要順利地叩開這種人的大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善於表現自己,設法展示出自己的才華,因其愛“才”便會自開家門。
毛澤東去拜謁一位隱居山間的姓劉的老翰林,他先獻上一首詩:“翻山渡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謁學尊。途見白雲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餓身。”詩的前兩句寫經過長途跋涉前來貴地拜謁學尊,第三句暗指劉氏能擺脫俗事糾纏,在山間過隱居生活,末句則寫明了他當時遭受饑餓的現狀,也暗示了前來拜謁的目的。
劉翰林一見信上的詩,對毛澤東的才氣很是讚賞,不僅熱情接待了他,還給了他不少紋銀。毛澤東通過展示其才能順利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一個文化層次較高的人到鄉下或基層找普通農民或工人辦事兒,就不應該裝腔作勢、滿嘴文縐縐地高談闊論,也不能以文交心,以詩會友。而應該放下文人架子,用老百姓容易接受的話進行溝通和交流,這樣才能顯得平易近人,與對方沒有文化距離和心理距離。對方一旦有了這樣的感受,溝通來就會很痛快。
和人溝通不能不看對象,不然可能會傷害對方的麵子。而如果了解了對方的情況,即使發表一些大膽的言論,也不會對對方造成傷害,從而達到溝通的目的。
7.把話說到對方心裏麵
俗話說:“話多不如話好,話好不如話巧。”所謂巧話,就是能找到對方的“動情點”,把話說到對方心裏去。與人交談。若能使對方產生思想上的共鳴,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就表明你的話打動了對方,觸動了對方的心弦。這就能很容易地與對方建立起良好的交往關係。
英國倫敦有一家新加坡人開的餐廳,為招攬顧客,每當客人餐後離去時,總要奉送一盒禮品,內附精致“口彩卡”一張,上印有“吉祥如意”、“幸福快樂”等吉言。有一對戀人是這家餐廳的老主顧,他倆在結婚的那一天,滿懷喜悅地來到這家餐廳,在他們期待良好祝願的時刻,打開禮品盒,卻意外地發現沒有往常的“口彩卡”,頓感十分不吉利,心裏老大不高興,他們便向老板娘“興師問罪”,無論老板娘怎樣賠禮道歉,他們就是覺得掃興。看到這種情景,剛到英國探親的老板娘的妹妹微笑著走上前去,說了一句英國常用諺語:“沒有吉言就是最好的吉言”。聽到這句話,新娘破顏一笑,新郎也轉怒為喜,高興地和他握手擁抱。連連道謝。
在意外事件麵前,姐妹倆的處理方式大不相同,姐姐采取的是正麵消極應對的策略,而妹妹則采取側麵出擊的辦法,把話說到了對方的心理麵,把一場糾紛化解在無形之間。
把握說話的方法,把一句話說好、說巧,符合對方的“口味”,那必將會使談話錦上添花。而不恰當的說話方式不僅會影響表達效果。甚至可能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這就應了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禍從口出”。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寒,少年時代就給地主家放牛,為了填飽肚子甚至出家為僧。但朱元璋胸有大誌,曆盡坎坷,終於成就了一代霸業。
朱元璋當上皇帝後,一天,一個窮夥伴來拜見。朱元璋很想和老朋友敘敘舊,可又怕他講出自己以前的糗事,猶豫再三,最後還是決定接見。
那人一進大殿,馬上大禮下拜,高呼萬歲:“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子當兵,多虧菜將軍。”
朱元璋明白,他說的是當年和一群夥伴在蘆葦蕩裏偷豆子的事情,但他說得委婉含蓄,沒有使自己難堪,心裏很高興。他回想起當年饑寒交迫時,大家患難與共的情形,心情十分感慨,立即重重封賞了老朋友。
消息一傳出,另一個當年一塊兒放牛的夥伴也找來了。他見到朱元璋高興極了,生怕他忘了自己,於是指手畫腳地在金殿上高聲說:“我主萬歲!你還記得嗎?那時候咱倆都給人家放牛,有一次我們在蘆葦蕩裏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裏煮著吃,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湯都潑在了泥地裏,你隻顧從地下抓豆子吃,結果被紅草根卡住了喉嚨,當時還是我出的主意,讓你吞下一把青菜,才把那紅草帶進了肚子裏。”
當著文武百官的麵,自己當年的狼狽相被人和盤托出,朱元璋又氣又惱,隻好喝令左右:“哪裏來的瘋子,來人,把他轟出去”。
同樣的話,對同樣人,兩種表達方式,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人常說:會說話的人能一句話說得人笑,不會說話的人一句話說得人跳,要想把話說到對方心裏麵,表達方式的重要作用可謂是不言而喻的。
有個作家想請一位文化名人為自己的一本即將出版的書題寫書名。得知來訪者的意思後,這位一貫以幽默著稱的名人笑著說:“是題字啊,可以,不過,現在講究經濟效益,請我題字,是不是該付點錢啊?便宜一點兒吧,2000塊一個字,怎麼樣?”這雖然是在開玩笑,但作家也聽出了這位名人似乎對常有人打他手跡的主意頗有抱怨之意。
於是,他說:“先生,您這話可是隻說對了一半喲。要得到您的墨寶,理當付錢。可是,您的字何止值2000塊錢一個字呢?比如說,我想要一件值2000塊錢的衣服,這家商店買不著,還可以到別的商店去買呀,可您的墨寶隻能出自您自己的手,天底下別無他處可尋。在我看來,您的每個字都是無價之寶,我付多少報酬也不夠啊!”幾句話說得這位早已聽慣了恭維之辭的名人,竟也覺得“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遂欣然提筆。
會說話的人的良好談吐,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可以把彼此間的距離縮短。溝通的時候懂得用語言感動人、說服人、感染人,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更容易把事情辦好。
8.牢記“三思而後說”
孔子說過:三思而後行。做一件事,如果不是經過心中反複考慮才決定的,那往往是一種任意魯莽的行為;與人交談,如果沒有認真思考,讓不合適的話不小心溜出嘴,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我們一定要用腦袋管好自己的嘴巴,說話切忌口無遮攔,必須要慎重地考慮之後再張口。
著名管理專家德魯克曾說:“人無法隻靠一句話來溝通,總是得靠整個人來參與溝通。”同時,他還告誡我們,一個人必須知道說什麼、什麼時候說、對誰說和怎麼說。
(1)說話前仔細考慮,拿捏分寸
說話前要考慮周全,想好了再說,要拿捏分寸。聰明人對任何事情,在任何時候都會為自己留一條退路,如果草率作出決定而沒有實現就會招來嘲笑。一件事情三分在明,留七分在暗,不管事情發展如何,你都會有足夠的空間去駕馭。與人交談,要掌握好分寸,不能口無遮攔,人常說:話到嘴邊留半句。那麼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麵呢?
①留住自以為是的見解。
釋普濟說:“逢人隻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人們常說“禍從口出”就是指說話太多也會招致麻煩,所以口無遮攔的入最易招人厭煩。人們都是根據有限信息進行思考並形成想法的,加上感情傾向與情緒的作用,難免會產生偏見。正如索羅斯所說:“我們對世界的所有認知都有缺陷,因為我們無法透過沒有折射作用的棱鏡看待這個世界。”所以,一旦對某些問題產生了想法,不要急於表達,耐心地聽完別人的談論,在對自己的意見進行分析,確認無誤,再說出口。這樣即使自己的話語客觀權威,也不至於因為判斷失誤遭到別人的嘲笑。
②不隨便發泄心中的不滿。
隨意發泄的人是十分不理智的,結果傷害的隻能是自己。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難免生出抱怨,而抱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有些人直言不諱,有了抱怨逢人便說,豈不知這樣很容易招來別人的反感,給自己惹來麻煩。如果事先把話在大腦中“過濾”一番,就可以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了。
(2)有些話這樣說
快人快語一般被看作是一個人果敢幹練的表現,但是有時也不見得是好事。如果說話做事莽撞、欠思考,就是不成熟的表現。我們與人交談之前應該深思熟慮,考慮周全了再說,避免給同事、朋友帶來不愉快的情緒。有些話,我們巧妙地來回答,遠勝過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
①遇到別人的奚落或尷尬的情景時巧化解。
有一次,蕭伯納遇到一位牧師,這位牧師胖得像酒桶一樣,他跟蕭伯納開玩笑說:“外國人看你這樣幹瘦,一定會認為英國人都在餓肚皮。”蕭伯納謙和地說:“外國人看到你這位英國人,一定可以找到饑餓的根源。”
有時候人際交往免不了應對尷尬的境地,這時候如果口無遮攔,隨口說“你的話真是很無聊”“你人真討厭”之類的話,必定刺傷對方,而一句幽默的話語就能打破原有的壓抑、緩解緊張的氣氛,既挽回了自己的麵子,又顧及了對方的麵子,從而避免了衝突。
②轉移話題
打個比方,如果一位胖姑娘穿了一件新做的連衣裙,自以為得體,高興地問你:“漂不漂亮?”
她當然是想得到你的讚美。但這件衣服的確不怎麼適合她。你不能違心地讚美,又不能直說,怎麼辦呢?你可以巧妙地轉移話題:“今年夏天,姑娘們好像都很熱衷於連衣裙啊!我最近看到一本雜誌,上麵有很多漂亮的款式,介紹給你啊……”
直接拒絕別人的問題會顯得很不禮貌,這時不妨“顧左右而言他”,暗中轉移話題。當然新的話題必須和原來的話題有一定的聯係,還必須能引起其他人的興趣。否則,會引起對方的疑惑或反感。
③綿裏藏針
唐太宗愛征戰,為了擴大兵源,他想把不在征調之列的中年男子都招為士兵。宰相魏征得知此事後,忙向唐太宗進諫:“把水抽幹了,不僅得不到魚,以後恐怕也不會有魚了;把森林燒光了,不僅獵不到野獸,以後也無獸可獵了。如果中年男子都被招到軍中,那生產怎麼辦?賦稅從哪裏征收?”唐太宗無言以對,隻好作罷。
有時,直言會使人不滿,特別是對待身份地位比較特殊的人時,說話過於直白是不可取的。怎麼辦呢?不妨試試“綿裏藏針”的招數。這種方法和喂小孩吃藥的道理一樣,要用糖水送服。
說話三思,不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煩惱,而且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為自己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