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難聽話也需巧嘴說——批評他人的口才技巧(1 / 3)

如果說溝通是一門藝術,那麼溝通中的批評就是這門藝術中最為奪目的明珠,它的光芒可以照亮溝通的殿堂,讓人們沐浴在一片諧和、美滿的境界中。在批評時怎麼說話別人才會樂於接受?在什麼時候批評最適合?這裏麵有很多學問在其中,隻有認真學習,才能靈活地掌握。

18.批評是一種藝術

批評是一門藝術,做得好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就會抹殺一個人的自信甚至其它。那我們該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呢?

根據特點批評

根據人們受到批評時不同的反應,可以將人分為遲鈍型反應者、敏感型反應者、理智型反應者和強個性型反應者。反應遲鈍的人即使受到批評了也滿不在乎;反應敏感的人,感情脆弱,臉皮薄,愛麵子,受到斥責則難以承受,他們會臉色蒼白,神誌恍惚,甚至會從此一蹶不振,意誌消沉;理智的人受到批評時有很大的震動。能坦率的認錯,從中汲取教訓;個性較強的入,自尊心強,“老虎屁股摸不得”,遇事好衝動,心胸狹窄,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明知有錯,還死要麵子,受不了當麵批評。並且也不會輕易改正其缺點。

針對不同特點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批評方式,對自覺性較高者,應采用啟發他做自我批評的方法;對於思想比較敏感的入,要采用暗喻批評法;對於性格耿直的人,采取直接批評法;對問題嚴重、影響較大的入,應采取公開批評法;對思想麻痹的人應采取警示批評法。在進行批評時切忌一視同仁,方法單一,死搬硬套,應靈活掌握批評的方法。

有針對性的批評

當別人犯下不可原諒的錯誤時,我們無可避免地要對其加以批評。但胡亂批評起不了任何作用,且極易產生逆反心理。

美國某公司有一位高級負責人,曾由於工作嚴重失誤造成了五百萬美元的巨額損失。為了此事,他心裏十分緊張。許多人向董事長提出應把他革職查辦,但董事長卻認為一時的失敗是企業家精神的“副產品”,如果能繼續給他工作的機會,他的進取心和才智有可能超過未受過挫折的常人。因為挫折對有進取心的人是最好的激勵劑。第二天,董事長把這位高級負責人叫到辦公室,通知他調任同等重要的新職。這位負責人十分吃驚:“為什麼沒有把我開除或降職?”

“若是那樣做,豈不是在你身上白花了五百萬美元的學費?”後來,這位負責人用堅強的毅力和智慧為公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對待犯錯誤者,人們常常是凶狠地訓斥甚至責罵。這樣做並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既然錯誤已經犯了。就隻能在如何減少錯誤的損害程度和避免重犯上下功夫,使錯誤成為通向成功之路的鋪路石。

縮小批評的範圍

人犯錯後。受不了的是大家對他群起而攻之,因為這傷害了他的自尊,他也許會承認錯誤,但無法接受這種批評方式,這將使他對領導、對同事充滿敵意,一旦有機會,將以牙還牙。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批評取得效果,就決不能使別人反對自己。正確的目標是取得一些好的效果——或者使對方回到正確的航向上來,而不是去貶低他。即使你的動機是最高尚的,是真心誠意的,也要記住:對方的感覺也在起作用。當其他人在場時,哪怕是最溫和的方式也可能引起被批評者的怨恨,不論是否辯解,他已感到他在同事或朋友麵前丟了麵子。對於一些過失,隻要他認識到錯了,就沒有必要當著眾人的麵要求他做出公開檢討,而隻要在你的辦公室裏,一個人麵對麵跟他談,就足以使他反省了。任何具有上進心的人都不願犯錯誤,從他個人角度來說也是如此,何況你的目的隻是為了讓他改進工作,而不是貶低他的人格。

不要翻舊賬

“話說三遍討人嫌”。要想使一個已知的過錯引起注意,一次提醒就足夠了,批評兩次完全沒有必要,而三次就成了糾纏。如果你提起別人過去不愉快的事,或改頭換麵地重談別人過去犯的錯誤——揭人瘡疤,那麼除非他又重犯類似的錯誤。否則,無緣無故地挑刺兒,他就會認為你對他抱有成見,或者別有用心。要記住批評的目標是使這方麵的工作得以改進,順利地完成任務。一旦這種錯誤得到糾正和解決,就忘掉它。一次批評,一次提高。當對方接受批評、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時,他已經在新的起跑線上了。

批評別人時,宜針對當下問題,不要舊賬新賬一起算。在交談結束時,說幾句“我相信你會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的”諸如此類勉勵的話,就會讓人覺得你不是有意打擊他,而願意變失敗為成功之母,使過錯不失為一次有益的經驗。這樣想過之後。他會鼓起精神,更加踏實地投入工作。

批評要適度

正確的批評要求細密周到,恰如其分,普遍性的問題可以當麵進行批評,對於個別現象就應個別進行。另外,也可以事先與之溝通,幫他提高認識,啟發他進行自我對照,使他產生“矛頭不集中於‘我’”的感覺,主動在“大環境”中認錯。同時,批評時不可全盤否定,一無是處,犯的什麼錯誤就應對其錯誤加以批評,使其及時改正,不可一概而論。

批評時巧用幽默

比如:一位學生上課睡著了,教師走到他跟前將其叫醒,“夢到帥哥了嗎?那帥哥是不是嚇你一跳啊?”正在大家疑惑不解之際,教師補充道:“因為那位帥哥是我。”於是大家一笑了之。老師巧妙地批評了學生,也使那位學生愉快地接受了批評。

19.時機與場合要把握

能否及時,準確地把握好時機和場合,直接影響批評工作的成敗。當一個人情緒激動,火冒三丈的時候是聽不進半點不同意見的;當某個人躊躇滿誌,一帆風順的時候,就會自以為是,甚至忘乎所以,不屑於別人的忠告。

把握時機是一種“藝術”,時機和場合是批評藝術的一個重要環節。時機場合掌握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批評的效果。那怎樣才能把握好時機和場合呢?以下幾點是你要注意的。

(1)要注意批評的及時性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開展批評,一定要注意及時性,趁熱打鐵。如不及時,時過境遷,情況發展了,變化了,即使加上十倍的力量,也無濟於事。注意批評的及時性,就是說當問題發生了,就應及時批評,並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既要有批評的堅決性和果斷性,又要有分析判斷問題的細致性。

(2)要把握批評的拖延性

人們通常把這個叫作“冷處理”,這是指批評缺點和錯誤的條件還不成熟,要有段時間緩衝,等待水到渠成的時機,再進行批評。如果采取強加於人式的批評,常常會使矛盾激化,隔閡加深,產生不良後果。采取拖延式批評,則可以使問題的解決比較自然和順暢。這種批評,適用解決那些比較複雜的問題。由於問題的性質和脈絡一時不容易搞清楚,而這些問題一時不可能造成大範圍的影響,則不必操之過急,特別是當批評者的心理處於一種激情狀態,處於一種憤怒恐懼狀態,在這種狀態情況下,就要先放一放,進行“冷處理”,拖延式批評不是擱置不管,更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而是要認真觀察仔細思考,捕捉有利的時機爭取最好的效果,拖延式批評也不是無限度的拖下去,而是,抓緊弄清楚問題,一旦條件成熟,即著手解決。

(3)要把握好批評的彈性

也就是批評的伸縮性,靈活性,因為對很多事情的批評,往往既是及時的,又是拖延的,及時當中有拖延,拖延當中又包含有及時,不能把拖延和及時對立起來,割裂開來,要把握其中的伸縮性。如有些問題雖然一下子沒有搞清楚,但又必須及時點出,然而不能一下子完全點出,隻能先警告式的,提醒式的批評,在這種批評之後,再根據時間的推移情況,逐步加以解決。

批評不僅要注意時機問題,還要注意場合問題。不要當著眾人麵指責,指責時最好選在單獨的場合。你的獨立的辦公室、安靜的會議室、午餐後的休息室,或者樓下的咖啡廳都是不錯的選擇。

某酒店卡拉OK舞廳為慶開張,邀請了很多重量級的領導。酒店經理忙前忙後,生怕怠慢了這些尊貴的客人。服務員為領導們逐個上茶水,完畢後,轉身欲走。

突然,經理發現,服務員給所有的客人都上了茶水,偏不巧,唯獨漏掉了場麵上的最高領導——副市長。

經理臉色陡變,當場上前,大聲訓斥該服務員:“你怎麼搞的,魂到哪裏去了!平時是怎麼培訓你的,你是不是不想幹了?”

經理一臉吹胡子瞪眼相,場麵也一陣尷尬。

服務員被訓得一時不知所措,驚悸之餘,才想起應該幫副市長補上茶,忙走到副市長跟前。

副市長起先並沒注意自己的茶是否上了,經這一折騰,明白了,馬上打圓場:“沒關係,沒關係。”

這位經理的這種做法至少有兩點是錯誤的。其一,把服務員的漏洞一覽無遺地暴露在客人麵前。其二,給挨訓斥的服務員心中留下了離心的隱患,該服務員如果肚量小,更會記恨他的上司。一位優秀的管理者帶著下屬到客戶那裏去訪問,當管理者發現下屬在言談舉止上存在問題時,是不會當著客戶的麵提出批評。他們知道這時候,最重要的還是要用高明的談話方法,把下屬的缺點掩飾過去。當沒有旁人的時候。在車上或回程的路上對下屬提出批評,是絕妙的時機。

注意時機,就是設計好“時間”,而注意場合就是要設計好“空間”,要把握好批評的氛圍,對於同一性質同一程度的問題,在群眾覺悟較高,風氣較正的場合,就可以嚴厲進行批評;在群眾心理承受能力較低的場合,群眾基礎較差,則要注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啟發,使受批評者受到教育。批評的場合是一個靈活性很大的因素,批評還應注意政治和政策。

每個人都會犯錯,你要有寬廣的胸襟包容這些過失,同時注意上麵的幾個要點。需要指責時,不要猶豫,果敢地去做。

20.就事論事來批評

雖然錯誤與犯錯誤的人密不可分,但對事不對人的批評,才更容易為對方所接受。

批評別人時,要對事不對人。“事”指具體的行為、事件,“人”指事件所涉及的自然人以及人的人格、個性等因素。誰都會做錯事,做錯了事,並不代表他這個人如何如何。批評時,一定要針對事情本身,不要針對人。因為錯的隻是行為本身,而不是某個人。

例如,有的教師在批評學生時,常常不能理智地分析問題,不能對學生“就事論事”,而習慣於“就人論事”,如:“你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這個學生品質惡劣,竟然敢頂撞老師!”等等。其實,腦子笨與不會做簡單題沒有聯係,頂撞老師也不見得品質就一定惡劣,這是兩碼事情,二者之間沒有必然聯係,不能硬扯在一起。所以,教師批評學生時,要注意把學生的行為表現與他的個性品質分開來看。教師感興趣的,應是學生做的具體事情或在活動中行為表現,要把批評指向學生在活動中的某一具體行為表現和做的具體事情,而不要指向他本人。也就是說,批評時不要涉及學生其他與目前過失沒有聯係的方麵,批評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認識自己所犯的錯誤,幫助他糾正錯誤以免再錯。要糾正錯誤也隻有將批評直接指向錯誤的行為表現上,不要涉及其他。如學生字寫錯了就指出這個字寫錯了,不要說什麼學習態度不認真、不踏實之類的話;也不要因為學生某一方麵表現不好就說他什麼都不好,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等等。

總而言之,在批評時要客觀地分析問題,實事求是,就事論事,要讓被批評者明白他是因什麼事情做錯了而受到批評的,避免“就人論事”的現象出現。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其他方麵。

對事不對人,盡量描述事實而不是妄加評價。當別人犯某種錯誤或做出不恰當的事情時,應避免用評價性語言,如“沒能力”“失信”等,而應當客觀陳述發生的事實及自己對該事實的感受。尤其是批評別人時,應隻對錯誤的事實本事進行分析和探討,不要定性或下結論。

在分析事情或批評別人時,要注意以下原則:

(1)善於講求普遍性,不要涉及具體人

問題是通過具體的人和事表現出來的,所以在溝通的過程中,很難做到不涉及具體的人,但是溝通的目的在於解決問題而不是針對某個人。例如,在實際工作中,問題有可能廣泛存在於諸多崗位及工作環節中,雖然表現在一個點上,但是具有普遍性,是係統性的問題,需要在公開的、較大範圍內,對某一特定問題進行廣泛溝通,目的是闡述此問題的普遍性,在整體上使問題得到解決。

(2)隻用事實,不用感覺

爭論時的論據原因必須是具體事實(事實不是真相,事實隻是實際存在的東西),不能以感覺為論據原因,因為爭論需要陳列論據原因及觀點,前後兩者必須有因果關係存在,具體事實才具有產生因果的能力,而感覺(即說我覺得怎樣)是抽象的,因此缺乏產生因果的能力,自然不能是一個有效的推論。

(3)溝通要針對具體問題,不要針對人的個性特征

“對事不對人”在生活中很難把握。比如,有個員工遲到了幾次,你可能會批評他了:“你怎麼老遲到?”員工聽到這個話,就可能不高興。怎麼說我老遲到?也就是3次麼。一次是堵車,我也沒辦法,一次是加班太晚了,睡過頭了。這次是家裏有事,想打電話請假,手機沒帶。員工覺得領導對他有偏見。其實,領導沒有做到真正的“對事不對人”。你批評員工“老遲到”,就說明你已經給他打上了“愛遲到”的標簽,帶有個人情緒。真正的公正做法是,你列舉他遲到的次數、每次遲到的情形、每次遲到造成工作的影響,把這些事實陳述出來,他是沒法反駁的。然後列舉公司的規定,比如有的公司規定每月不能遲到超過4次,對他提出警告。這樣既具體指出問題所在又不涉及個人的品性,比較容易讓人接受,同時也減少了對方辯解的理由和空間,有利於問題的解決。要對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進行深入細致的溝通,不要因為對品性的爭執導致矛盾升級。甚至你可以關心他,給出不遲到的好方法等,比一句“你怎麼老遲到”要客觀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