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你的父母總是忘記關廁所的燈,你隻能說,“這個月你已經5個晚上忘記關燈了”。而不能說,“你老是記不住,總是忘記關燈”。事實上呢,忘記關燈還是少數時候,隻是大家對忘記關燈覺得不能容忍,所以反應比較激烈。在多次出現同樣的錯誤以後,有點惱火,難免在說話中帶有情緒。情商高的人就會掩飾和說話,讓你無法反駁,甚至欣然接受。
“對事不對人”,關鍵在於擺事實,陳述事實,而不要總結和拔高。5次掉錢包,就是5次掉錢包,總共掉了1000元,就是1000元。而不要說“你總是掉錢包,把錢不當數”之類的話。前麵的話是事實,有依據,無法反駁;後麵的話是自己的總結和感受,帶有情緒,聽的人不容易接受你給他打上的標簽。
當發現不良苗頭,由於某種原因又不便正麵對責任者提出批評時。便可通過“對事不對人”的方式提出警告。這樣就可以既點出問題,令對方受到震動,又維護對方的麵子,給他們改正的機會。
有的人批評人時總是說:“從你做的這件事就能看出你這個人怎樣。”這是批評之大忌。批評時,隻能針對事情,而不能針對個人的人格、品性等來說人。
21.批評要懂得“大棒加糖果”
每一個人都有缺點,都有做錯事的時候,鑒於原則問題,我們有時要用批評的手段提出警告,以防止類似的錯誤再次發生。但是批評要把握好“度”,過輕的批評沒有效果,而過重的批評則會打擊他人的自信甚至傷害別人的尊嚴。
專家認為,批評和責怪是一種消極的方法,隻會使對方產生逆反心理,所以除非必要的批評,否則不要輕易使用。同時,讚美和批評,就像鳥的兩翼,缺一不可,每個人都有可以讚美的地方,自然也有可批評之處。正確的讚美,可以給人以極大鼓舞;恰當的批評,也會促使人進步。所以我們在批評時也要注意使用技巧,使批評達到讚美的效果。
一位老板看到秘書遞上來的文件中出現很多標點錯誤。就把女秘書叫進辦公室。老板對她說:“看看你做的文件。”秘書見老板的神情很嚴肅,就想自己的文件是不是出現了嚴重的錯誤,她接過文件認真地看了看,卻沒有找到什麼重大錯誤,於是她不解地問老板:“哪裏有錯誤?”老板生氣地說:“看看標點,你連標點都打不對,還能做什麼?”
秘書聽見這句話十分生氣:“不就是標點出錯了,有什麼大驚小怪的!”然後秘書氣憤地離開了辦公室。
同樣是一位老板的秘書出現標點的錯誤,這位老板把秘書叫進辦公室,對她說:“你今天穿的這件衣服真漂亮,你是一位迷人的姑娘。”然後又說:“不過我希望你以後要對標點稍加注意,讓你打的文件跟你的衣服一樣漂亮,好嗎?”女秘書愉快地接受老板的建議,把文件又重新整理了一遍。
兩位老板都是要批評自己的秘書不注意標點的問題,但是為什麼結果卻大相徑庭呢?第一位老板直白的批評即刻引起了秘書的反抗,使得對話趨於緊張;後一位老板卻先用讚美的語言誇獎秘書,再以委婉的語言指出秘書的錯誤,使得這位秘書在愉快中接受了老板的意見,重新做好自己的工作。讚美和批評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在運用過程中,如果能夠很好地結合讚美與批評,它會產生比單純的批評好一倍的效果。
維吉亞太太請了幾位建築工人在院子裏蓋一間小房子。剛開始幾天,每次她回家的時候,總發現院子裏亂七八糟,到處是木頭屑。因為工人的技術高超,維吉亞太太不想換人,便想了一條妙計。她等工人們離去之後,便和孩子把木屑清理幹淨,堆到院子的角落裏。第二天早上,她把領工叫到一旁,對他說:“你們昨天把前院清理得特別幹淨,沒有惹得鄰居們說壞話,我很滿意。”
從此以後,工人們每天完工之後,都把木屑堆到院子角落,領工也每天檢查前院有沒有維持整潔。
美國著名的演講家戴爾?卡耐基說:“矯正對方錯誤的第一方法——批評前先讚美對方。”批評前的讚美能溫暖被批評者的情緒,使其樂於接受批評,從而達到預想的效果。傳統認識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其人格是不完整的。現代社會中,人們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即使你是長輩,批評時也不能“倚老賣老”,也要講求批評的技巧,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如果批評方式運用得不當,不僅不能讓對方認識到錯誤,還會增加對方的反感。有時我們發現批評了某個人很多次,但是他的錯誤依然沒有改進,那就是因為我們的批評方式不正確。
有兩個人生活上是好朋友,工作中也是好搭檔,一個是總經理,另一個是副經理。一次,由於單位任務很緊,他們兩個就打算放棄休息時間到公司加班。這天早上,總經理來到公司工作了一上午,卻一直沒見到副經理,做完工作後,他也沒多想就回家了。
月末,單位發假期補助時,副經理發現少發了他十元錢。當時由於副經理心情不好。正在火頭上,就衝總經理大發雷霆:“憑什麼少發十塊?”總經理一聽就來氣了:“那天加班你為什麼不來?”他們的爭吵聲引來了其他同事的圍觀。副經理聽後說道:“我怎麼沒有來,我下午來的。”總經理說:“說好上午來,你卻下午來,工作都做完了。再說,你下午來你倒告訴我一聲啊,你不說話,我怎麼知道你來了。你這可算是工作失職啊!”然後總經理不理會他繼續工作。
這件事影響了他們的友誼,好在最後總經理向副經理道了歉,他們的友誼又恢複了以往的親密。
有的領導之所以善於運用批評,就是他們能采取先揚後抑的方式,比如:
“小張,你的調查報告寫得不錯,你肯定下了不少功夫。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你要注意……”
“小李,自從你調到這個單位來之後,你表現不錯,對你取得的成績,我非常讚賞。就是有一點我覺得可以做得更好,我也相信你一定願意改正的……”
如果對方需要得到忠告批評,要從讚揚其優點開始。這種方式就好像外科醫生手術前用麻醉藥一樣,病人雖然有不舒服的感覺,但麻醉藥卻能消除痛苦。
從讚揚開始,以忠告結束。問題也解決了,感情也沒傷害到,真是奇妙的方法。
22.委婉的批評更容易讓人接受
在批評別人時用商量或疑問句表達批評之意。語氣委婉。說話有禮貌,別人也能接受。
委婉是說話時的一種策略,即在講話時不直述其本意,而是用曲折的方法加以烘托暗示,讓他人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果,從中揣摩出深刻的道理。如果有幾個下屬在掛著“禁止吸煙“的牌子的屋子裏吸煙,上司可以有兩種辦法進行處理。一種是,上司指著牌子對下屬說:“難道你們不識字嗎?”加以斥責和阻止。另一種是,上司遞給抽煙者每人一支煙說:“如果你們到禁止吸煙的地方去抽,我會感謝你們的。”下屬當然知道自己破壞了規定。上司的這種行為,提高了自己的威望,也獲得了下屬的敬重。
紐約一家大百貨公司的老板弗蘭克,平時就很喜歡采用間接委婉的批評方式對犯錯誤的員工進行教育,並且,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為了很好地掌握自己的公司的動態,弗蘭克每天都會去百貨公司“巡視”一次,有一回,他剛一下走進公司,就看到一位女顧客站在櫥櫃前,四處張望,然而,卻沒有一個營業員主動上前提供服務。弗蘭克覺得奇怪,向四周一看,原來,她們都湊在一個角落處,嘻嘻哈哈地在開玩笑。
弗蘭克並沒有生氣, 也沒有當即教訓她們,他快步走到那位女顧客麵前,微笑著為她介紹起她所看中的商品特性,然後把她挑選好的商品交給營業員包裝,接著,一言不發地離開了。營業員看到這種情景,都非常慚愧,馬上各就各位。
從上邊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弗蘭克這種隻民主心身行為為榜樣,而不進行語言批評的教育方式,比任何諄諄教導都更具有震懾力。
在交談中,如果發現對方有較為明顯的錯誤,間接委婉地指出對方的錯失,要比直接說出口來得溫和,且不會引起對方的強烈反感。比如,有的父母想改變孩子漠不關心的學習態度,可能會這樣說:“你這次成績進步了,但是你的數學還是比較差,如你的數學成績好一些就更好了。”在這個例子裏,如果這樣說就更好一些:“你這次成績進步了,我們很高興。而且,如果你在數學方麵繼續努力下去的話,下一次一定會跟其他科目一樣好。”
在座無虛席的公交車上,上來了一位老先生,一個年輕人前後張望了一下,然後起身給老人讓座。
老先生坐了下來,一聲不吭,沒有向年輕人道謝.
年輕人俯下身,裝著傾聽的樣子,然後問老先生:“您說什麼呢?我沒有聽清,麻煩您再說一遍好嗎?”
“我還以為您說謝謝呢!”年輕人笑著說。
年輕人說完,車上有人發出淺笑。但是,當老先生說出下麵的話之後,淺笑立刻變成了哄堂大笑。
“年輕人,你誤會了,我還以為你是一位尊敬老人、不講條件的模範青年呢,看來,我看錯人了,我檢討。”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先不去評判他們誰是誰非,單就他們互相批評的方式來看,雙方的表現的確稱得上機智。他們用機智的話語,既指出了對方錯誤,又給對方留足了麵子,在生活中,這種機智的批評在被批評對象聽來,雖然有一種被譏諷的小小的不舒服,但比起承受那種不留情麵的批評,還是能感受到對方的善意的。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批評就成為我們常用的一種手段,但有的人批評起別人來簡直讓人無地自容,下不了台階。其實,這種批評方式不但無法達到讓對方改正錯誤的目的,還有礙於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在生活和工作中,假如我們有必要批評別人時,應學會巧妙地批評,讓他人既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盡快改正,同時也理解我們善意批評的意圖,使他心存感激。
羅西尼是19世紀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一天,一個作曲家拿著一份拚湊的手稿來請教他。演奏過程中,羅西尼不停地脫帽。那位作曲家很奇怪,就問他是不是房間很熱。羅西尼回答說:“不,我有見到熟人就脫帽的習慣,在閣下的曲子裏,我碰到了那麼多的熟人,不得不連連脫帽。”
羅西尼巧妙地用“那麼多熟人”來暗示曲子缺乏新意,抄襲太多,含蓄地向對方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既不傷情麵又達到了目的。
用間接委婉的方式指出對方過失,不會讓對方感到太尷尬因此也不會遭到對方的反感,並且,對方在體會到你的善意的同時,會很樂意接受你的建議。
因此,如果你想使自己的批評收支自己期望的效果,首先就得讓對方把你的建議聽進心裏去,而那種不顧對方的感受,任由自己一吐為快的批評方式,是很難達到這一目的的。
23.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善意
在人際溝通中,有時麵對他人的無理,或者對方配合上的差錯,影響了大家的利益,這時需要你提出批評幫助,你怎樣開口? 你必須懷揣善意去批評,並且還得讓對方感到你的批評是善意的,否則你自以為有善意而對方卻可能認為你不懷好意,要明白,批評指正不當,不僅會達不到目的,弄不好還會產生負作用。造成你與他的溝通障礙。
有一個愛好攝影的人,拿了一些自己的攝影作品去拜訪一位攝影家,請他批評指正。攝影家把他的作品看了一遍,很熱心地告訴他哪一張曝光時間長了一些,哪一張光圈小了一些,哪一張取景需要變換角度……當這位攝影家正在指正的時候,來請教的人總是找一番理由來為自己辯護。不是說當時天氣不佳,就是說取景時找不到合適的立足之地。如此,囉嗦了半天。
當那個攝影愛好者走了以後,攝影家覺得又好氣又好笑,說:“我真傻,何必說那麼多的話呢。”
他人如果做錯了事,除非他自己主動告訴你,坦白地承認錯誤。如果你指出他的錯誤,那麼他往往會找出種種理由加以辯解。何況,像上麵這位攝影愛好者這樣的人就不願意虛心接受他人批評。
你可以在周圍的朋友或家人中試試看,無論是小疏忽或大錯誤,沒有幾個人能在別人指出後立即坦率地、不為自己解釋地承認錯誤。所以,在批評別人時,一定要講究方法,態度要誠懇。
史密斯先生的侄女約瑟芬離開她在美國加州的家,到紐約去做史密斯先生的秘書,那時她才十九歲,剛高中畢業,對於商業常識和生意上的事一點兒也不了解。然而,她待人做事,卻頗為老練。有一段時間,她經常犯一些錯誤。
有一次,史密斯先生真想批評她幾句,但再一想,她年紀輕,閱曆淺,不可太苛求,於是改用和顏悅色的方法對她說:“現在你做錯了事,自然是難免的。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做的錯事比你多得多,所以我相信將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你一定會增長才幹的,現在你照著這樣做不是好多了嗎?”
史密斯先生先承認自己也曾經有錯,然後再指出別人的錯誤,這樣就把批評變得令人易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