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亂批評自己的朋友或同事,這是與人相處達到友好溝通的信條。不過,事情有時並不那麼簡單,有時候也不能不批評幾句。絕不批評別人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批評別人時,為了達到更好的溝通,你就要心懷善意.
首先,要體諒對方。這樣你不僅不會犯吹毛求疵的毛病,而且對他人犯錯誤的原因也會加以分析,給予諒解的。你要時時想著自己和他是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和他對立的。說話時先要對他人所犯錯誤表示理解和同情,使對方減少不安,然後再用溫和的態度指出他的錯誤。說話要委婉和藹,不要用過分刺激的或使人聽了不舒服的字眼。如“你真糊塗,這件事完全搞錯了!”用這種語氣說話是沒人可以忍受的。
其次,指正的話越少越好,能用一兩句使對方明白就行了,然後把話題轉到其他地方,不要嘮叨個不休,使對方陷於窘境,產生反感。對方做一件事情,其中有錯誤的地方則應該指出,但做得正確的地方應該加以讚揚,這樣對方就會心悅誠服。
還有,改變對方的觀點時,最好設法使自己的觀點暗中移植給他,使他覺得是自己改變的,而不是因為你的指正, 對於那些無法挽回的錯誤,你應當站在他的立場上,給予懇切地指正,而不要嚴厲地責問,使他知過而改。糾正對方的做法時,最好用請教式的口吻,不要用命令的語氣。
另外,有一些人特別敏感,對於他人的批評反映較大,甚而容易出現極大反感。這類人分兩種。第一類是羞愧型,你一開口說他,他就滿臉通紅,坐立難安,更有甚者,淚水似乎就要嘩啦嘩啦狂流下來。第二類則采用攻擊的方式回應,桌子一拍,眼睛一瞪,立刻罵了回來:“你以為你是誰?你憑什麼認為我做得不對?”對這類人要更加謹慎。
那麼該如何向這些臉皮特薄的人開口,才能讓對方樂意改進呢?
第一,先描述事情本身。臉皮特薄的人習慣將他人的負麵反饋,當成是針對自己的人身攻擊,所以一開始,你得先清楚地描述這個事情,好讓他知道,你的建議是其來有自,而非無的放矢:“昨天的那篇報告,裏麵出現了好幾個明顯錯誤……”請記得盡量別說“你”,而是就事論事,也就是說,談行為而不談行為者。
第二,表明理解之心。為了緩解他心中隱隱不安的自卑感,這時候,先來加上一個層情緒安全網吧:“我理解這事的過程很倉促,時間太趕……”這麼一來,他就容易把你當朋友,而不是敵人。
第三,讓對方有機會說明。此時,和顏悅色地問他:“你有什麼看法呢?”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就不會讓他覺得蒙受不白之冤而失去理智。
第四,請問他的建議。在提出你心中對他的行為改進方案之前,先詢問他有什麼想法,來改變目前的不佳狀況,讓改進的行為方案從他口中說出,效果就會更好。
第五,提出自己的希望。若是他的回答不令你滿意,這時,你就可說出心中建議:“我建議下次你完成報告後,能夠檢查三遍再交……”
最後,總結並感謝對方。可以如此結束這段談話:“很高興我們達成共識……我真的特別謝謝你的幫忙和配合……。
24.掌握批評的鐵律
中國有許多古訓,例如“得饒人處且饒人”,又如“嚴於律己,寬於律人”等,都是指站在他人的立場,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同樣,這也是批評他人的鐵律。
聖人說:聞過則喜。生活中有幾人可以如此? 所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不過,為什麼良藥一定要苦得讓人難以下咽?忠言為什麼非得讓人聽了難受?難道沒有其他的辦法嗎?
有一個員工不小心做錯了一件事,主管批評她,並要扣她的獎金,結果那個員工自殺了。有一個學生被老師批評之後,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用紅領巾上吊自殺。有一個兒子受不了父母的批評指責,揮刀殺死他們。之所以批評者好心沒有得到好報,是因為那個被批評的人沒有真正意識到其中的“好”,覺得批評者沒有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粗暴的對自己進行指責,傷害了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及愛好,都擁有自我意識。社會聚集了各式各樣不同的人,當然就會發生很多對立的情況,人類社會就像是許多問題的集合體。隻有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相互尊重,大家才能和睦相處。或許當我們去批評別人的時候,都希望對方象唐王一樣,而自己可以象魏征那樣直言不諱,可這並非良策。
如果你身為領導,當你絞盡腦汁、用心良苦地指導下屬工作時,對方顯出反抗的態度,你是否氣憤得常常想整他一頓?對方如果沒有接納的心理,此舉隻會使對方更加反感。對方有接納的雅量最好,否則不妨略微改變說詞。情形如果嚴重到彼此爭執不休時,應如何是好呢?
由於人類的天性,原來就不容易承認自己的過失。所以很多人在犯錯誤而受到指責時更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在此情況下,處理的方法隻有冷卻一段時間再說。
批評要注意含蓄,借用隱蔽、暗喻的策略方式,由此及彼,用弦外之音,巧妙表達本意,揭示批評內容,引人思考而使其領悟。萬萬不可直截了當地說出批評意見,開門見山點出對方要害。
在批評時,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如通過列舉分析曆史人物和現實中的人物的是非,暗喻其錯誤;通過分析正確的事物,比較其錯誤。還可采用故事暗示法,用生動的形象增強對他的感染力:笑話暗示法,通過一個笑話,既使他認識錯誤,又使他不致感到尷尬;軼聞暗示法,通過軼聞趣事,使他聽批評時,受到影射,也易於接受。
有時一些問題一時未搞清,涉及的人或被批評者尚不能知理明悟,則批評更要含蓄。先表明自己的態度,讓下屬從模糊的語言中發現自己的錯誤。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對嚴重的錯誤,應當嚴厲批評。另外對於執迷不悟者和經常犯錯誤者,都應作例外處理。要麼是他們改正錯誤,要麼是你不用他們。
對團隊而言,如果下屬犯下錯誤而進入前述所說的狀態時,務必先消去他的怒氣,並設法讓他由激動的狀態平靜下來,進入反省期間。任何悲傷或痛苦都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減弱,所以隻要時間一長,以往的反感便會淡化,如此便能冷靜地與人談話了。
安排冷卻期不僅可消除不滿的情緒,也可以形成接受指導的氣氛。因此切勿忽略此段重要的時期。
如果領導將對峙的情況置之不理,人際關係就會惡化,不但會妨礙自己的工作,也會為周邊的人帶來困擾。最好能盡快消除對立的狀況。以下幾點可以作為消除對立的信條。
其實別人對自己並沒有惡意,而自己卻以為別人在故意跟自己作對。
沒有誤會對方嗎?事情所呈現出的一麵其實是掩蓋了很多細節的結果。即使在看一個人的時間,也常會因所看到的隻是某一部分而產生誤解。如果是這樣的話,重新調整自己的視角,問題就能解決了。
是不是完全不了解對方而自己妄加揣測呢?有時候,無心的一句話,在你聽來卻變得過於嚴重。你怎麼對別人,別人就怎麼對你。可能因為你的態度不好,而使得對方也不得不與你對立了。
對立的原因為何?事出有因。如果能了解具體的原因,就能對症下藥,消除對立。
對方的本意在哪裏呢?是個性本來就是如此呢?還是一時的興起呢?努力從下屬的表情、態度、說話的語氣來了解對方的本意。
真的不對立不行嗎?如果是會影響利益或規則製度上不允許的重要事情的話,就必須斷然地畫下一道界線。我們不能單純為維護人際關係而輕易妥協,但是我們必須了解,為了微不足道的事物而對立,是件多麼愚蠢的事!
互相對立對彼此有什麼好處呢?如果能不隻考慮到個人利益,而以更廣泛的觀點來思考的話就好了。站在公正的立場,義正詞嚴地主張正確的事物絕對不是件壞事。然而不好的人際關係不隻損害到自己,我們也要為對立而造成別人的不愉快的事情負責任。
25.活用各種批評的方式
批評有時是動力,激發人向上的欲望;有時是轉折,指引人走向另一個成功的巔峰;有時是毒藥,一不小心會毀了人的一生。因此我們在生活中要活用各種批評方式。
3個學習繪畫的人在學藝途中將自己的得意之作以1000元標價出售,他們的第一位顧客均說了一句相同的話:“您的畫怕是值不了那麼多吧?”
第一個人聽後,對自己的畫仔細衡量,最終以2000元售出,而他經過刻苦努力,成為著名畫家。
第二個人聽後,輕輕地將畫撕毀,改了行,通過學習雕塑而成為一代宗師。
第三個人認為,自己的畫或許真的不值那個價,便降低了要求,以500元售出。至今,他也隻是三流的畫家,以賣畫糊口,過流浪生活。他一直就生活在我們的身邊。
每個人麵對批評,都要有一個好的心態,把批評作為動力,增強積極向上的欲望;批評作為轉折,走上另一個成功的巔峰。而且不可以經不起批評,遇到批評就灰心喪氣。這裏最關健的是每個人麵對批評的心態和批評者的方式,下麵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幾種常見的批評方式,希望你能夠在生活中靈活運用。
公開式
就是間接地或直接在大庭廣眾下進行的批評。如大會批評,通報批評,公開式批評對群眾影響大,對受批評者觸動深,不僅使受批評者受到教育而且對其他人也有教育作用。
個別式
個別式也叫單獨式,就是單獨地針對那些有缺點和錯誤的人進行批評,如個別談話,通信等,這種批評方式,是領導者常用的一種方式。主要適用於對那些影響範圍小,性質輕微,對群眾不產生其他影響的人和事,以及適用於在道德和思想領域裏必須清除的問題,這種批評便於敞開思想,進行情感交流,容易產生批評的美感效應。
幽默式
幽默是批評者和受批評者之間的潤滑劑。它可以在說笑的過程中消除被批評者的抵觸情緒,使批評更好地進入被批評者的心靈。例如,有位語文老師發現一位學生上課打瞌睡,沒有訓斥他,隻是走到他的座位旁,在課桌上輕輕地敲了兩下,吟詠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一覺醒來時,講課知多少?”教室裏其他同學發出一陣輕鬆的笑聲,這位學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睡意蕩然無存。
沉默式
沉默的批評方式實際是創造一種氣氛,依靠心理壓力使對方進行自我譴責,從而達到批評的目的。這種批評適宜於對那些交情深、自覺性高的人使用。
張飛被劉備安排守徐州時誤罰了部將曹豹,被其聯絡呂布襲取了徐州。張飛領幾十騎跑到盱眙前線來見劉備,告訴了丟失徐州之事,眾人都很吃驚。關羽忙問劉備的家屬在哪裏,張飛回答:“皆陷於城中矣。”劉備沉默無言。後來,關羽埋怨了張飛幾句,張飛即欲掣劍自刎,劉備忙奪劍擲地表示說:“賢弟一時之誤,何至遽欲捐生耶!”
劉備聽說張飛丟了徐州,又失卻家屬,即沉默無言,這種沉默表示了極大的容忍與包涵,而以容忍與包涵為內含的沉默,又為張飛提供了良心的自我譴責期,這種沉默式“批評”的尖刻程度甚至超出了張飛的心理承受能力,直到劉備說出“賢弟一時之誤”的話時,氣氛才緩和了下來。
直接式
無論是群體還是個體,對那些事理比較明白,是非曲直比較清楚,恥辱性比較小的問題,都可以采取直接式的批評方式。直接式就是對存在的問題,一針見血,單刀直入,不需要婉轉,也不需要迂回。
啟發式
啟發式是通過灌輸道理,激發感情達到批評目的,它主要適用於批評那些思想認識問題,以及情操格調不高等問題,這種批評有利於被批評人從根本上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和思想覺悟。
震憾式
是對那些錯誤較嚴重,影響較壞,涉及麵較廣的問題,進行比較嚴厲的批評。這種方式的特點是措辭比較尖銳,語調比較激烈,情感表露比較嚴肅,領導者的氣勢比較淩厲。
商討式
是以商量,討論的方法對有缺點錯誤的人進行批評教育,它通過領導者運用智慧,知識與被批評者展開理論和思想交談,在共同探討真理的過程中,啟發其理智,糾正其錯誤思想,提高其覺悟,氣氛比較寬鬆。
反複式
認識錯誤和糾正錯誤是一個實踐過程,不可能一次完成。因此,領導者的批評不能力求一次成功,一勞永逸。要善於對受批評者進行反複的批評教育。它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批評次數的反複,二是批評程度的深入。
暗示式
就是對要批評的人和事,不采取公開點明的方式,而是用一種比較含蓄深刻的語言,進行旁敲側擊,使受批評者在思考中接受到一種批評的信息,促進其省悟。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促進人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可以用眼神、表情、動作等體態語言和間接性語言促進學生自我反省,認識到自身錯誤並加以改正,我們在生活中同樣也可以。
承擔式
在批評中通過主動承擔責任來教育部屬。用於部屬和下級發生了錯誤,但主要原因是全局性的;或者部屬和下級在貫徹領導意圖時,缺乏創新精神;或者部屬懷著貫徹上級意圖的良好願望,但在工作中發生了問題等
正確的批評方法非常重要,發揮批評的積極教育作用,善於運用批評才會使你的講話更受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