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人溝通中,需要說服別人是常見的情形。想要順利的說服別人,就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了解對方的想法,用坦誠的語言消除對方的抵觸心理,進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般情況下,就能達到說服的目的。此外,還需要適當的運用暗示、正話反說等技巧,從而使說服更加的有效。
26. 說服勝過兩千條槍
無論從事何種工作,人一生當中都要不斷地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尤其是主要以人為對象的領導同誌,更是無時無刻不麵對與人打交道的問題。在與人的交道中,如何巧妙而不是機械地、委婉而不是生硬地說服對方理解、讚同、擁護自己的觀點、想法或安排,並主動、自覺、心甘情願地照此言行,是一門內涵頗深的藝術,運用得好,會產生巨大威力。拿破侖說,一支筆勝過兩千條槍;毛主席也說,槍杆子、筆杆子,這兩點都很重要。槍是用來消滅敵人的,很重要;筆是用來說服朋友或把敵人說服成朋友的,同樣很重要。
說服既然是一門藝術,其中必有許多“秘訣”、“技巧”、“竅門”之類的東西。說服不易,也不很難,隻要遵循如下“三個原則”,做到如下“三個結合”,貫徹如下“三種策略”,一般會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三個原則
自信尊人原則。要說服人家相信你的觀點、想法或安排是正確的,首先自己要自信。自信未必一定能說服人,但不自信肯定不能說服人。不過,光自信不夠,還必須充分地尊重對方,從心底裏多從正麵、積極的方麵看人家,約見要守時,握手要有力,交談要耐心傾聽。如果要說服對方認識錯誤,一定要注意別用挖苦的語言,要換位思考,用你希望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對待人家,不能隻顧自己痛快,不顧別人感受。
實事求是原則。真誠的人、誠實的話容易被人接受,想給人以真誠、誠實的印象,就一定要實事求是,實話實說,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說服人最忌道貌岸然、裝腔作勢,嘴裏假話、空話、大話不絕,因為你帶著麵具,人家看不透你,不敢相信你這個人,怎麼會相信你的觀點、看法或安排?
反自我利益原則。如果你想讓別人接受的東西能給你帶來利益,這種利益越多別人就越不接受,而對你個人沒有好處甚至還有危害的東西,別人卻很容易相信。這裏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你就如何對待別人;一個是別人希望你怎樣對待他,你就怎樣對待他。
三個結合
單麵論證與雙麵論證相結合。單麵論證,就是隻講一麵之詞,隻講正麵的道理;雙麵論證,就是正反兩方麵的觀點都講。那麼,什麼時候運用單麵論證,什麼時候運用雙麵論證,或者說怎樣把這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呢?一個,要看說服對象的特點。對那些學問多、經曆廣的人,就不要用單麵論證,而要用雙麵論證,因為你不講反麵,他會琢磨,會說你講得不完全,覺得你這個人講話不全麵,就否定你;而對一些學問不多、經曆不廣的人,就可以用單麵論證,講的簡單點,不然他聽不明白,搞不清楚。再一個,要看說服任務的時間性。如果要立竿見影,說服完馬上就要對方照著去做,就采取單麵論證;而要形成一種長期的信任,就要雙麵論證,因為單麵論證不容易穩固。
先後效應相結合。先效應就是先入為主的效應,後效應就是後發製人的效應。說服人的時候,要先講正麵觀點,以求先入為主,然後也提一下反麵觀點,輕描淡寫地提一下漏洞、弱點,最後再回到正麵觀點上,把先效應、後效應同時考慮到。
理性說服與感性說服相結合。理性說服,就是充分地擺事實、講道理,進行科學分析;感性說服,就是用情感的煽動,讓人激動起來,讓情緒來感動人。二者各有利弊,運用時要因人而已。文化程度低的人容易受情感性的影響,宜側重於情感說服;文化程度高的人受情感影響較小,應側重於理性說服。最好的說服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把理性與感性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三種策略
先求同,後論異策略。一定要先把“門”打開,取得某些共識,不然,對方排斥你,連“門”都進不了,就什麼也沒法談了。美國總統林肯很會談判,人們問他有什麼訣竅,他說很簡單,每次談判都從對方的立場出發,先肯定對方的道理,最後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因為接受了對方,對方也會接受你。
差異適度策略。既然需要說服,說明對方與你在認識上必有不同之處。要正視這種差異,承認這種差異,但要盡可能地將這種差異把握在可控的限度內,不要一上來就與對方針鋒相對,擺出一幅勢不兩立的架勢。比如上世紀50年代初,我們國家號召人民奔赴朝鮮戰場,當時提出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口號就很不錯,因為單說“抗美援朝”,與老百姓離得遠一些“朝鮮與俺又有什麼關係?”而加上“保家衛國”,就和老百姓的生活直接連接起來了“噢,美國打朝鮮是想進中國啊,我們要求上前線!”
重複策略。重複會加深記憶,加深理解,“謊話重複三遍就是真理”。“文革”期間,北京體育館有一次大聚會,大家反複唱一句歌詞:“文化大革命好”。“文化大革命好”好什麼啊?可天天這樣說,人人這樣唱,重複多了老百姓就覺得好了。美國總統林肯很重視重複,有一次演講時說“我們是來自人民的為人民的人民政府”,聽起來很拗口,但效果很好。
27.說服別人有講究
在生活中,當我們正確的建議不被人采納時,要善於使用說服的語言技巧,來改變別人固執的堅持。
態度溫和,以情化之
在說服別人時,氣氛是很重要的,所以首先應該想方設法調節談話的氣氛。如果你和顏悅色地開始,並給人以維護自尊和榮譽的機會,氣氛就是友好而和諧的,說服也就容易成功;反之,在說服時拿出一副盛氣淩人氣淩人的架勢,那麼說服多半是要失敗的,還沒有開始就會陷入僵局。
李老師在新學期開始時接管了一個差班班主任的工作。暑期歸來校園裏都長滿了草,學校安排各班級學生參加除草勞動。其他班的學生都幹得很起勁,唯有李老師班上的學生躲在樹下不肯幹活。李老師來到樹蔭下,問學生們:“我知道同學們都是不怕幹活的,隻是因為今天很熱,對吧?”學生們誰也不願說自己懶惰,便附和道天氣熱得受不了,李老師順勢說:“既然是這樣,我們就等下午涼快些再幹活,現在我們就好好地玩一玩。”學生一聽就高興了。李老師還買了幾十根雪糕讓大家解暑。同學們的積極性一下子高漲起來,不等太陽落山就把任務完成了。
麵對不願幹活的孩子們,李老師沒有大聲斥責,因為他知道這樣做不僅效果甚微,還會影響自己在新學生麵前的形象,為今後的管理帶來阻礙。所以他以溫和的態度和學生商議,加上關切的話語,立刻就征服了學生的心,最後很自覺地完成了任務。
可見噓寒問暖、給予關心,就易於打開對方的心扉,讓他們接受我們。
先“得寸”,再“進尺”
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女記者帕蘭準備做一個專訪,她打算請一位權威人士就海洋動物保護問題做15分鍾的廣播講話。因為這位權威人士非常忙,如果直接提出占用他15分鍾時間,他可能會直接拒絕。而且他已經拒絕過很多記者的要求。
帕蘭還是打定主意打電話試試,她首先了解到這位人士每天下午4點會到外麵散步,她就打電話說自己想請他就海洋動物保護問題談談看法,大概隻要3分鍾就夠了,而且會在下午4點時拜訪。
聽到這位記者隻打擾3分鍾。而且表示在自己外出散步的時候拜訪,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這位權威人士就答應了這個請求,采訪於下午4點準時開始。本來計劃3分鍾就結束的廣播講話竟錄了20分鍾,而實際僅需要15分鍾的錄音——材料完全足夠了。帕蘭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如果帕蘭直接說出占用這位權威人士15分鍾時間,顯然會被拒絕。聰明的帕蘭采用迂回的說法一步步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就使這位人士易於接受自己的請求。
善意威脅。以剛製剛
善意的威脅有時也不失是一個說服的好方法,它可以增強說服力,特別是對那些態度強硬的人。使用威脅時仍然要以理居之,態度不可蠻橫,否則便會弄巧成拙。
假期大家組織了一次集體活動,白天在外麵玩得很盡興,晚上大家都風塵仆仆地回到旅館。想要衝個熱水澡時,卻被告知當晚因工作失誤,竟沒有熱水。為了此事,領隊約見了旅館經理。
領隊恭敬地說:“抱歉這麼晚來打攪您,大家玩了一天,滿身是汗,不洗澡是睡不著的,何況我們預訂時說好供應熱水的!”
經理剛剛在睡覺,現在被打擾有點不快:“鍋爐工回家去了,這事我也沒有辦法,你們可以去集體浴室。”
領隊:“如果到集體浴室洗澡,那我們隻能照統鋪標準付費了。”
經理:“不!不!這可不行。”
領隊:“好吧!你來選擇,是把失職的鍋爐工召回來還是您給每個房間拎兩桶熱水?當然我會配合您勸大家耐心等待。”
這次交涉的結果是經理派人找回了鍋爐工,40分鍾後每間套房的浴室都有了熱水。
威脅能夠增強說服力,但是在具體運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態度要友善。隻有友善的態度才不會讓人覺得自己是在受威脅。第二,講清後果,說明道理。把道理明明白白地講清楚,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不安之處,自發地妥協。第三,威脅程度不能過分,否則反會弄巧成拙。
顧全別人的麵子
每個人都會因為麵子而與別人發生過或多或少的衝突,這是因為每個人都很在乎它。因此,在說服別人的時候,你也要盡量考慮到保全對方的顏麵,隻有這樣,說服才有可能獲得成功。例如在職場中,你想要改變同事已公開宣布的立場,首先要做的就是盡量顧全他的麵子,使對方不至於背上出爾反爾的包袱。假定你與同事在一開始沒有掌握全部事實的情況下產生了分歧,為了說服他,你可以這樣說:“當然,我完全理解你為什麼會這樣設想,因為你那時不知道那回事。”或者說:“最初,我也是這樣想的,但後來當我了解到全部情況後,我就知道自己錯了。”這樣的表達可以把對方從自我矛盾中解放出來,使他體麵地收回先前的立場,你們之間的關係卻不會受到任何的負麵影響。為對方考慮
上述的這些說服別人的技巧每天都會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上演,有些人因為掌握了其中的精髓而使自己的人脈網絡得到了應有的保護和拓展,而另一些人則因為某個細節處理不當而失去了潛在的人脈資源。你最終會成為哪一種人呢?
28.用坦誠的話語打動人
由於說話態度不同,語言既可以成為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強有力的工具,也可以成為刺傷別人的利刃。語言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人格。即使是說話比較笨拙的人,隻要具有發自內心的關懷對方的心情,其心情就能在話語間充分流露出來。相反,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關懷的心情,即使用再多華麗的語言,也會被對方看穿。所以,滿懷真誠是最重要的。
在洽談生意或說服對手時,應用真誠的說話態度,容易招人喜歡,被人接納。入情入理的話,一方麵顯示說服者坦誠的態度;另一方麵又尊重對方並為對方著想。這樣無論在交易原則上,還是在人的情感上都達成了溝通,擴大了雙方的共識,促使合作成功。
鬆下電器公司還是一家鄉下小工廠時,作為公司領導的鬆下幸之助總是親自出馬推銷產品。在碰到殺價高手時,他就說:“我的工廠是家小廠。炎炎夏日,工人在熾熱的鐵板上加工製作產品,大家汗流浹背,卻努力工作,好不容易製出了產品,依照正常利潤的計算方法,應當是每件××元承購。
對手一直盯著他的臉,聽他敘述。聽完之後,展顏一笑說:“哎呀,我可服你了,賣方在討價還價的時候,總會說出種種不同的話,但是你說得很不一樣,句句都在情理之中。好吧,我就照你說的買下來好了。”
鬆下幸之助的成功,首先在於他真誠的說話態度。他強調自己是依照正常的利潤計算方法確定價格的,自己並無貪圖非分之財的意思,同時也暗示對方無討價還價的餘地。這就使對方調整角度,與其達成共識。
鬆下幸之助的語言充滿情感,他描繪了工人勞作的艱辛,創業的艱難,勞動的不易,語言樸素、形象、生動,語氣真摯、自然,喚起了對方切膚之感和深切同情。
正如對方所說的,鬆下幸之助的話“句句都在情理之中”。對方被說服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真誠的說話不應是一種技巧,而應是人在社會上的立身之本,在這種本位下,說出的每句話都是閃爍著樸實光澤的,易於被人接受,而且是一種最值得信賴的交流方式。
因此,我們在說服別人時,必須秉持著一顆“至誠的心”,不要流於巧言令色、油嘴滑舌之輩,並根據時間、場所和對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將自己最好的一麵通過“說話”表達出來。
費城的耐佛先生,多年來一直想把燃料賣給一家大連鎖店,但是這家連鎖店一直向外地購買,運貨的路線正是從耐佛先生辦公室的門口經過。耐佛先生晚上就在卡耐基(西方現代人際關係教育的奠基人)的課堂上演講,並且大罵這家連鎖店。
卡耐基建議他改變戰略。首先,他們準備在課堂上舉行一次辯論會,主題就是連鎖店的廣布,對國家害多益少。於是卡耐基建議耐佛先生加入反方,他同意了。由於要為連鎖店辯護,便前去拜訪一位他原本瞧不起的連鎖店經理,告訴他“我不是來推銷燃料的,我是來找你們幫個忙。他把來意說清後,並特別強調:“我來找你,是因為我想不出還有其他人更能提供給我事實。我很希望能贏得這場辯論,無論你提供什麼給我,我都十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