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內容,看信的屠夫識字不多,沒看明白“動之以情”的那一部分,所以老裁縫聽了很生氣;而牧師轉述了“動之以情”的那一部分後,老裁縫聽了則態度發生了大逆轉。
曉之以理,就是講道理。簡單的事情,小道理,一兩個典型事例,再加上簡明、扼要的分析,道理就可以講清楚。複雜的事情,大道理,涉及多方麵的因素,觸動一點就牽動全局,必須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一係列的說服工作,從多方麵展開心理攻勢,配以嚴密的邏輯推理,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這個結論不宜由自己單方麵推斷出來交給對方,最好以征詢意見的口氣引導對方同你一起來推理,共同探討得出結論。
讓他把你的意見、主張,當作自己尋求的答案,自願接受,自動就範。這樣的說服更高明。因為對於經過自己頭腦思考發現的真理,人們更堅信不疑。曉之以理,要滿懷信心,爭取主動,先取攻勢。當對方已明確、堅決地表示“不行”、“不幹”、“不同意”等等之後,再說服他,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當然,爭取主動仍要運用委婉、商榷的語氣,切忌盛氣淩人、以勢壓人。如對方因此而產生逆反心理,再說服他,同樣也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個衣衫襤褸、雙目失明的老人,跪在一條繁華的街道上行乞。他脖頸上掛著一塊木牌,上麵寫著:“自幼失明” 。一天,一位詩人路過這裏,老人伸手向他乞討。詩人無奈地說:“我也很窮,但我可以給你點別的東西。”於是,他在木牌上寫了幾個字:“春天就要來了,可我不能見到它。”從那以後,老人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自幼失明”是曉之以理,而“春天就要來了,可我不能見到它”則是動之以情,二者的效果,迥然不同。
曉之以理,還要結合動之以情,通情才能達理。牧師布道宣傳的是唯心主義的宗教,但因以情動人,往往能在催人淚下的同時,不露痕跡地對聽眾施加思想影響,使人不知不覺地接受其教義。這就是情感的力量。對於形象思維強於邏輯思維的青少年兒童,對於多數平日沒有深刻的理論思維習慣的人,以事比事,將心比心,運用其自身或熟人的經驗教訓,再加上感情色彩濃厚的語言,去進行繪聲繪色地訴說,易令人感到親切可信,引發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為接受道理掃清了障礙,鋪平了道路。
人生在世,要求得以生存與發展,必然有各種各樣的正常需要,因此我們還要考慮對方的合理需要。如果看準了對方的需求,說服就能有的放矢,確有成效。
32.巧用語言暗示來說服
用語言作為暗示手段,可以理解為平時所說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等意思。也就是說,暗示者雖然沒有明確而清楚地說什麼,但實際上,他的意思已經表現出來了。
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發現學生有不專心聽講、違反課堂紀律的現象,就可以委婉地說:“老師最喜歡專心聽講的孩子”“認真聽課才能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老師很想聽聽你的意見”“小腦殼應該積極轉動才會更加聰明”等積極的暗示語言,這樣那些不認真聽課的孩子就會受到啟發,立即意識到自己心理與行為的錯誤性,並積極地加以克服。
弦外之間,即是說服者所說的話裏所表露出來的相關的更深一層的意思。這種曲折說服的方法,可以給被說服對象留下顏麵而又能達到說服的目的。
唐太宗的長孫皇後死後,安葬在昭陵。唐太宗很想念她 ,就在宮中搭起一座很高的樓台 ,暇時便登台眺望昭陵 ,以表達他對這位助自己定天下的賢淑皇後的哀思。
一天,唐太宗帶宰相魏征一同登樓眺望昭陵,他問魏征看到陵墓沒有? 魏征向外看了看說:“臣老眼昏花,看不見。”
唐太宗便用手指給他看。魏征問:“這是昭陵吧 ? ”
太宗回答說是。魏征說:“臣誤以為陛下是問臣看獻陵(唐高祖李淵的陵墓)呢!如果是看昭陵,那臣早就看見它了啊。”
唐太宗一聽,知魏征話中之意 :不要因為戀念一個皇後而忘了先帝大業。他內深感慚愧 ,立即下令拆掉了那座觀陵樓台。
利用弦外之音的方式說話,對方是樂於接受的。因為這種方式在不動聲色之間,便會令對方明白其中的含義。
在深圳一個五星級賓館裏,一位客人吃完最後一道茶點後,順手就將一個精美的景泰藍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裝內衣口袋中。這一舉動正好讓一位服務小姐看到了,小姐不動聲色地迎上前去,雙手擎著一隻裝有一雙景泰藍食筷的緞麵小匣子,說:“我發現先生在用餐時,很喜歡景泰藍食筷。非常感謝您對這種精細工藝品的賞識。為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經主管批準,我代表本店將這雙圖案最為精美並經嚴格消毒處理的景泰藍食筷送給您,並按照酒店的優惠價格記在您的賬簿上,您看如何?”
那位客人立刻就明白了小姐話中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謝意之後,說自己多喝了幾杯白蘭地,頭有些發暈,才誤將食筷插入內衣袋內,並且聰明地借此下台階說:“既然這種食筷不經消毒是不能使用的,我就‘以舊換新’吧!”說著取出內衣裏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接過服務小姐給他的小匣子,不失風度地向付賬處走去。
這件事情告訴我們:在別人犯錯的時候,要巧妙地用“弦外之音”來暗示,對別人的錯誤,點到為止就可以了。人難免會因一時的糊塗而犯錯誤,這就需要批評者在批評時把握分寸,既要指出對方的錯誤,又要給對方留麵子。如果不是為了某種特殊需要,一般應盡量避免觸及對方所避諱的敏感區,避免讓對方當眾出醜。
齊國人田讚穿著破衣服會見楚王。楚王說:“先生的衣服怎麼這樣破舊?”
田讚回答道:“我穿的這身衣服還不能算醜,還有比這更醜的衣服呢 。”
楚王按捺不住好奇心,連忙問道:“能說給我聽聽嗎”
田讚說:“鎧甲比這個更破舊。”
荊王說:“ 這怎麼說呢?”
田讚回答說:“ 冬天穿著它很冷,夏天穿著它很熱,沒有比鎧甲更壞的衣服了。我田讚也很貧窮,所以衣服很破舊。現在您大王是一國之主,沒有人能跟你的富貴相當,然而你喜歡把鎧甲給百姓穿(意思是好戰),我不讚成這樣做,或許這是為了行仁義嗎?穿鎧甲的事情實際上就是打仗的事情。砍斷人家的脖子,剖挖人家的肚子,毀壞別人的城池,殺死人家的父子,那些名聲又很不光彩,或許這是為了行實際嗎?如果你考慮加害別人的話,別人也會考慮加害於你;如果你考慮危害別人,別人也考慮危害於你。實際上這很不安寧,這兩種情況我認為大王都是不應該采取的。”
荊王沒什麼可以用來回答了。
田讚反對楚王窮兵黷武,所以對楚王說,鎧甲是衣服中最醜陋的,其實鎧甲根本就不能稱做衣服,它隻是一種兵器,田讚衣此舉就是要不露痕跡,不動聲色地勸服楚王。在當今社會裏,很多人都有對自己的事某種錯誤決定固執已見,乃至正常的勸說也難以改變的,如果再一味地強行說服,有可能會適得其反,這個時候,不妨引用與眼前事件類似的事例或道理,簡潔地用一兩句話表述,給對方以借鑒,使對方在細細體味中得到觸類旁通的啟發。
這種方法,大多以一種形象的手法“切入”,通過簡潔明快的語言,暗示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使對方有如找到一把開啟智慧的鑰匙 ,頓悟出解決問題,糾正錯誤的方法。
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利用弦外之音的方式說話,這樣對方也樂於接受,因為這種方式在不動聲色之間,便使對方明白了其中的含義。
33.正話反說效果好
正話反說就是指說話者本意是要表現的意圖,如讚美、肯定、諷刺等,但言語表麵的意思則恰恰相反,是從完全相反的角度讚美、肯定、諷刺等。 正話反說獨具機智幽默之美,如果運用得當,可使語言意味蘊藉,給對方留下廣闊的空間。在溝通中,正話反說,往往能達到語出驚人的效果。反語往往更能觸動人的心弦,表達出的意思也更加深刻。
有些人非常不講道理,對於這種人,是不是就沒有辦法說服他們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隻要能把握分寸,摸清底細,思路再開闊一點兒,頭腦再靈活一點兒,說話時語氣再柔和一點兒,就一定能把這種人扳回頭。正話反說就是一種有效的辦法。
春秋時期,齊國的景公很喜歡打獵,並讓人養了很多老鷹和獵犬。
一天,負責養老鷹的人,不小心讓老鷹跑了一隻。齊景公大怒,要下令斬殺這個人。這時,大臣晏子聞訊趕到,他看到齊景公正在氣頭上,怒不可遏,便請求齊景公允許他在眾人麵前盡數此人的罪狀,好讓他死個明白,以服眾人之心。齊景公答應了。
於是,晏子就當著齊景公的麵,一邊指著這個人,一邊扳著手指大聲地斥責道:“你為大王養鳥,卻讓鳥飛了,這是你第一大罪狀;你使大王為了幾隻鳥兒而殺人,這是你第二大罪狀;殺了你,讓天下諸侯聽了這件事,責備大王重鳥輕人,這是第三條罪狀。以此三罪,你是死有餘辜。三條大罪,不殺不行!大王,我說完了,請殺死他吧!”
齊景公聽著聽著,聽出了其中的意思,轉怒為愧,停了半晌,才慢吞吞地說:“不要殺了,先生的話我領會了,放了他吧。”
晏子實際說的是反話,表麵上似乎斥責養鳥人的罪狀,實際上是在批評齊景公“重鳥輕人”,毫無仁慈之心。這種反語詭辯的運用,既照顧了景公的麵子,又把是非說得很清楚,從而使景公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如果晏子直陳利弊,淩然大義,也會齊景公就不會聽他的話,或許還會有生命之憂。但他正話反說,力挽狂瀾,變換說法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這就是正話反說的妙處。由此可見,巧妙地運用反語,不僅可以救人,還可以諷諫,勸導別人,表達自已的正確主張。
在特定的情況下,人們需要打破習慣的說話方式,反其道而行之,這樣就形成了反語。反語是一種拐彎抹角、迂回的表達方式。正話反說不僅有很好的表達效果,還更有說服力。
秦朝宮廷裏有個樂使名叫優旃,他滑稽、多謀,常用幽默諷刺的語秦始皇死後,胡亥繼位。他一上台便打算把整個鹹陽的城牆油漆一新,這實在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
有一天,優旃乘機問:“聽說皇上準備油漆城牆,有這件事嗎?”
“有。”胡亥說。
“好得很!”優旃說,“即使皇上不說,我也要請求這樣做了。漆城牆雖然辛苦了百姓而且要多派稅捐,但城牆漆得油光光、滑溜溜的,敵人進攻時怎麼也爬不上來,多好啊!要把城牆漆一下不難,難的是找不到一間大房子讓漆過的城牆陰幹(在陰涼處晾幹)。”
優旃的一席反話,使胡亥打消了油漆城牆的念頭。
優旃正話反說,不但達到了說服的目的,還顧全了胡亥的麵子,也保全了自己。正話反說的事例很多。下麵這個故事發生在五代時期後唐的開國皇帝莊宗李存勖身上。
後唐同光元年(九二三年 ),由於莊宗皇帝自幼喜愛戲劇並精通音律,所以,演戲的優伶 (即今天的演員、戲子)大多受到器重與寵愛,常常奉侍左右。莊宗自己有時也粉墨登場客串,與藝人一起表演,以討得寵妃劉夫人的歡心。他的藝名自稱為“李天下”。
一次。莊宗在扮戲時自己呼喚道:“李天下 ,李天下。”
一個名叫敬新磨的優伶便跑上前打了他一記耳光,莊宗大驚失色,優伶們也都十分驚慌。這時,敬新磨卻不慌不忙地說:“治理天下的隻有一個人,還喊誰啊?”
莊宗聽了十分高興、便重重賞賜了他。
又一次 ,李存勖打獵的興致來了,就縱馬奔馳。等到了中牟縣,老百姓田地的莊稼被他踐踏了一大片。中牟縣令為民請命,擋馬勸阻。莊、宗大怒,要將縣令斬首示眾,隨行大臣沒有一人敢進諫言。
過了一會兒,一個叫敬新磨的伶人從背後轉到莊宗馬前,押著將被砍頭的縣令,憤怒地指責說:“你身為一個縣官,難道還不知道我們的天子喜歡打獵嗎?你為什麼縱使老百姓在田地裏種莊稼來交納國家的賦稅呢?你為什麼不讓你們縣的老百姓餓著肚子而空著地,好讓天子來此馳騁打獵取樂呢?你罪該萬死!”
怒斥之後,他還請求對中牟縣令立即行刑。
莊宗看到眼前的一切,明白了敬新磨的意思,然後哈哈一笑,就免了中牟縣令的罪,讓其回府了。
敬新磨指桑罵槐,指東說西,正話反說,不僅保全了莊宗的麵子,而且,讓他明白了這一切完全是自己的過失。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一個剛正廉潔、冒死為民請命的縣令的命也保住了。
很多時候,若想能舉重若輕、易如反掌地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尤其是要表達自己的憤懣、不平或勸誡時,不妨正話反說一下,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