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圓通處世是一種大智慧(1)(3 / 3)

滿腦子“圓滑”的人,看什麼事情都覺得相當圓滑,要學“圓通”,第一步必須“以圓通代替圓滑”,從此腦海中隻有“圓通”的期待,因為它不是“圓滑”的對立詞,卻是“圓滑”與“不圓滑”這種“二分法”的“二合一”。圓通會有圓滑的成分,同時也含有不圓滑的成分。先接受“圓通”的概念,再觀察“圓通”的事實,分析“圓通”的要素,學得“圓通”的精髓。

《論語》和《中庸》中都講“中庸之道”。“中庸”的“中”就是圓,是體,“庸”是方,是用。“庸”的含義是平常。“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最合理的方式體現出來。因此,也可以說是方與圓的一種完美的結合和運用。

道家主張自然、無為。但是,自然不是主觀意識上的率意行為,而是順著宇宙自然和人類的本性而行。宇宙自然和人類的本性為體,為圓;具體的行為方式則為用,為方。因此,老子所說的“自然”,也是方與圓的一種完美結合,而不是單純的“圓”。

圓通人士,平日攜帶妻兒拜訪朋友、親戚,為的是聯絡感情,建立“二合一”的關係。上司部屬為求長期合作,往往也追求“通家之好”。

深諳方圓之道的荀子說,對血氣方剛的人,就使他平心靜氣;對勇敢凶暴的人,就使他循規蹈矩;對心胸狹隘的人,就擴大他的胸襟;對思想卑下的人,就激發他高昂的意誌。他左之,則右之;他上之,則下之。總之,一切以中和為尺度。

這樣,你就能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可進可退,可方可圓。你的人生就達到了極境,不論在何時、何地,你都擁有一個和諧的人生。

方圓的人立場高明,在於“深藏不露”,事實上是站在“不露”的立場來尋求合理的“露”,同樣把“不露”和“露”合二為一,不再二選一了。

其實,人生處世的要點,也就在於“執中致和”這一大原則。做到了中,就是至善的體現。做到了和,就是道體的大用。如果通俗淺近地說明它,並把它用到宇宙本體上,就可以說是天地的中正,與天地相均衡;把它用到人生功用上,就可以說是內心的中正,與內心相均衡。

識時務者為俊傑

人是自然的產物,順應自然所給予力爭上遊的天性,是一切向上的原動力。無需什麼大道理,天然的力量勝過一切人為的訓條。

我們要避免成為健步如飛而誤入歧途的人。在發現自己需要重新樹立人生目標時,要勇敢決斷,大膽追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如果一味地執迷不悟,可能會離我們所追求的目標越來越遠。

識時務,就是能夠認清客觀形勢或時代潮流,能夠跟著客觀形勢或時代潮流的變化而變化,因時製宜,順勢而動。縱觀古今中外,隻有識時務的人才能成為時代的俊傑。反之,如果不識時務,不顧客觀條件的變化和限製,逆境而行,盲目蠻幹,其結果隻能是以卵擊石,被時代的車輪碾碎或甩在後頭,最終一事無成。

有一句阿拉伯諺語是這樣說的,跛足而不迷路的人勝過健步如飛而誤入歧途的人。意思是隻要不是誤入歧途,選擇了正確的方向,什麼樣的人都有成功的機會。否則,你可能會離你所追求的目標越來越遠。

從一定意義上說,智者與仁者在於隨機應變,借以消患濟事。然而,智者、仁者不是天生的。當我們麵臨重大的變故而不知所措時,學習應變之術,掌握應變之道,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古希臘寓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頭驢聽了蟬唱,覺得它的聲音很好聽,便頭腦發熱,要向蟬學習唱歌的方法。在驢的苦苦哀求下,蟬答應了,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要求驢像它一樣,每天以露水充饑。驢照著蟬說的做了,結果餓得隻剩下一口氣,倒在地上再也起不來了。

我們早已聽了很多諸如“天才在於堅持”、“堅持就是勝利”、“成功屬於鍥而不舍的人”此類的話。誠然,這確是至理名言,但這些話很容易給一些思想單純的人造成錯覺,讓他們認為僅有癡迷、堅持就夠了。事實上,這種想法是片麵的,正如那頭堅持以露水充饑的驢一樣。

關於古希臘驢的故事告訴我們:超出了自身客觀條件的自我設計是盲目而可笑的,是自我發展道路上的陷阱。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認識到由於先天條件的限製,使得我們生理、心理、性格興趣等方麵各有自身的特點。而必須根據自身的條件來發展自己的興趣與事業,如果忽視自身的特點,單憑一時心血來潮的自我設計,就會像那頭古希臘的驢一樣落得一個可笑可悲的下場。但如果在誤入歧途時,能夠及時的自我反省,總結經驗教訓,根據自身的條件來設計自己人生發展的方向,就有可能取得我們所期望的成績。

凡是智者都是那些高瞻遠矚,把握事物的動態,隨時做出適時的對策,將不利因素扼製於未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