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年輕時立誌成為一個世界知名的畫家。為此他一直沉溺於那些變幻無窮的色彩世界裏而不能自拔,付出了長達十年的艱辛勞動,但結果卻收效甚微。40歲那年,歌德遊曆意大利,看到了真正的造型藝術傑作後,恍然大悟,覺得自己在繪畫方麵是難有成就了。最後他痛苦地做出了抉擇:放棄繪畫,轉攻文學。經過長期不懈地努力和摸索,歌德最終成為一個偉大的詩人。晚年他在回顧自己成長的過程時,曾經以自己的經曆,告誡那些頭腦發熱的青年:不要盲目相信興趣。
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樹挪死,人挪活。”又何必在一棵上吊死呢?抓住成功的關鍵,東方不亮,西方亮。
有時候,事情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從表麵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簡單,有誰不會呢?其實不然,比如說你的主觀願望是當好教師,但事實上卻不受學生歡迎;你去做生意,可偏偏就賠了本。拋開這些表層現象,去發掘問題的症結,你就會發現做人做事確是一門很難掌握的學問。
縱觀古今,眾多人早期的自我設計都有一定的盲目性:馬克思曾經想當詩人,安徒生想當演員,高斯曾想當作家,但後來他們都放棄了自己的初衷,尋找新的發展方向,在新的領域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究其原因,在於他們能及時調整自己奮鬥的方向,這也是他們比常人高明的地方。
那麼怎麼識別盲目的自我設計呢?放棄追求是很痛苦的事情,半途而廢總是讓人覺得遺憾。但是,當你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一無所獲時,你不覺得應該重新認識自己的追求價值嗎?在這個時候,價值判斷是很有用的,當你發現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所作所為毫無價值時,你就應該感到問題的所在了。歌德就是意識到十多年的勞動毫無價值才斷定自我設計有失誤的。當然,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是一個痛苦的、付出艱辛代價的探索過程。歌德感慨道:“要發現自己多不容易,我差不多花了半生光陰。”這需要很大的神誌清醒,他隻有通過喜悅和苦難,才能學會應該追求什麼和應該避免什麼。
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那就是如果你不喜歡目前這份工作,盡早另謀高就,沉浸在自己討厭的工作裏是很難有所成就的。相反,熱愛自己工作的人根本不需要費力去集中精神。
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
在社會中,隻伸不屈會被碰得頭破血流,而隻屈不伸則會被人看做是懦弱。而真正的做人智慧則是:該屈時則屈,該伸時則伸。
孔子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宋朝朱熹更認為“屈伸消長”是“萬古不易之理”。他提出,在時機未到之際,要“退自循養,與時皆晦”,要學會“遵養時晦”,靜待時機,卷土重來。待機而動,方可成就大業。
人生在世,如江河行地,不可能直奔向前,直通大海,必然要彎彎曲曲,七拐八扭,依據地勢形貌而行,方能通暢流動,歸入大海。因此,千萬不要忘記“屈”是為了伸的道理,隻想伸的人,是伸不久也是伸不長的,最終隻能是一無所得。隻有先屈才會有後伸,這是千古不變的天道。
現代社會生活中,經濟亢奮,物欲橫流,競爭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許多人心急火燎,浮躁妄圖、急功近利,整天隻知道“伸”、“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開拓、進取、拚搏、爭鬥,而忽略了“屈”和“退”的作用,忽略了凡天地萬物伸則易斷,剛則易折,強則易敗,“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大丈夫有起有伏,能屈能伸。在屈中處世,在伸中立誌;在屈中做人,在伸中立德;在屈中做事,在伸中立業。一屈一伸原是人與萬物的本能,也是處世求存的智能。本能是先天的潛力,智能是後天的功夫。
荀子說,人生如果到了《詩經》中所說的“往左,你能應付裕如;往右,你能掌握一切”這樣的境界,就不愧枉為人生了。
老子曾在《道德經》中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社會充滿了競爭,也存在著許多欺騙。人們常常感到迷惑不解,膽小者躲避,愚魯者輕生。其實,歸結起來,都是沒有完全把握屈伸的真諦。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想站住腳,然而常常對現實感到不滿,心態不佳。這種生存方式如果不好好處理可能就會被現實社會所淘汰。
縱觀古今,凡是能成大事者一定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人生處世有兩種境界:一是逆境,二是順境。在逆境中,困難和壓力逼迫身心,這時就應明白一個“屈”字,委曲求全,保存實力,以等待轉機。在順境中,幸運和環境皆有利於我,這時,就應明白一個“伸”字,乘風萬裏,扶搖直上,以順勢應時更上一層樓。
從做人說起,應該有剛有柔。一個人如果太過剛強的話,遇到事情就會不顧後果,迎難而上,這樣的人容易遭受挫折。人生苦短,能忍受幾多挫折?人太柔弱,遇到事情就畏懼不前,這樣的人又怎能在人生的大海中搏擊風浪呢?因此,隻有那些能屈能伸的人,才能很好地把握人生的方向,從而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
而方圓之術,可以說是一種以屈求伸的本領,它是運用智慧來巧妙地為人處世,戰勝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