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圓通處世是一種大智慧(2)(3 / 3)

退一步海闊天空

如果能夠登上萬仞之巔極目遠眺,任美景盡收眼底,那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人生極境,而倘若無力攀頂,則與其在枝葉障目的層次上徘徊猶豫,倒不如挑一個適合的地方更能一目了然。

世事如浮雲,瞬息萬變。不過,世事的變化並非無章可循,而是窮極則反,循環往複。《周易·複卦·彖辭》說:“複,其見天地之心乎!”“日中則昃,月盈則食”,中國人從周而複始的自然變化中得到心靈的啟示:“無來不陂,無往不複”,老子要言不煩地概括為:“反者道之動。”人生變故,猶如水流,事盛則衰,物極必反。生活也即如此,要把握分寸,該進時則進,該退時也應毫不留戀,抽身而出。那才是一種大氣派大風度。

俗話說:“知足常足,終身不辱;如止常止,終身不恥。”宋人李若拙因仕海沉浮,作《五知先生傳》,謂做人當知時、知難、知命、知退、知足,時人以為智見。

君子好名,小人愛利,人一旦為名利驅使,往往身不由己,隻知進、不知退。尤其在中國古代的政治生涯中,不懂得適可而止,見好便收,無疑是臨淵縱馬,自尋絕路。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總是春風得意。人生最風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暫的。“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生如牌局,也許一副好牌之後往往會是壞牌的開始。因此,見好就收方是最大的贏家。與人相交,不論是同性知己還是異性朋友,都要有適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勢盡人疏、利盡人散的結局,同時友誼也隻有在平淡中方能見真情。越是形影不離的朋友越容易反目成仇。因此,古人告誡說:“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即使是恩愛夫妻,天長日久的耳鬢廝磨,也會有愛老情衰的一天。更何況人生之事,並不像夫妻之間那樣親密簡單呢。

“水滿則盈”、“過猶不及”更是告訴我們,哪怕自己可以去爭取到的東西,最好也是留點分寸、留點餘地,以防萬一,而不至於在不測情形出現時,沒有一個回旋的餘地。一般來說,人一旦處於非常極端的地步或狀態,往往會使自己反而處於比較被動的境地。有一些人常常喜歡抓住機會,充分地展示自己。這也許無可非議,但是,這種表現一旦過頭,則往往會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在人們的衣食住行方麵,在待人接物、工作生活等方麵,也是如此。常常聽到有人這樣說:“哪怕是再好、再美味的佳肴,盡管非常合自己的口味,也最多隻能吃個七成飽。”這個道理是同樣的。

中國人常說:“做人不要做絕,說話不要說盡。”廉頗做人太絕,不得不肉袒負荊,登門向藺相如謝罪。鄭伯說話太盡,無奈掘地及泉,遂而見母。俗話說得好:“凡事留一線,日後好見麵。”凡事都能留有餘地,方可避免走向極端。特別在權衡進退得失的時候,務必注意適可而止,見好便收。

聰明的女子懂得適度打扮自己,成熟的男子知道恰當表現自己。美酒飲到微醉處,好花看到半開時。明人許相卿說:“富貴怕見花開。”此語殊有意味。“言已開則謝,適可喜正可懼。”做人之妙也即如此。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即是說:始終保持豐盈充滿的狀態,不如停止它;不停地磨礪鋒芒,欲使之光銳,卻難保其鋒永久銳利。滿屋的金銀珠玉,很難永恒地守護住它;人富貴了就會產生驕奢淫逸的心理,反而容易犯錯誤。功成名就則應隱退,此乃天理。

它提醒人們功成名就、官顯位赫後,人事會停滯,人心會倦怠,業績也不會進展。應立即辭去高位,退而賦閑。否則,說不定會因芝麻小事而被問罪,遭到晚節不保的厄運。

戰國時代的範雎因向秦昭王獻遠交近攻的策略,深得昭王賞識,被升為宰相。後因他所推薦的鄭安平與趙國作戰失敗,使他意誌消沉。按秦國法律,隻要被推薦人出紕漏,推薦者也要受連坐處分。但昭王並沒問罪範雎,這使他心情更為沉重。

秦昭王為刺激範雎再振作起來,為國效力,便憂慮地對他說:“現在內無良相,外無勇將,秦國的前途實在令人焦慮呀!”

範雎心中一震,他誤會了秦王的意思,感到非常恐懼。

恰好辯士蔡澤來拜訪他,對他說道:“四季的變化是周而複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萬物的任務後就讓位給夏;夏天結束養育萬物的責任後就讓位與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務後就讓位與冬;冬把萬物收藏起來又讓位與春天……這便是四季的循環法則。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日子已久,恐有不測,而應讓位他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一席話啟發了範雎,便立刻引退,並推薦蔡澤繼任宰相。蔡澤就職後,也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當他聽到有人責難他後,也明智地舍棄了宰相寶座而做了範雎第二,保全了自己的晚節,這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風度。有時候哪怕你內心有一萬個不願意,但引身而退,卻是一種最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