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圓通處世是一種大智慧(3)(1 / 3)

與範雎形成鮮明反照的是另一曆史人物文種。文種是越王勾踐的重臣,為打敗吳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功成名就以後,仍然繼續仕於越王。其間範蠡曾寫給他一封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的長相,頸項細長如鶴,嘴唇尖突似鴉,這種人隻可以與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你現在不離去,更待何時?”後來文種稱病返鄉,但做得不徹底,他留在越國,其名仍威懾朝野,於是有佞臣陷害於他,誣稱文種欲起兵作亂。越王也有“走狗烹”之意,故而以謀反罪,將文種處死。

人人都希望過著幸福富裕的生活,但又有幾個是範雎呢?隻知進,不知退,遭“文種之禍”者,又何止一人?

得休便休,當機立斷;猶豫留戀,了時無了。做人,退一步海闊天空。

學會自我製約

孔子曾經說過:君子慎獨。即真正的君子,要在沒有他人監督的情況下,嚴格地約束自己,不能做出背離禮法及倫常的事來。

人們在獨處的時候,更應當學會自持和自製。今天,人們有了越來越大、越多的自由,有了更多的機會和表現自己的空間。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自持和自製便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我們要明確規定什麼是自持和自製,那麼,也就是自己給自己立法,並以此來約束自己,提高自己的自持與自製力。古代人之所以要講究“慎獨”,在很多時候,人們往往都是被一些客觀的因素和倫理法則所被動地約束自己,而能在獨自一人、無他人在場監督時也自覺地遵守嚴格的律條。它所要求的也就是不僅在公共場合,而且在獨處時都能夠服從某種倫理觀念和法律規範。更是一種對自我立法的服從,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規定。對這種自我立法的服從程序,反映了一個人自製力的大小。

曾國藩說:“故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於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不可否認,人生本性是趨利避害,然而人生行為卻必須框定在符合仁德禮義的規範之中,一個以仁德品性作為人生修養基礎的人,在其人生行為過程中,就應堅守自己的德性操練,誠其意者,隻有道德品性修養差的人,才會自欺欺人,閑居時才做不道德的事。對於一個道德品性修養高的人來說,有人無人都一樣,始終不斷地克製自己的欲望,以至於不做出任何一點違反道德的事。

在孔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中,自知、自愛是君子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自知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自愛就是愛護自己的仁德,在人生行為實踐中,就外化為慎獨。君子自知不足而不驕不躁,君子自愛其身而謹小慎微。君子慎獨,就能見仁德於細微之處,製惡欲於無人之境。君子慎獨就要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儒學強調“君子慎其獨”就是要求人們在其人生行為修養過程中自我磨煉功夫,認識到加強人生自我修養的重要性。人生行為實踐的一切得與失、功與過、善與惡、好與壞全在自己。儒學要使人明白的就是:“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見敬,愛人而不必見愛。敬愛人者,己也;見敬愛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才也。”一個道德品性高尚的人的自我人生行為修養,應在於尊敬他人而不必要求他人的尊敬,親愛他人而不必非得被他人所愛。尊敬、親愛他人,是自己的事;被人尊敬、親愛,是他人的事。要成為一個有高尚道德品性的人隻有靠自己的努力,而不依賴於他人,也不顯見於他人。正因為人生行為修養是自己的事業,所以,君子慎獨便具有完善一個人全部品性的意義。

宋儒程顥說:“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曰:‘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君子慎獨。”一個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就是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也不去做不道德的事。如《詩經》所說:“相互同處在別人的房間裏,君子也不會因為房屋漏而常常感到慚愧。心中無雜念,方能慎重地以德性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一個人隻要心中無愧,心懷赤誠,無論身在何處,都無須顧及周圍的環境狀況。隻有心懷私欲的人,才總去擔心別人發現自己的不善行為,故而顧慮重重,憂心忡忡。

君子慎獨的核心,在於人生行為修養中,堅定自己的內心信念與良心尺度,重在於自己道德意識約束力的增強。當在生活中獨處一地,即使無人監督,因此在儒家們看來,慎獨之道,重在養心,使人心能知善知惡。同時見於言行,使言行始終恪守在善道之中。

君子慎其獨,曆來是儒學倡導為人所應達到的道德行為境界,也是曆來仁人君子所極力推崇的一種思想人格。東漢時期,官司至侍禦史的雷義,曾經把一個人從死罪中解救出來。這個人後來用二斤黃金感謝雷義的救命之恩,雷義堅決拒收。他就趁雷義不在時,悄悄把二斤黃金投入在雷義家的天花板上。多年以後,雷義修理房子時才發現,這時送黃金的人已經死了,這事自然無人知曉,但當雷義無法將黃金歸還送他的人時,雷義就毅然將黃金交給了當地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