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圓通處世是一種大智慧(3)(2 / 3)

這種高風亮節之舉,是難能可貴的。君子慎獨正是從本質上顯示出了儒學的“內聖”精神,《呂氏春秋·先己》中說:“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才,必先自知。”在人生行為修養的整個過程中,君子慎獨就在於培養人的自愛思想,在儒學看來,一個人的優秀品質的養成,全在於自己修煉的功夫與自己人生行為修養的實踐。美國著名的科學家、政治家和作家富蘭克林在青年時代就為自己訂立了十幾條規則,其中包括節製,即,食不過飽、飲酒不醉、沉默寡言、儉樸等等。顯然,當我們有了這樣一種對自己的約束,並且能夠始終如一地去遵守,是對自身修養的一種修煉。

在人生中,一個人真正做到無論在何時何地,都一律用符合一定社會的道德規範來自覺地嚴格約束自己,這個人就必能自覺地以他人的行為作為自己的人生行為的借鑒,就能注重於揚善避惡,就能始終守身如玉,潔身自好,身正而令行,言行一致。在其人生行為修養過程中,立誌於向道德品質高尚的人看齊,自覺地抵製不良行為對自己的傷害。“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人生行為修養使自己最終達到“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人生最高境界,完善“內聖外王”是做人的最高理想人格。盡管這些道理,初看起來像是大道理,但這卻是千古不變的做人成事之道。

剛柔兼濟達天下

至柔者莫過於水,然而水卻可以攻克最堅硬的東西,這就是常說的“水滴石穿”之理。

柔忍有術,乃是人生存之道。人太柔就委靡,太剛就會折斷。人如果一味憑剛性追求,就會失去柔性的功能,在思想上剛性太強,肯定會忽略柔性的作用。真正的人生應是剛柔相濟的人生,這才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人行於世,沒有永遠的強者,也沒有永恒的弱者。人不能固執己見,但也不能軟弱無力。所謂剛柔相濟,就是以弱勝強,以柔克剛。

古人言: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汙。做人亦是同理,須剛柔兼濟,欲速不達,過猶不及。

剛就容易方,柔就容易圓。做人處世,方圓並用,剛柔並濟,才是全麵的方法。如果隻能剛卻不能柔,隻能方卻不能圓,隻能強卻不能弱,隻能進卻不能退,必然傾折失敗。

曾國藩說:“做人的道理,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就會委靡,太剛就容易折斷。剛不是說要殘暴嚴厲,而是強矯而已。趨事赴公,就需強矯。爭名逐利,就需謙退。”

曾國藩對老子的思想研究很深,他一生信仰老子的觀念,做人處世可謂精到。所以雖居功名富貴之巔,也能全名而歸,全身而終。在處理天下事時,有以剛取勝的,有以強取勝的,有以柔取勝的,也有以弱取勝的。

老子曾提倡以柔弱守雌的方法。

商容張開口問老子說:“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說:“在。”商容說:“我的牙齒還在嗎?”老子說:“不在!”商容說:“知道這個道理嗎?”老子說:“不就是剛硬的容易敗亡,柔弱的而能存在的道理嗎?”商容說:“唉!天下的事情完全是這樣。”這就是柔弱處世的方法,且受到曆代的傳承。

老子說:“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幹硬枯槁。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一類。”“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攻入天下最堅強的東西裏麵去,可以說是無孔不入。”

人體中骨頭是硬的,需要柔軟的皮肉來包裝,這樣才不怕外界物體的碰撞;貝殼裏麵的肉是軟的,要有外殼來保護。堅硬的物品,要用柔軟的綢緞、海綿包裝,這樣才不怕損壞;精細柔美的物品,要用木盒、鐵篋來包裝。柔軟的水,需要用硬的容器來盛裝;硬的鑽石黃金,需要軟柔的棉絮來包裝,由此,剛與柔並不衝突,而是相依相成。

柔中含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才是中國人處世的方法。

曾有一個“四兩撥千斤”的成語,講的就是以柔克剛的道理。俗語說:“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內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則性格剛烈,不同的性格也各有各的特點與利弊,但同時卻又可以做到互補。縱觀曆史,那些性格剛烈的人們很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

一塊巨石一旦落在一堆棉花上,就很容易被棉花包裹在裏麵。以剛克剛,兩敗俱傷,以柔克剛,則馬到成功。

一個成功的將帥,必然具備有剛強的性格,然而卻不固執己見,溫和、柔和但不軟弱無力,就是通常所講的剛柔相濟。單純一味的柔和容易被看做軟弱,會使自己的力量被削減,以至到最後失敗;單純一味的剛烈、剛強,又會導致剛愎自用,也注定要失敗。因此,剛柔並濟才算是最好的狀態,才是最為理想的性格特點。

一般來說,剛代表力量,柔代表妥協,剛能克柔,而“剛”的硬度如何,並不在“嗓門高,口氣衝,措施狠”,關鍵在於“理”,要看“理”的鋒芒是否打到對方的要害處。“剛”並非人人皆有,剛言也並非人人敢說。要想“剛”必須有過硬的思想修養,古人說,無欲則剛,今人說:“打鐵需得自身硬。”隻有剛毅之士,才能講出剛毅之言,隻有一身正氣,光明磊落,才能底氣十足,大氣凜然。如果私心太重,“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軟”,得了別人的好處,自然腰軟,硬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