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圓通處世是一種大智慧(4)(1 / 3)

唐朝宰相婁師德的弟弟要去代州做都督時,他叮囑弟弟道:“我本不才,位居宰相,你如今又做了一州的都督,我家闊氣過分,免不了遭人妒忌,你想怎麼了局?”弟弟道:“從今以後,哪怕有人吐我一臉唾沫,我也不敢做聲,隻好自己抹去,這樣哥哥就不用擔憂了吧?”師德道:“這恰恰是我擔憂的地方。人家要吐你一臉的唾沫,那是因為他對你生了氣。你如今把臉上的唾沫自己抹去,那就會更招人家生氣。唾麵不抹,它會自幹,為什麼不裝著笑臉受了呢!”弟弟道:“謹受哥哥的指教。”這就是婁師德“唾麵自幹”的故事。

天地有容納之量,想成就大事業的人,必然要有大度量。雖然項羽有拔山之力、蓋世之氣,白手起家破秦朝,而與劉邦爭雄逐鹿,卻最終落得個兵敗垓下、四麵楚歌的境地。他不但無容人之量,就連範增這樣的奇才都容不下。與之相比較,劉邦就能容納無數個範增式的人才。

所以說,大度能蓋及天下而後能容納天下;大量能蓋及天下而後能指揮天下;智慧能蓋及天下而後能扭轉天下;勇氣能蓋及天下而後能托舉天下。一個人懷有這樣的氣度,就能與天地同大。

清朝的曾國藩雖然在曆史的潮流中是一個反麵人物,但在他的逆境成功中,我們不難發現,屢戰屢敗而又屢敗屢戰的曾國藩之所以能夠在絕境中求生路,在逆境中出轉機,並因此度過了人生中一個又一個的低穀,成為滿清第一漢臣,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他善於忍耐,長於忍。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正是大清王朝風雨飄搖、大廈將傾,各種危機矛盾和打擊紛至遝來,而他也正是集中所向。

曾國藩沒有慌亂,他以過人的膽略和高超的手腕,用盡了人間的“忍”功。他在自己的長期做官時間裏,總結出了三句至理名言,“打脫牙和血吞”、“居官以忍耐為第一要義”、“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也就是說,當人生遭受巨大的打擊時,要能夠默默無聞忍受,以等到希望的出現;做官一定要以忍耐來自我約束,以防止浮躁而鑄成大錯;做人做事要有骨氣,任何時候都要耐得住寂寞,而不放棄希望。

三句至理名言,無論是從人生、官場還是生活的角度,都體現了曾國藩的“忍”術,是關於忍的體驗,也是他一生經驗的總結。

忍耐不是弱者的音符,它是強者的形象。忍耐,是一個人對理想、目標追求的具體表現。忍耐,需要的是耐得住寂寞,能夠抵抗各種誘惑,對理想信念永遠不動搖。忍耐終將與成功相伴。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忍耐必將是一種等待,為圖大業等待時機成熟,忍之有道。這種忍,不是性格軟弱、忍氣吞聲、含淚度日之舉,而是高明人的一種謀略,是做人處世的上上之策。

一個人想要成就繼往開來的大業,怎麼能缺乏豁達、浩然無比的氣象?這是凡人都能做到的。而天下的學問,不是以一人的智慧所能知曉的;天下的事業,不是憑一人的力量所能辦到的;海洋之大,不是一川之水所能彙成的;山嶽之高,不是一丘之土所能堆積的。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句話被偉大的民族英雄林則徐當做座右銘而時刻謹記。要知道“天空可以包容一切,而人心可以包容天空。”

人生的一種高度可以從包容中體現出來。將軍額頭可跑馬,宰相肚裏能撐船,包容者就必然是善良睿智而又胸懷大氣之人。如果把包容當做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那麼它就是生命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中國古代的先賢聖人們極為推崇忍,視忍為處世的根本,奉忍耐為“眾妙之門”;現代化工業強國日本,也極為重視“忍耐”,將“忍耐”作為工業倫理學的一個主要方麵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