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就人應該具有忍耐的精神這個問題談到他的看法:“君子之所以取遠者,則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孔子與蘇軾說的都是關於忍耐的至理名言。試想,一個斤斤計較、不能忍讓的人,能成就什麼事業?古今中外,有多少宏圖偉業,因不能耐一時之忍而功虧一簣?
包容是一種大智慧,是一種強能力,更是一種大氣魄、大胸襟,是立大誌、成大業者不可缺少的利器。
包容顯示著一種力量,是內心充實,無所畏懼的表現,是隻有強者才會具有的精神品質。
包容不是低三下四、忍氣吞聲甘願受他人擺布,或者是受人欺侮,逆來順受,不去反抗。包容是一種積蓄力量的方式。而那些表麵上盛氣淩人、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的人,內心則是空虛軟弱的。
人們所說的氣度,包括了大量、雅量、容量與氣量。而它的修養方法,主要是能戒除忌妒、怨恨,尤其要能容忍。這樣則自然能包涵寬容,而不計較得失。呂坤說:“學者最大的病痛,就是氣度太小。”英雄豪傑賢士也不免如此。因此陶覺說:“自古以來的英雄豪傑,隻是為了不肯吃虧,害了多少事。”
“唾麵自幹”的教訓,和佛家中“忍辱”的義舉,及耶穌的“人打了我左臉,我以右臉迎之”的告誡,都是培養大度的最好例證。要想在處世中圓融無礙,那麼就應當具備“唾麵自幹”和“忍辱負重”的修養功夫。
不卑不亢,淡泊明誌
魯迅說:“不要把自己看成別人的阿鬥,也不要把別人看成自己的阿鬥。”說的是要自信,同時不要輕視他人,在人際交往中做到外圓內方,不卑不亢。
如果一個人能夠真正領悟並運用好這一處世良方,那麼對於任何新環境,他都能很快適應並應付自如。
很多傑出的成功人士,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都逐漸形成了“外圓內方”的性格,不是鋒芒畢露,義無反顧,而是有張有弛,掌握分寸。
史學家蔡尚思在寫作《中國社會科學革命史》時,前輩歐陽予倩曾諄諄告誡他:“寫作的態度自然要嚴謹,不過萬不宜有火氣……可否寓批評於敘述中呢?”
歐陽予倩建議他以“純研究的態度”作進攻的“擋箭牌”,書名更改為《中國社會思想史》。並感歎說:“蔡先生,我佩服你的努力,可是思想界的悲哀,誰也逃不掉嗬。”
這就說明,知識分子在方式方法和局部問題上,可以委婉圓潤,有所妥協,可是在事關大是大非、人格良心的原則立場上卻毫不含糊,旗幟鮮明,做到不卑不亢,外圓內方。
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一種人,常不惜降低自己的尊嚴,極力逢迎在某些方麵比自己強的人,哪怕人家對自己傲慢無禮也不在乎,這種“卑己而尊人”的做法實在不值得。
不卑,可以不惹人憐;不亢,可以不招人妒。此種態度可適合於任何一種場合、任何一種環境。不卑不亢是一種境界,一種心平氣和的境界,一種高深莫測的境界,一種做人的境界。
曾有這樣一則寓言:
龍王與青蛙在海濱相遇,一番寒暄後,青蛙問龍王:“大王,你的住處是什麼樣的?”
龍王高傲地說:“珍珠砌築的宮殿,貝殼築成的閣樓;屋簷華麗而有氣派,廳柱堅實而漂亮。你呢,你的住處如何?”
青蛙微微一笑:“我的住處綠萍似氈,碧草如茵,清泉沃沃,白石映天。大王,你高興時如何?發怒時又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