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圓通處世是一種大智慧(5)(3 / 3)

試想,要是換上愛耍權術的人處置這件事,任守忠會不加懷疑輕易就範嗎?顯然不會。正是因為任守忠也相信一貫誠實的韓琦,才不會懷疑其中有詐。這樣,韓琦輕易除了蠹蟲,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實在是一種人生的最高修養,也是一種做人的謀略。大智若愚的人總有更多成功的機會。

謝萬、韓琦都是老謀深算,“心機”重重之人,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受侮受損的一方都沒有把自己的難堪太當回事。

有的時候,愚笨隻是一種表麵現象,一種偽裝,使別人無法“看破”的偽裝,才顯現出做人處世的高明之處。而正是這些“偽裝”讓別人忽略了你的力量,便不會與你為敵,你就會少了些麻煩。“外亂內整,內精外鈍”是兵法的韜略,又是人生的大謀略。收斂自己的智慧,一副渾渾噩噩的樣子,讓人“看不破”,這才是聰明的表現。

從智謀的原則來看,大智若愚體現為以靜製動、以暗處明、以柔克剛、以反處正之道,表現為降格以待的智慧。

愚、拙、屈、訥都給人以消極、低下、委屈、無能的感覺,人的第一感覺對此難以產生好感,從而使人放棄戒懼或者與之競爭的心理,或對之加以輕視和忽視。但愚、拙、屈、訥卻是人為營造的迷惑外界的假象,目的正是為了減少外界的壓力,鬆懈對方的警惕。或使對方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如果要克敵製勝,那麼可以在不受幹擾,不被戒懼的條件下,暗中積極準備,以奇製勝,以有備勝無備;如果意圖在於獲得外界的賞識,愚鈍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對自己的期待,而實際的表現卻又超出常人所想,這樣的智慧實在令人出其不意而刮目相看。

“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現不平凡,在消極中表現積極,在無備中表現有備,在靜中觀察動,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積極、比有備、比動、比明更具優勢,更能保護自己。

“大智若愚”在中國曆史權術史上作為一套內容極其豐富的韜光養晦之術而大展其光。

所謂韜晦就是收劍鋒芒,隱匿行跡,掩飾野心,與世無爭,麻痹對手的警惕,迷惑世人的目光,等候適當的時機,實現預謀的目的。

商紂王荒淫無道、暴虐殘忍,一次作長夜之飲,昏醉不知晝夜,問左右之人,皆說不知,又問箕子。箕子深知,別人都說不知,而唯我知之,這不是危險的事嗎?於是亦裝作昏醉,模糊其辭。

戰國四君子之一信陵君可謂風光之至,他廣結天下豪傑,廣徠天下賢才,“士以此方數千裏爭往歸之”,擁有足以與魏王抗衡的政治實力,魏王也不得不讓他三分,可是當他公然“竊符求趙”,違背魏王的意誌,解救了正受秦兵壓境威脅的趙國,建立巨大功勳之後,卻使魏王難以容忍,“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秦國馬上施以離間之計,促使魏王剝奪了信陵君的實權。魏王擔心信陵君威望猶在,對自己存在威脅,因此仍視作心腹大患,信陵君為此“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以降低人格的方式減輕魏王的戒懼。

許多成大事者,在成就之前都有韜晦的曆史,善於避讓那些看似胸無大誌,實際暗伏殺機的身邊人。無不以弱者的形象做出強者的舉動。

“大智若愚”,重在一個“若”字,因為許多人總希望把自己的聰明擺出來,“若”設計了巨大的假象和騙局,掩飾了真實的野心、權欲、才華、聲望、感情。這種甘為愚鈍、甘當弱者的做人術實際上是精於算計的淵藪,它鼓勵人們不求爭先,不露真相,讓自己明明白白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