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喜怒哀樂由情緒中抽離,你便可以理性、冷靜地看待它,思索它對你的意義,並進而訓練自己對喜怒哀樂的控製,做到該喜則喜的地步。
把喜怒哀樂放在口袋裏就是不隨便表現這些情緒,以免為別人窺破弱點,給人以可乘之機。
當你被大家認定是不會隨便改變臉色的人,別人可能早已在心裏對你敬畏三分。無論別人如何罵你、嘲諷你、冷落你,你都能默默忍受,連眉頭都不皺一下,這種修養需要有相當的自信才可做到。
當你有不愉快的事,突然被別人看到,並因你不形於色感到奇怪,你應該高興。因為別人會覺得:這個人遇到這種情況仍臉色不變,究竟此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而無法透知你的底細。
控製情緒,聰明做事
三國時期,關雲長失守荊州,敗走麥城被殺,此事激怒劉備,遂起兵攻打東吳,眾臣之諫皆不聽,實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趙雲所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宜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中原……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諸葛亮也上表諫止說:“臣亮等切以吳賊逞奸詭之計,致荊州有覆亡之禍;隕將星於牛鬥,折夭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誠不可忘。但念遷漢鼎者,罪由曹操;移劉祚者,過非孫權。竊謂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願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士卒之力,別做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劉備看完後,把表擲於地上,說:“朕意已決,無得再諫。”執意起大軍東征,最終導致兵敗。
從上麵的事例中可看出,要想做到方圓做人,圓滿做事,在關鍵時刻是不可以讓怒火左右情感的,不然你會為此付出代價。那麼怎樣消除憤怒情緒呢?
我們每個人都避免不了有情緒,情緒是人生的一大誤區,也是一種心理病毒,它同其他病一樣,可能使你一蹶不振。也許你會說:“是的,我也明知自己不該發怒,但就是控製不住自己。”如果你是一個欲成大事者,要學會圓通做事,你就應該注意了,能不能消除憤怒情緒與你的情緒控製能力有關。
其實,並非人人都會不時地表露自己的情緒,情緒失控這一習慣行為可能連你自己也不喜歡,更不用說他人感覺如何了。因此,你大可不必對它留戀不舍,它不能幫助你解決任何問題。任何一個精神愉快、有所作為的人都不會讓它跟隨自己。
情緒既是你做出的選擇,又是一種習慣,它是你經曆挫折的一種後天性反應。你以自己所不欣賞的方式消極地對待與你的願望不相一致的現實。事實上,極端情緒失控是精神錯亂--每當你不能控製自己的行為時,你便有些精神錯亂。因此,每當你失去理智時,你便暫時處於精神錯亂狀態,而這是圓滿做事的大忌。
但隻要你不去改正,你的情緒將會阻止你做不好事情。成大事者是不會讓情緒所左右的。曆史上有好多這樣的事例,他們中能壓下怒火的大多就能成功,而憑著這一怒之氣行事的則大多失敗了。
有一個男孩,他的脾氣非常壞,男孩的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而且還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個釘子在後院的圍欄上。這個男孩在第一天,釘下了37根釘子。漸漸的,他每天釘在圍欄上的釘子數量減少了,他發現控製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容易。於是,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男孩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他的父親。父親又對他說,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製自己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最後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於把所有釘子都拔出來了。
父親握著男孩的手,來到後院對他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圍欄上的那些洞,圍欄是永遠不可能回到以前的樣子。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就像這些釘子留下的疤痕一樣。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以包容的態度處世,不但是做人的一種美德,也是做人的一種智慧。因為我們麵對的是不同環境中不同層次不同職業的人,我們不可能僅憑自己的觀念或喜好去從事社會活動。包容在這種時候,不但是人際情感交流的潤滑劑,更是人生這棵大樹上滴翠的綠葉和吐豔的花朵。
人生的一種高度可以從包容中體現出來。將軍額頭可跑馬,宰相肚裏能撐船,包容者就必然是善良睿智而又胸懷大氣之人。如果把包容當做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那麼它就是人的生命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自古成大事者都謹小慎微,“心機”勝人一籌,善於隱藏自己,能以靜伏動,看似沒有,實則充滿,而沒見那些自以為是、耀武揚威的人施逞得勢而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