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藏而不露真聰明(1)(3 / 3)

《易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無此器最難,有此器不患無此時。鋒芒對於你,隻有害處,不會有益處,額上生角,必觸傷別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別人必將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傷害更多,而鋒芒就是人額頭上的角啊!

什麼事情都不要太咄咄逼人,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就是衰敗的開始。中國古語說得好“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人生也是這個道理。

當你誌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也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掩飾起你的才華吧。

現在,有很多的人處處鋒芒,時時顯示比別人聰明伶俐。其實,鋒芒太露的結果,容易招忌及受害。鋒芒太露,時常使人身敗名裂,家破人亡。太露鋒芒者,會像桌上凸起的釘子,容易讓人用錘子給敲下來。鋒芒太露,往往會遭到打擊損害。嶽飛鋒芒太露,無法躲過風波亭之劫;李太白因鋒芒太露而難以見容官場;蘇東坡盛名之人,屢遭磨難;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見剖,龜因殼而致死,鸚以饒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貴而招殺,金鐸以聲自毀。勇士死於鋒鏑,智士敗於壅蔽。

漢之飛將軍李廣,是令匈奴兵聞之喪膽的大將,他與將士同甘共苦,對他的軍士如子弟,真正做到了“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得到眾勇士的擁戴,而且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可他卻不知韜光養晦,讓漢家軍幾乎成了李家軍,遭到皇帝的猜忌,由於性格自負,做人處世異於同僚而不容於官場,最終以自刎結束了生命。

如果一個人太鋒芒畢露,大都不會有所善終,一個人不能融於集體,畢竟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人,李廣之死,究根結底,與其鋒芒畢露的性格和名聲很有關係。李廣作為一位具有非凡勇氣和機智,且能與士卒同甘共苦的將領著實令人欽佩,但卻由於鋒芒太露而招致殺身之禍,也委實令人惋惜。

學生時代的趙寧,因兼有三種特長而自負,文筆犀利,口才優佳,體育也很棒,在學校是有名的狠將,不怕同學,不怕師長,以為他們都不及他。初入社會,還是這樣的驕傲自負,結果得罪了許多人,不過,他覺悟很快,一經好友提醒,便連忙負荊請罪,從而消除了不少的嫌怨。

陸放翁曾告誡他的兒子“勿露所長”,意思也就是說不要鋒芒太露,隻有不露鋒芒,想要害你的人才會減少。

明代有一位張幹,很多人問他如何明哲保身。他答說:“去鋒。”這是很好的自保之術。盡管是才華出眾的人,都不能自大驕傲,必須適度地掩飾自己的鋒芒,懂得韜光養晦。

孔子年輕的時候,曾受教於老子。老子對他講:“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於做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卻顯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欲望或精力不加節製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切斯特菲爾德說過這樣一句名言:“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讓他們知道。”外露的聰明遠不如深藏的智慧更有實際意義。

中國舊時的店鋪裏,店主總是把貴重的物品藏在隱蔽的地方,等遇到有錢又識貨的人,才告訴他們好東西在裏麵。倘若隨便將上等商品擺放在明麵上,豈有賊不惦記之理。

不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話說的“滿招損,謙受益”,才華出眾而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

一個人鋒芒畢露,必定會遭到別人的嫉恨和非議,甚至引來殺身之禍。曆史上和現實生活中的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三國時代的楊修便是一個過分顯露聰明,終為人所害的典型。楊修是絕頂聰明的人,也很爽快,且才華橫溢,其才蓋主。他為人恃才放蕩,數犯曹操之忌。譬如“雞肋”,曹操正苦悶於此,不知如何解脫,他卻偏要捅穿這層薄紙,這自然就惹惱了曹操,犯了曹操的大忌。楊修之死,植根於他的聰明才智。楊修之死給我們留下了重要的啟示。

樹大招風。在大功重賞麵前,或身居高位之後,更要善於“藏巧”,切莫鋒芒太露,妄自尊大,以免功高震主,引火燒身。

一個人擁有高智商、強能力,固然是件好事,這是上天賜予的良好天賦。有了它,便可以在社會競爭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