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的產生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
心理學認為,對問題的本質缺乏清晰的認識是使人做事拿不定主意,並產生心理衝突的原因。優柔寡斷多發生在青年人身上,這是因為青年人涉世未深,對一些事物缺乏必要的知識和經驗。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一旦遇到類似的情境,便產生消極的條件反射,躊躇不已。
一般說來,優柔寡斷者具有缺乏自信,感情脆弱,易受暗示,在集體中隨大流,過分小心謹慎等性格特征。
這種人從小就在備受溺愛的家庭中長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兄弟姐妹是其依靠,而一旦獨自走上社會,做事就易優柔寡斷。
還有一種情況是家庭從小管束太嚴,這種教育方式教出來的人隻能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旦情況發生變化,他們就擔心不合要求,在動機上左右徘徊,拿不定主意。
要克服這種做事拿不定主意、優柔寡斷的毛病,首先,應培養自信、自主、自強、自立的勇氣和信心,培養自己性格、意誌獨立的良好品質。
其次,心理學認為,人的決策水平與其所具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的關係。一個人的知識經驗越豐富,其決策水平就越高;反之則越低。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有膽有識,有識有膽”。
再次,“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平時經常開動腦筋、勤學多思是關鍵時刻有主見的前提和基礎。
最後,排除外界幹擾和暗示,穩定情緒,由此及彼、由表及裏仔細分析,將有助於培養果斷的意誌。
戰勝自己怯弱的一麵
大多數人都過於誇大了麵臨的困難,總認為這是阻擋自己成功的障礙。但事實上,許多時候並不是困難過大,而是我們心中膽怯,不敢正視困難。隻要我們敢於正視困難,就會發現許多困難並非我們所想象的那樣麻煩。用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話說,這些讓我們恐懼不已的所謂困難,其實也不過是隻紙老虎而已。
你能否在強大的困難麵前站直身體,是你堅強還是怯弱的最好證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生性怯弱的性格決定了他們缺少兩樣東西:勇氣和創造。成大事者也有怯弱的時候,但在更多的時候,他們是堅強的,並把征服怯弱視為一大性格塑造。
怯弱的性格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的體現,即個體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而產生的消極情感。怯弱感就是個體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意識。具有怯弱性格的人總認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慚形穢,喪失信心,進而悲觀失望,不思進取。一個人若被怯弱性格所控製,其精神生活將會受到嚴重的束縛,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而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所以,怯弱的性格是束縛創造力的一條繩索。
1951年,英國有一位名叫弗蘭克林的人,從自己拍得極好的DNA【脫氧核糖核酸】的X射線衍射照片上發現了DNA的螺旋結構之後,她就這一發現作了一次演講。然而由於生性怯弱,又懷疑自己的假說是錯誤的,從而放棄了這個假說。1953年,在弗蘭克林之後,科學家沃森和克裏克也從照片上發現了DNA的分子結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的假說,二人因此而獲得了1962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可想而知,如果弗蘭克林不是生性怯弱,而是堅信自己的假說,進行深入研究,這個偉大的發現肯定會以她的名字載入史冊。
可見,一個人如果做了怯弱性格的俘虜,是很難有所作為的。那麼,人們為什麼會產生怯弱感呢?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分析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怯弱與超越》一書中提出了富有創見性的觀點,他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出自於“怯弱感”以及對於“怯弱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認為人人都有怯弱感,隻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說,我們都會覺得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人類欲求的這種改進是無止境的,因為人類的需要是無止境的。所以人類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與永恒,也無法掙脫自然法則的製約,也許這就是人類怯弱的最終根源。當然,從哲學角度對人類整體狀況分析,人類產生怯弱是無條件的。不過,對於具體的個人,怯弱的形成則是有條件的。
從環境角度看,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往往與外部環境對他的態度和評價緊密相關,這點早已為心理學理論所證實。
阿德勒自己就有過這樣的體會:他念書時有好幾年數學成績不好,在教師和同學的消極反饋下,強化了他對自己數學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發現自己會做一道難倒老師的題目,才成功地改變了對自己數學能力的認識。可見,環境對人的怯弱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同樣,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積極寬容的氣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有個名為瓊斯的新聞記者,極為羞怯怕生。有一天,他的上司叫他去訪問大法官布蘭代斯,瓊斯大吃一驚,說道:“我怎能要求單獨訪問他?布蘭代斯不認識我,他怎肯接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