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不斷完善自己的性格(5)(1 / 3)

衛王對彌子瑕同一樁事情前後的不同態度,就是因為衛王的心態不同了。“情人眼裏出西施”、“愛屋及烏”,這些不平常的舉動,就是心態在起作用。

心境平和,波瀾不驚

《菜根譚》中曾這樣說:“酒以不勸為歡,棋以不爭為勝,笛以無腔為適,琴以無弦為高,會以不期約為真率,客以不迎送為坦夷,若一牽文泥跡,便落塵世苦海。”待人處世,如果講究俗套,朋友間的交往不僅沒有樂趣,反而成為一種累贅。

老子的《道德經》說:順著地形高低起伏的趨勢流動,任何力量都無法抵擋得住它的衝擊,水是天地之間最“聰明”的事物,它聰明在於靠順應自然的高低趨勢獲得無窮的力量。老子從水的特點中悟出做人也要隨順自然,而不能與自然趨勢發生抵觸,否則隻會敗得很慘。

在做人的馬拉鬆長跑中,贏得金牌的是被稱為“和合”之人--向往和平、追求和諧、處世和睦,而又能收斂、沉著的人。和合之人,會享受和平、被人尊重、得到友愛、展現希望。

待人處世雖然有一些規則可以通用,但是具體也要根據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對待方式。要學會根據對方的性格特征來采取適當的交往方式。

明憲宗朱見深畫過一幅題目叫《一團和氣圖》的畫。畫麵上的人物由於開懷大笑,渾身縮成了一個滾圓的大球。但仔細分辨卻會發現,這幅隻有一副麵孔的人物像,實際上卻是三個人的身體合在一起的。它取材於一則著名的典故:

陶淵明、陸修靜和惠遠法師分別是儒、道、佛三家的門徒,三人私交甚好,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惠遠法師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送客絕不超過山下的虎溪。但有一天,三人邊走邊談,不知不覺越過了這個界線,於是相顧開懷大笑。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

因而,朱見深借這個典故做了《一團和氣圖》,有一天召群臣上殿,明確要求大家“忘彼此之是非,藹一團之和氣”。即大家不要互相勾心鬥角,而是要和睦相處,團結友善。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這樣或那樣的磕磕碰碰的事情,這就需要一和了之。“和”何以為貴,就是社會學中所說的“異質整合”。包羅萬象的自然萬物,能和諧有序地排列在一起,為人類所利用,都離不開異質整合之功。為人處世以和為貴,能息事寧人,或化幹戈為玉帛,其妙也在於此。

與人相處時,有些人總是牢騷滿腹,要麼抱怨自己久不得誌,要麼苦訴命運對己不公……心存不滿,怨天尤人是他們普遍的心態。世本有炎涼,命運不可能對一個人百依百順。你隻有付諸行動,不要憑空發牢騷,才能贏得別人的信賴與尊敬。

俗語說:“量小失眾友,度大集群朋”。縱覽古今中外,凡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無不是襟懷坦蕩,度量恢弘,抱著“以和為貴”的處世態度。而度量狹小者,不僅於他人沒有好處,就是於自己也是沒好處的。以和為貴,寬容一點生活會更快樂。

孔子說:“禮之用,以和為貴。”和的基本含義是和諧:宇宙運行的最高尺度是和諧,美學的最佳境界是和諧,人類社會的最佳狀態也是和諧。和諧,意味著自然、完美、平衡和秩序。因而,對“和”的追求,既是一種得之於生活的感性經驗,也是一種同信仰糾結在一起的對大千世界運動規律的理性升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類之和,是為人和。人和為世間之貴,人和才有家庭,人和才有民族,人和才有國家,人和才有社會。做人信奉以和為貴這是一種自我保護哲學。它教導人們凡事知足常樂,知常守恒,沒有過多的非分之想,也不越出自己的利益範圍之外去多管閑事。大家各守本分,互不幹涉而又互相依賴,這樣一種和平安靜的生活就是幸福。即使上下級、同事、鄰居之間發生矛盾或分歧,人們也總要盡量保持表麵上的和諧一致或爭取保持表麵的團結一致。不是有種說法叫做“做人大麵上要過得去”嗎?

以和為貴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它既是人倫之道,又是君子之德;它要求人們的喜怒哀樂應保持適當的限度,中正不偏,和而不同。生活的和睦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離不開朋友、上下級、人己關係的道義相待,相互扶持。如果我們都能以和為貴,那麼在與人交往時,人人都會以一顆寬容的心去理解別人。

早在西周時就設有“調人”,專事“排患釋難解紛爭”,和諧人際關係。以至曆代朝廷都延續了這種製度。時至今日此製度已作為一種法律固定下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出門旅遊,乘車坐船等習以為常,難免你擠了我的座,我擋了你的道。若遇上修養欠缺、火星亂爆的年輕人,矛盾就會一觸即發。這時,如果你能及時好言相勸,甚至主動出讓自己的方便,麻煩自然會不了了之。

人遇到煩心事,發點牢騷是正常現象。對於青年人來說,自製力通常較弱,感情易衝動,要想避免牢騷就要心懷體諒,力求從積極的方麵勸阻和誘導發牢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