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地勸阻和誘導,能緩和發牢騷者的情緒,要將胸懷適當放寬,放開眼界,避免鑽進牛角尖,放棄種種偏激觀念。
魯迅先生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不滿與安於現狀相比較,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僅僅是情緒上的不滿和埋怨是不夠的,還必須在思想上進行升華,將不滿的“牢騷”轉化為激勵自己“積極向上的車輪”,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投身到真實的生活當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對客觀條件中的諸多不利因素要盡量克服。如果每一個發牢騷者都能這樣去做,許多矛盾自然就會迎刃而解。
喜歡發牢騷的人往往過分強調外在因素,而從來不會從自我分析,這樣就不免會走向一個片麵,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偏激倔強。
生活中非理性的因素很多,我們常常會因為某些理性的因素而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造成一些不該有的後果。
麵臨這樣的場景,你會發火嗎--當公共汽車到站時,一個人才從車中間拿起行李,挺費勁地挪到車門口下車,因他行動太慢,大家免不了陪他一會兒工夫。這樣,性急的人不免要催促並數落幾句,或許還會夾雜一些多少有辱斯文的話語。其實,這樣的場合多了,可你不能老是這樣氣急敗壞地催促人呀?該調整的是你自己。你不妨想想,這人或許天生的行動遲緩,不知挨了老婆多少罵!老婆罵他都不管用,你還操什麼心?
這樣安慰自己,也許就不會為之大動肝火了,仔細想想也劃不來呀。
當然,人不可能永遠做老好人,該發的火還是要發。比如說,你在午休,可是一群小孩子在你窗外的胡同裏大喊大叫地踢球,你理會不理會?雖然他們還很小,但他們的行為妨礙了別人的正當權益。在這種情況下,忍住不發脾氣等於在縱容別人做不該做的事。
但有的時候,對於有的不良情緒卻是需要注意控製的,尤其是對發牢騷而言,如果不加以控製,不僅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而且還會禍及別人,影響彼此間的團結、穩定。
控製牢騷的最佳辦法,就是要充分認識到發牢騷的危害性,不要圖一時之痛快而不計後果。牢騷雖然人人都會發,但靠發牢騷最終解決問題卻是幼稚可笑的。
其實說白了,為人處世其實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個互助過程,每一個人都能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別人,使其他人與自己相適應。同時,他也必然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能夠很好地在社會中立足。正緣於此,隨順自然作為一種處世策略是非常合理的,作為一種待人接物的心態也是積極的。
處世待人應心平氣和,對任何一種觀念都不能太執著。一味堅持自己的看法,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同別人爭得不可開交,是一種缺乏道德素養的表現。隻要不違反原則,隻要沒有大是大非,就沒必要和別人斤斤計較。
與人交往,遇到自己不高興的事情時,怨氣就會湧上心頭,這時你就要學會轉移和回避,應該多想一些自己高興的事,避免情緒惡化。
坦然麵對挫折
世間之事,並非所有都出於己願,也並不是你想拒絕就能拒絕掉的。態度決定一切,快樂是生活的一大原則,接受不幸,接受不公,接受平平淡淡的生活,該努力的時候付出,該放棄的時候勇敢地離開,平和應對挫折,從容麵對打擊,這才是每個人應該采取的人生態度。
空氣對老鷹形成阻力,但是,如果沒有空氣,老鷹就無法飛行。挫折是生活中的組成部分,那種沒有煩惱或挫折的生活,根本就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幻想罷了。沒有挫折的生活就猶如枯井中的一潭死水。
假如挫折已經發生,就去勇敢地麵對,尋找解決的方法;假如挫折已經過去,那就應當丟開它,不要老是把它保留在記憶裏。痛苦的感受猶如泥濘的沼澤地,你越是不能很快從中脫身,它就越可能把你陷住,越陷越深,直至不能自拔。
挫折一定會有結束的時候,總會因時間的推移而被解決。並且,不管你遇到多大的挫折,還得繼續生存下去。所以,當挫折到來時,你一定要坦然麵對。
俗話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我們遇到不幸或不公時,我們應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平常心接受它。因為,無論我們抱怨誰,無論我們怎麼不滿,該來的都要來。與其無謂的苦惱,還不如平靜的接受,努力去改變,將不公和不幸減少到最低程度。人生應該是在快樂和愉快中度過。人應當學會使自己快樂。
《列子》上說,有一天孔子遊覽泰山,看見榮啟期在魯國郊野行走,穿著粗糙的皮裘,腰裏係著繩子,一麵彈琴,一麵唱歌。孔子問他:“您為什麼會如此快樂呢?”他回答道:“我快樂的原因有許多:自然生育各種飛禽走獸、昆蟲魚蝦,隻有人最尊貴,我能夠做人,這是第一種快樂;人生下來,有的沒有看到日月便夭折,有的還沒脫離繈褓便短命,我卻活到90歲了,這是第二種快樂。貧窮是人的一般情況,死是人的必然結果,安於一般情況,等待必然結果,還有什麼憂愁呢?”孔子聽了讚歎道:“好啊!這是能夠自己寬待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