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人應當有廣闊的胸懷,宏大的氣度。大河裏生活的魚,不會因遇到一點風浪就驚慌失措;而小溪裏的魚一旦風吹草動,一點異常動靜,便會立刻四處逃竄。人也是一樣,胸懷狹窄的人沒有一點氣度,常常爭先恐後地與他人爭奪蠅頭小利,但這點小利到手後,卻又發現丟了大利,如同人們所說的,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胸襟坦蕩廣闊的人從不會為芝麻小事而忙得團團轉,他們把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他們往往處變不驚,從容不迫。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每天開開心心、順順利利,可是既然是生活,就總會有那麼一些小波瀾、小浪花。在這種情況下,斤斤計較會讓自己的日子陰暗乏味,隻有胸襟豁達才能讓自己每天的生活充滿陽光。
一個富人丟了很多金銀珠寶,朋友勸他不要難過,他卻笑著說,我為什麼要難過呢?竊賊隻竊走了我的財寶,而沒有連我的命一起帶走。
飛速行駛的列車上,一位老人剛買的新鞋不慎從窗口掉下去一隻,周圍的旅客無不為之惋惜,不料老人立刻把剩下的那一隻也扔了出去。眾人大惑不解,老人卻從容一笑:“再好的鞋剩下一隻,對我來說,已沒有任何用處。把它扔下去,也許撿到的人會得到一雙,說不定他還能穿。”
老人看似反常的舉動,體現了他清醒的價值判斷: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果斷放棄。這種從容麵對人生得失的豁達態度,令人頓生敬意,也發人深思。
曾有一個有趣的佛家故事更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片。“撒點草籽吧!好難看呀!”小和尚說。
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
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道。
“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泰然說:“隨性!”
撒完種子,跟著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糟糕!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
“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師父微微一笑:“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衝進禪房:“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衝走了!”
“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父擺擺手:“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了,原本光禿禿的地麵,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茵。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
師父靜然說:“隨喜!”
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恨、不躁進、不過度、不請求。
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豁達是一種健康的待人處世的方式,也是一種良好的人生態度,擁有了豁達,才能更好地與人交往。
擁有寬以為懷的風範
《菜根譚》中說:“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意思是建大功立大業的人,大多都是能謙虛圓活的人。
凡事不可太苛求,如果一個人處處挑剔別人的缺點,那他也就很難有幾個朋友。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隻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就應該以寬容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在小事上糊塗一些,為人處世應顧及全麵,多看大節。
南宋時南陽人宗愨,是個很有才幹的人,好武術,重感情,講義氣,但鄉裏人認為他隻是一介武夫,並看不重他。其中有個叫庚業的富豪鄉紳,常邀請別人吃飯,而且飯菜都很好很充足。一次,他請人吃飯,宗愨也在客人之列,但庚業專給他準備了粗茶淡飯,還對客人們說:“宗愨是個習武的人,他可以吃這些粗食。”這在普通人看來,是一種近乎侮辱的輕視,但宗愨並不介意,大飽後就離開了。後來宗愨做了豫州刺吏,庚業卻隻是他手下一個長史。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果記著當年的羞辱,這該是報複的好機會。但宗愨卻對庚業很好,一點兒不將過去的事放在心上。由於有這樣的氣度,宗愨以後又被提拔為振武將軍。
寬以為懷,是一種氣度,一種風範,它有助於你事業的成功,一個人隻有摒棄了內心的小小私念,才能把事業做大做好。寬以待人,要有主動“讓道”的精神,寬容讓人。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會因為對信息的意義理解不同,個性、脾氣、愛好和價值觀念的差異而產生矛盾或衝突。猶如在航行中,操縱靈敏的船應該給不太靈敏的船讓道。這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也應如此。
在與他人發生分歧時,應該尊重他人的意見,尋找共同立場,主動“讓道”,而不應爭先“搶道”。“禮讓三分”能確保“安全”,於己於人都有利。
在現實中,人往往總是將別人的缺點看得一清二楚,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因此嚴厲地指責別人。在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隨時體諒他人,在溫和且不傷害人的前提下,適宜地幫助別人。以嚴厲的態度對待別人,很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反而無法達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困擾,關鍵在於寬容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