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上行走,要懂得為人處世的技巧,善於借用別人的力量與智慧成就自己,為自己事業的成功推波助瀾,也要懂得成全別人,從而為自己的成功鋪就一條寬闊的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世上最大的借,即為借勢。“借勢成事”是聰明人的選擇。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把別人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把別人的力量變成自己的力量,從而加大自己成事的速度和力度。
借人、借勢和借錢,都是成事之道。借人、借勢是聰明人常用的一種成事之道,它可以利用對方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至少可以彌補自己的才智、人力不足。
關於成事之借,有許多經典說法,荀子說:“借助於車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卻能遠行千裏;借助於舟舶的人,不必自己善水性,卻能渡江河。君子生性與別人無異,隻是因為他善於借助和利用外物,所以就不同了。”荀子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的東方智慧,牛頓有“踩在巨人肩上”的西方智慧。
在關係網中,“借”是核心。關係網又是人際關係的重要部分。把握了“借力”這一核心,就把握了關係網的精髓,就有可能通過借力,完成從沒錢、沒背景、沒經驗,向成功的轉化。
借,其實也是與朋友合作,互相幫助的一種形式,是成就事業的一種有效方式。養成“他山之石亦可攻玉”的合作之道,那麼這樣的人定將會大有作為。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在中國傳統中是兩彎相映的明月,講究一個肝膽相照,義字當先。朋友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裏顯得日益重要,善於利用朋友往往使你的生活自在快樂,而且會有很多機遇。培養一種利用朋友的習慣,實際上就等於你的成功有了希望。
有個很成功的商人,朋友無數,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逢人就說自己朋友之多,天下第一,並且因人而異,加以利用。有人問他,朋友這麼多,都能同等對待嗎?
他沉思了一下說:“當然不可以同等對待,要分等級的,要因人而用!”
誠然,自己交朋友都是真心的,但別人來和他做朋友卻不一定都是誠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高尚的固然很多,但想從他身上獲取一點利益,心存二意的朋友也不少。
“對方有壞意,不夠誠懇的朋友,我總不能也對他推心置腹吧?那隻會害了我自己。”
所以,在心中,他把朋友分了“等級”,有“刎頸之交級”、“推心置腹級”、“可商大事級”、“酒肉吃喝級”、“嘻嘻哈哈級”、“保持距離級”等等。和對方交往的密度和自己打開心扉的程度往往由這些等級來決定。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作用。可以借他們各自的能力和特點,成就自己的事情。
古之借風騰雲,沽名釣譽,借力打力,借雞生蛋,無不是講究一個借字,講究借助外部力量而求得發展。帆船出海,風箏上天,無不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而人的成功,也需要借力。
香港就是憑借與外國的大公司合營,借別人的知名品牌和外國原材料,借用外國公司的銷售渠道和銷售市場,從事加工製造,從事轉口貿易。憑借“借風騰雲”的思維,迅速使香港走向了繁榮。
台灣巨富陳永泰說得好:“聰明人都是通過別人的力量,去達成自己的目標。”
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青年人更需要朋友來充實自己的生活和事業。
香港著名的聖安娜餅店的創始人--現年40歲的霍世昌靠朋友得以發跡,可以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迪。
屈指一算,聖安娜餅店成立至今已有整整18年的曆史了,霍誌昌當時隻是一個22歲的毛頭小夥子,當人們向他提出此一疑問時,霍世昌憨厚地笑道:“我是靠借錢開餅店,靠朋友發財的。”從如此爽脆的答案中你應該明白他當時的情形。
當時霍世昌在電燈公司工作,是有關技術維修方麵的。那時還未結婚,他的女朋友很喜歡弄些點心、蛋糕之類食品,味道非常不錯。女朋友是從一位師傅那兒學習來的。霍世昌便想,徒弟已經有此成績,師傅當然更好,因此便萌發開餅店的念頭。然而那時的西餅業在香港並沒有呈現出現在這種蓬勃勢頭。霍世昌想這是一項有作為的生意,便跟她的師傅商量研究。兩人都讚成這個計劃。但最重要的問題是資金缺乏,於是,便決定找朋友支持。霍世昌先是做出一份包含預算、地點、資金、經營方針等詳細內容的可行性計劃書。然後,便找一朋友商量。當這位朋友看過後,他很順利地接受了計劃書,於是他們三個人便成為合夥人,直至現在。
當初靠借錢開餅店,現今每年都增設一間分店,1997年香港回歸後,霍記餅店的生意更紅火了。
遠親不如近鄰,借身邊的朋友之力,將會對你的事業大有幫助。
假如你是一個善借高手,朋友會為你的成功“添磚加瓦”。
一個人的智慧,往往體現在做事的方法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因此,借用別人的智慧,助己成功,是必不可少的成事之道。
不嫉妒別人的長處,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並能夠為之利用,能夠協調別人為自己做事,與合作人之間建立良好的信譽,是成大事的基本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