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身處地想想,若來者不拒,頻繁應酬,哪還有時間著書立作。老人自有他們厘定的處世原則,故鄉情雖深,也未可貿然破“法”。初看山重水複疑無路,細思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然全般供給材料不成,何不另辟蹊徑。“自編”草稿,由錢老審核不是同樣可以完成組稿的任務嗎?於是將有關錢老的傳記材料,草成小傳,另附若幹疑題,一並發函請教。在忐忑不安中接讀複函:“遵命將來稿刪一下,奉還。”對小傳中的名號大都刪除,批曰:“不合體例。”又訂正了蘭田【藍田】之訛誤。這真是喜外之喜,大家都誇讚不已。錢老為人赤誠單純,用此“曲線”之道,既不讓老人為難,又得到了資料,真是妙法。
可見,與人交往、求人辦事最好能繞個彎子,直來直去就會遭人拒絕。這位編輯正是聰明地繞了個大彎子,先是寫信聯係感情,加深錢老對自己的印象,接著再提出請求,終於獲得了成功。
還有一位編輯,也利用這種方法達到了邀稿的目的。某編輯準備向一名作家邀稿。那位作家一向以難於對付著稱,所以這位編輯在去他家之前,感到既緊張又膽怯。
編輯一開始就陷入了被動,因為不論作家說什麼話,這位編輯都說“是,是”或者“可能是這樣的”。無法開口說明要求他寫稿的事。他隻好準備改天再來向他說明這件事,今天隨便聊聊天就結束這次拜訪。
突然間編輯腦中閃過一本雜誌刊載有關這位作家近況的文章,他靈機一動,說“先生,聽說你有篇作品被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了,是嗎?”作家猛然傾過身來說道:“是的。”“先生,你那種獨特的文本,用英語不知道能不能完全表達出來?”“我也正擔心這點。”氣氛熱烈起來,他們滔滔不絕地說著,話題逐漸變得輕鬆而愉快。最後作家竟答應為編輯寫稿子。
正是編輯引起作家興趣的一席話,讓這位不輕易應允的作家,改變了初衷,因為他認為這位編輯並不隻是來要求他寫稿,而且又讀過他的文章,對他的事情十分了解,所以不能隨便地應付。讓對方以為自己對他的事非常清楚,就能像那位編輯一樣,在心理上占優勢。
人際交往中,腦筋要靈活一點,直來直去容易碰釘子,那就繞個彎,避開釘子,事兒也許就辦成了。
常言道,水幫魚,雲幫雨,霞幫日頭浪幫波。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朝中無人不做官。這一係列的“常言”,都是在說一個道理,那就是我們每個人最好是有幾位可以幫得上自己的真誠朋友。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條好漢三個幫。朋友多了路好走,很多時候如果我們能拐彎抹角找個人情,對自己是大有幫助的。
成人之美是一種風度
孔子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則相反。”“毀人的善以為善,狡奸懷詐以為智,希望他人出過錯,恥於學習又羞於無能,這就是小人。”稱讚人的長處,成就人的美德,都能使人產生一種由衷的喜悅。
掠人之美,作為自己的美;貪人之功,作為自己的功;竊人之善,作為自己的善,這都是應該嚴格警戒的。顏之推說:“凡是有一個字可取於人的人,都要顯示他稱讚他,不能偷竊他人之美作為自己的美。”李翱說:“古代的君子,對於他人的善,害怕不能知道;既知道了,又恥於不能稱讚他;能稱讚他,又恥於不能成就他。”
要想做到這樣,就得依靠大功力、大涵養,並深深地體會到我稱讚人們,人們也會稱讚我;我成就他人,他人也會成就我;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哲理。要成人之美,就要善於推舉人,善於成就人。
鮑叔牙推舉管仲,致使齊桓公稱霸天下。管仲病時,桓公問他誰可以接替他,因平常沒有留心接班人,而無言回答。桓公以易牙、開方、豎刁來問,管仲說:“易牙為了適應君主而殺子,沒有人情,不能用;開方背親而事君,也沒有人情,不能用。豎刁自宮以事君,同樣沒有人情,也不能用。”
桓公就得到身死不葬的下場,齊國的霸業也就墜落了。管仲的失敗就在於沒有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是一種美德,一種修養,更是一種風度。舉手之勞能解別人的燃眉之急,寬容之心成全別人的一個心願,何樂而不為呢?因為於你並沒有損失什麼,而對別人來說卻收獲了極大的快樂。這是一種君子所為。
當我們成全了別人的時候,不但給了別人機會,同時也取得了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尊敬,同時也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
有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這時一個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旁邊有人說:“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僧人被那個人的話吸引了,他趕上那個打燈籠的人,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到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沒有區別。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盲人說:“我聽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晚上打著燈籠出來。”僧人感歎道:“原來你是為了別人啊!”盲人說:“不,我為的是自己!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人碰撞過?”僧人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不留心差點撞倒。”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同時別人看到了我,就不會碰我了。”僧人頓悟道:“我辛苦奔波就是為了找佛,其實佛就在我身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