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圓通處世成就自己(2)(2 / 3)

俗語說,與人方便,與己方便。成人之美,其實也是成己之美。你為別人所做的,人家會記在心裏,有機會也一定會報答,因為人總是不喜歡對別人有所虧欠,總會感恩的。即使沒有報答,相信你自己也一定會感到快樂,因為你完善了自己,成就了別人。

人們關注“成人之美”,往往都在自己的利益與別人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這時候,有些人喜歡奪人之美。當然,正常的競爭是無處不在,也是無可厚非的。可是,總有一些人願意使用遠離陽光的手段。他們樂此不疲地在暗地裏掠奪別人的勞動成果,即使這種果實對他們並無好處,他們也要爭相掠奪,因為他們無法忍受讓別人拿走之後的失落痛苦。長此以往,道德就會逐漸喪失,信任也會成為一種空洞的話題。

鼓勵別人的同時也是發展自己的過程。與人相處,不能隻看到別人的缺點,而看不到別人的優點。沒有成人之美的度量與胸襟,就無法贏得別人的尊重。

真正懂得、善於發現、也樂於稱道別人的優點、長處,看到別人的成就真心為之喜歡,看到別人的過失,也誠懇地為之難過、惋惜,能推己及人,有“大同”的精神,能分享別人的喜怒哀樂,能促進人往好處走,向上進步,這是為人忠厚,懂得成人之美。人與人各自為一個個體,不能彼此相連相通,那些不悅人之過,不矜人之能,能幫助人、成全人的人,就像一塊平整方正的石頭,砌在哪裏,都能使整個建築物穩固平實。

日常生活中的善舉,並非一定都是轟轟烈烈,驚天動地。麵對他人的困難和求助,隻需要一點點的愛心、一點點的熱情和一點點的付出,隻需要一個舉手之勞,就能幫人解難,成人之美。

一點點善意的幫助,對自己沒有太大的損害,別人真誠的感激,又會讓人擁有更多的快樂,一點點付出,換來別人的羨慕與快樂,何樂而不為?

化敵為友,重修舊好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奇妙,有些友誼維係一生,有的則緣盡而散,有些友誼的褪色主要由於誌趣各異或關山阻隔;但有些關係的逆轉則是由於分歧沒有處理好,產生誤會鬧出矛盾便彼此不再往來,甚至視為怨敵。

良好的人際關係不意味著你要喜歡所有的人,也不意味著你要和所有相識的人都成為知心朋友,那就應當細心照料這種友情。

我們每個人已經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好比一座大穀倉。本來堅固牢靠,但如果長年累月無人照料整理,那麼風雨的侵襲,裂縫的擴大,就會造成隱患和危機。一旦遇到大風暴雨,它就會突然坍塌,變成一堆廢墟。當你撿起舊椽木察看,你會發現,就某一根木頭來看很可能還很結實,但聯結榫頭的木釘腐爛了,就無法把巨梁連接起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不論多麼堅強、能幹、有成就,仍要靠自己與別人的良好關係,才能保持和發展自身的價值和重要性。友情是需要細心嗬護的,就像穀倉需要照料一樣。想說而沒有說的話,想打而沒有打的電話,想參加而又終於沒去參加的聚會:辜負過別人的信任,爭執後沒有和解,為一樁誤會或一點分歧而心存芥蒂--這些猶如滲進穀倉的雨水,腐蝕、削弱了木梁之間的聯係。好的穀倉,本來隻須花很少工夫稍加照料,就可修整完好,如若不加重視修繕,到頭來也許隻有重建了。

總之,我們重視和善於交際,也包括重視和善於重修舊好和化敵為友。做到這些當然需要抓住時機,掌握方法技巧,但最重要的是要主動爭取,運用心理策略。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才能掌握時機和技巧。

在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敵人可以關懷釋之,而不必耿耿於懷,必當回報而後快。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冤家宜解不宜結”,在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發生各種矛盾和衝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互不忍讓,必將使矛盾激化,衝突升級,加重雙方的對抗心理。即使一方憑借權力或武力去壓倒對方,那也隻能造成壓而不服,或麵服心不服的狀況。而高明的方法應該是克己忍讓,對對方禮讓三分,讓事實來“表白”自己。一旦你這樣做,你的高風亮節必然會使對方羞愧不已,令他從心底去佩服你的度量。這樣做,常常能夠化幹戈為玉帛,化敵為友,你不僅不會失去名望,而且還能獲得真誠的擁護。

1754年,華盛頓作為一名上校,率領部下駐守在亞曆山大。那裏正在選舉弗吉尼亞議會的議員,有一個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對華盛頓所支持的候選人。

華盛頓與佩思就選舉問題上發生了劇烈的爭論,彼此針鋒相對,華盛頓盛怒之下說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話,佩思把華盛頓一拳打倒在地。華盛頓的部下馬上過來,準備替他們的長官報仇,華盛頓當場加以阻止,並勸說他們返回營地。

第二天一早,佩思收到華盛頓的一張便條,便條上要求佩思盡快到當地的一家小酒店去。佩思如約到來,他是準備來進行一場決鬥的。令佩思感到驚奇的是,他看到的不是手槍而是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