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圓通處世成就自己(5)(2 / 3)

換位思考的實質是對交往對象的切身關注,深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它既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雖然我們每個人因為性格、經曆、觀念、愛好、學識等不同,個人的需要也必然會呈現出千差萬別,但每個人的需要又有其共性。我們可以把自己放在對方的角色中來考慮自己的需要,從而推斷他人的想法。是我們了解洞察別人心理的一個入口。

一個人不管他嘴上怎麼說無所謂,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關注自己在別人心裏的價值的,我們從心底裏期望得到他人的重視、承認、尊重和讚賞。當這種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時,我們就會有一種很好的感覺,心情愉快、充滿信心;倘若這種需要總是遭到他人的忽視、否定甚至有意的剝奪時,我們不僅情緒低落、鬱鬱寡歡,有時還會因缺乏理智而出現攻擊性的言行。所以,卡耐基說:“人類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別人的欣賞。”詹姆斯也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卡耐基寫了一本享譽世界的書--《人性的弱點》,他經過廣泛而深入的訪問和調查,發現人性的弱點在於每個人都希望和喜歡別人肯定、鼓勵和讚揚自己,而害怕批評、斥責和抵觸他人對自己挑毛病、潑冷水。卡耐基說:“批評、責怪就像家鴿,你放飛後,它們總會回來的。如果你我之間明天要造成一種曆經數十年、直到死亡才消失的反感。隻要輕輕吐出一句惡毒的評語就行了。”

因此,在開口說話前,先問一下自己:當我犯了過錯時,我希望別人批評我嗎?不,我希望得到原諒。當我做得不好時,我希望別人嘲笑我嗎?不,我希望得到鼓勵。當我遭到挫折時,我希望別人幸災樂禍嗎?不,我希望得到幫助。當我情緒低落時,我希望別人冷落我嗎?不,我希望得到安慰。當我總是聽不懂時,我希望別人覺得我煩嗎?不,我希望得到耐心。那麼,當人家也處在類似情景時,就做人家希望你做的事吧。

有時候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在別人眼裏未必如此。在考慮問題時,有時應該先卸下自己的觀點,換個角度來思考,你就會了解看待事物的方式其實不止你這一種。

一個小男孩去食品店買冰激淩。他坐在桌子旁問售貨員:“蛋卷冰激淩多少錢一個?”售貨員回答說:“75美分。”男孩開始數他手中的硬幣,然後又問小碗兒冰激淩要多少錢。售貨員極不耐煩地回答道:“65美分。”男孩買了小碗兒冰激淩,吃完後就走了。當售貨員來收空盤子時,發現盤子裏放著10美分的小費。

想想看,這時售貨員心裏想些什麼?這又會對她今後與人交往帶來什麼影響?用別人對你的方式來對待別人,是小肚雞腸;用希望別人對你的方式來對待別人,是將心比心;用別人期望的方式來對待別人,是善解人意;為對方著想,這是最樸素也是最高超的技巧。

換位思考的結果,就是雙贏。深刻的道理,往往是簡單的;而簡單的道理,真正做到了就不簡單。如果我們時時處處都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體驗他人的情感世界,我們就能融洽、友善地與人相處。

內聖外王,達者天下

莎士比亞說:“假使我們自己比於泥土,那我們就將真的成為被踐踏的泥土了。”又說:“沒有自尊心的人,即等於自卑。”在人際交往中要維護自己的尊嚴,也要維護對方的尊嚴。自尊和自大並沒有什麼關聯,隻有自卑和自大,才是聯在一起的。有人比喻說:“自卑感與自大狂,乃一手的兩麵,好似刀片,兩邊都有傷人的鋒刃。”這個鋒刃不僅傷人,還能傷自身。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最忌諱的是自作聰明,自以為英雄,好為人師。以平常心待人,不卑不亢,這是交際中的規矩。如果離開了這一點,那根本就談不到方圓了。

孟子說過:“規矩,方圓之至也。”人生的方圓就如同終生研究不完的大學問。何時該方?何時該圓?“方”與“圓”這一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結合體,它包含著一種為人處世的哲學,是每一個人終生都需要思索的永恒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