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如何擁有語言的魅力(4)(3 / 3)

(2)勸告式批評

東漢名臣楊震,才高學絕,時人譽為“關西孔子”。他為官清正廉潔,不受私請,曾官至司徒、太尉。楊震調任東萊太守時,途經昌邑縣境。

此前為楊震所舉薦的昌邑縣令王密,一直想報答楊震的舉薦之恩。這天夜裏,他特地前往驛站拜謁謝恩。為略表酬謝之意,王密暗攜黃金10斤,單獨造訪。楊震對此頗感不快:“我知道你的為人,你卻為何不了解我的秉性?”王密說:“您放心,這麼晚了,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麼會說沒有人知道呢?”聽了這番話,王密頓感羞愧難當,隻好歉疚地收禮告辭而去。

(3)模糊式批評

艾爾費雷德因為有詩才而聞名。一天,他給一些朋友朗誦自己的一首詩,頗受大家讚賞。但是一個叫查爾斯的朋友說:“艾爾費雷德的詩我非常感興趣——不過,這首詩是從一本書中竊來的。”

這話傳到艾爾費雷德的耳朵裏,他非常生氣,要求查爾斯賠禮道歉。查爾斯說:“我承認這一次是說錯了。本來我以為你的詩是從那本書裏竊來的,但我又查了一下,發現那首詩仍在那裏。”

(4)暗示式批評

蘇東坡幼年時,天資非常聰明,由於讀書特別多,書上的字也沒有不認識的,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讚揚。在一片稱讚聲中,蘇東坡有點飄飄然了。於是有一天,他在自己書房門前書上一聯: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對聯貼出後,有的人捧場,更多的人則是不以為然,認為他太不謙虛,口出狂言,因而使他的形象降低了。

有一位長者專程來到蘇家,向蘇東坡“求教”,請蘇東坡認一認他拿來的書。書上寫的全是周朝史籀創製的字體,蘇東坡一個也不認識,羞得麵紅耳赤,隻好向長者道歉。長者也沒有說什麼,便含笑而去。蘇東坡這才感到自己門前的對聯名不副實,馬上將對聯各填一字,上聯是:讀盡人間書好,下聯是:識遍天下字難。這件事教育了蘇東坡,最後終於使他成了有名的大文豪。

(5)請教式批評

王祈寫了一首《竹詩》,他將最得意的“葉攢千口劍,莖聳萬條槍”兩句抄給蘇東坡看,希望得到蘇東坡的稱讚。蘇東坡看了後說:“我想請教一下:你這竹子是何品種?幹嗎十條竹竿才長一片葉子呀?”蘇東坡沒有直接批評詩句的不真實,而換了請教的口吻,讓王祈自己感到了自己的失誤。

(6)教導式批評

1928年,朱可失擔任蘇聯騎兵第三十九團團長。有一天,朱可夫在一隊哨兵前聽取值日官的報告,然後決定檢查一下值勤的哨兵。在檢查過程中,他發現一個人的皮鞋擦得不亮。朱可夫於是問值日官,讓他回答這個哨兵的皮鞋怎麼樣,值日官沒有應聲;而是責令這個哨兵解釋皮鞋為什麼沒擦。朱可夫立即打斷值日官的話,對他說:“我問的是你,而不是他。我感興趣的不是你的反應,而是你的意見。”值日官一時無話可說。朱可夫見此和緩地說:“在這件事情上,重要的不是鞋沒有擦,而是你沒有注意這個問題。”說到這兒,朱可夫命令副官拿來一張小凳和擦鞋用具,他讓這哨兵把一隻腳踏在凳子上,親自動手為這個哨兵擦了一隻鞋。全體官兵見此情景,都慚愧地低下了頭。從此以後,士兵們再也不敢忽略擦鞋問題了。

在這裏,朱可夫不僅說,而且做,不僅講意義,而且教方法。這種教導式批評是生動的,也是感人的。

(7)善意式批評

這是用平常隨和的語氣去批評。其中的語氣親切熱情而不粗暴冷淡,平易近人而不居高臨下。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對偷了寺廟裏和尚木魚的學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有的同學喜歡用敲木魚來作為樂曲的節奏,動機是好的,但現在寺廟裏缺掉了一隻木魚,而木魚又是和尚的‘吃飯家私’,我們總不能隻顧自己欣賞音樂,卻斷了人家的生路吧。我相信拿人家木魚的同學是一時糊塗。希望他在沒人的時候,仍舊把木魚歸還到原來的地方去。菩薩會保佑他,我們也不責怪他。”

陶先生的一番話,從“生路”的實處入手,避開了抽象的大道理的訓斥,有希望、有鼓勵,包含了許多真與善的內容,人情味是深厚的。

(8)警告式批評

如果對方犯的不是原則性錯誤,或者不是正在犯錯誤的現場,我們就沒有必要“真槍實彈”地批評。可以不指名道姓,用較溫和的語言,隻點明問題,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對比、影射,也就是平常所說的“點”到為止,起到一個警告作用。但是,如果遇到自我意識差,依賴性強,不點不破,不明說不行的人,也可以用嚴肅的態度、較尖銳的語言直接警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