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如何擁有語言的魅力(6)(2 / 3)

說服這件事情,仔細研究起來,是非常複雜的。有時,我們可能因為用錯一個字眼,無端地惹起對方的反感。在我們這個社會中,各個階層,各種宗教,各種信仰的人,都各有一套說話的習慣,各有一套習慣的用語。講究口才的人,對這方麵的知識都相當看重的。要和別人建立更深入的關係,最好能善於把握對方慣用的語言。

總之,我們的話一出口,也像一個人要遠行一樣,未必一帆風順。如果這個說法沒有效果,或效果不好的時候,就要換個說法,直到對方完全了解,完全讚同。事實上,有些比較困難的說服工作,決不是一次或幾次的談話,就可以收到效果的,有時候需要很久的時間,有時候還需用事實、用行動去做我們言語的後盾。

在說服別人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不斷地深入了解自己的問題,並且豐富自己對人對事的認識,否則,如果我們隻是單調地重複我們已經說過的話,那麼除了令人討厭之外,恐怕是得不到什麼說服的效果的。

因此,當我們要說服別人的時候,每一次見麵,每一次談話,必須添一點新的材料,多一點新的理由,加一點新的力量。一句話,有了新的發展,把陣地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調節說服氣氛

在說服對方時,調節談話的氣氛很重要。如果你和顏悅色地用提問的方式代替命令,並給人以維護自尊和榮譽的機會,氣氛就是友好而和諧的,說服也就容易成功;反之,在說服時不尊重他人,拿出一副盛氣淩人的架勢,那麼說服多半是要失敗的。畢竟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就連三歲孩童也有他們的自尊心,誰都不希望自己被他人不費力地說服而受其支配。

“希望”是一個人邁向前程的原動力。有了希望,人生才有目標,才有方向;生命才有意義,才有價值。一個人要是心中沒有任何“希望”,那麼他的人生就如一匹沒有韁繩的野馬,沒有舵手的船隻,終日東奔西蕩,不知何處是終點。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倘若遇到某人對人生毫無“希望”,對前途沒有“目的”,周圍的人都會盡力協助他、輔導他,使他能以積極的態度走向前程,麵對人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言辭應是以鼓勵的、積極的、親切的態度與人交談,要盡量避免使用叫人喪失“希望”的言辭。

一般人在平日與人交談時,都是非常有禮貌的,也會以和善的言辭彼此交往。但是,一旦話題涉及個人利益時,每個人的反應也許就有所改變了。尤其在拒絕別人的要求時,所說的話不是太過急切,就是太過嚴厲,而使聽者無法接受。由此可見,我們在說話時,隻要能夠不武斷、不嚴厲,不論是安慰別人或是拒絕別人,都可使對方不灰心、不沮喪。因為我們認為“下一次便會更好”,因為我們把“希望”寄托於未來。

每個人並非做每件事都是合理的,有時做出錯誤的決定,但是隻要我們能平靜下來反省自己,相信生活的希望是很大的。

不過,也有許多人缺乏這種自我反省和自我控製的能力。他們往往因為做了一件錯事,受了一次打擊,就手足無措地莫名其妙地把生活弄得一團糟。而對於一切的經過與發展,竟找不出真正的原因。而我們要說服這種人,單是真誠還不夠,加上機智還是不夠,我們還要對他們無比的體貼。我們不能和這種人直截了當講道理,而要和他們委婉曲折地談心。我們不隻留心他正式發表的意見,還要留心他無意流露出來的感想。

在說服他們之前,要盡量安慰他們,同情他們,漸漸地把他們的心靈引導到一個鳥語花香、風光明媚的世界,讓他們的身心都處在一種溫暖的愉快的氣氛中。然後,像冰雪在春天解凍一樣,使他深藏在心中的連他自己都看不見的真正的理由,漸漸地融化,漸漸地流瀉出來,顯露它的真麵目。所以,真誠地安慰和同情可以溶化別人心中的冰雪。

在我們周圍,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朋友或親戚,也許自己的家庭中,就有這樣的兄弟或姐妹,我們常常覺得他們是不可理喻的,無論如何也講不通、說服不了的,我們對他們簡直是“愛莫能助”。不過,如果我們懂得怎樣去說服他們,不心急,不暴躁,多用點心思,多動點腦筋,也不是全無辦法的。當你經過這樣一番努力,你對於他們的心靈,和他們思想與行為的關係,就會了解得更細致,更透徹。那麼,你說服別人的能力就大為提高了。倘若你能夠說服這種不可理喻、最難說服的人,那麼,說服其他人就更容易了。

在我們朋友之中,不乏善於替人剖析問題、排憂解難的人,他們都是在經常關心別人,在設法解決別人問題的努力中,積累起豐富的說服別人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