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如何擁有語言的魅力(7)(3 / 3)

聲東擊西法

很多人在批評別人的錯誤時,往往是不經意觸動了他們的“自尊”,從而火上又澆油,而倘若我們能借助不同的表達方式,聲東擊西,結果就會是另一個樣子了。

齊景公好打獵,喜歡養老鷹來捉兔子。一次,燭鄒不慎讓一隻老鷹飛走了,景公下令把燭鄒推出斬首。晏子知道了,去拜見景公,說:“燭鄒有三大罪狀,哪能這麼輕易殺他?請讓我一條一條地數落出來再殺他,可以嗎?”

齊景公說:“可以。”

晏子指著燭鄒的鼻子說:“燭鄒!你為大王養鳥,卻讓鳥逃走了,這是第一條罪狀;你使得大王為了鳥的緣故又要殺人,這是第二條罪狀;把你殺了,天下諸侯都會怪大王重鳥輕士,這是第三條罪狀。”

齊景公聽後,對晏子說:“別說了,我知道你的意思。”

晏子本意是想救燭鄒,但卻沒有替他說情,反而數落罪狀,似乎是給燭鄒罪上加罪,然而,事實上卻是這三條罪狀反而救了燭鄒的命。原來,晏子用的是“聲東擊西”法,表麵上是在給燭鄒加罪,實則是為其開脫,並批評齊景公重鳥輕士,這樣,既避免了說情之嫌,又救了燭鄒;既指出了齊景公的錯誤,又不丟齊景公的麵子,可謂“一箭雙雕”。

使用聲東擊西說服法時,“聲東”就是製造聲勢,同時也帶有偽裝的色彩,其目的是為了後麵更好地說服。而聲勢越大,偽裝得越像,就為自己提供了越好的說服環境。“擊西”是說服的真實目的,這一步最好在前麵“聲東”中就能表達進去,即把它融進去而又不被對方發現。因此這是較難的一步,實際操作時,要認真對待。

漢武帝的乳母曾經在宮外犯了罪,武帝想依法處置她。乳母向東方朔求助。東方朔說:“這不是唇舌之事,你如果想獲得解救,在你將被抓走的時候,一定要不斷地回頭注視皇上,但不可說什麼。這樣做也許有一線希望。”乳母經過漢武帝麵前,果然一步三回頭。東方朔在武帝旁邊侍立,於是對乳母說:“你也太癡了,皇上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了,哪裏還會要你的乳汁養活呢?”武帝聽了這幾句聲東擊西的話,麵露淒然之色,當即赦免了乳母的罪過。

說服,範圍說得大一點,就是與人鬥智力,鬥謀略。避開對方的注意力,分散其力量,鬆懈其鬥誌,然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使他措手不及。就連英明如漢武帝者也中了“聲東擊西”之計,這不能不說是傑出之作。

標誌效果法

每個人對自己的優點多少都有點自負心,而且很希望得到別人的承認。如果能善於利用人的這種欲求來說服之,對方即可讓你掌握,依照你的期待去行動。

例如:你對一個小孩說:“你很聰明,又肯用功,功課一定愈來愈好。”這個小孩就會如你所願,努力做個好孩子。相反的,如果你對他說:“笨蛋,你什麼事都做不好,有什麼用!”孩子也會依你所說的,愈來愈差,終至成為一個壞孩子。這種心理趨勢,稱之為“標誌效果”或“角色形象效果”。

每個人都很容易受到別人所給他的“標誌效果”的影響。好的“標誌”,可以引發一個人的潛力;壞的“標誌”,也會將一個人導入歧途,這是利用心理學的暗示效果。這種效果也適用於初次見麵的場合,如果你希望對方是個有決斷力的人,那麼,不管他是不是這種人,你都可以給他冠上“你是個做事很有決斷力的人”,對方的自尊心得到滿足,便不得不按照你為他貼上的“標誌”去行動,也就是說,他會受到這個標誌的約束。

“要一個人有優點,就得讓這個人去擔負這項優點”,這是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名言。最了解這項心理構造的,便是設法使嫌疑犯認罪的刑警。例如:“你本來不是個會殺人的壞人,你的鄰居也都說你很孝順,但是你這樣悶聲不語,最傷心的還是你母親,你是要做個孝順兒子,還是讓母親傷心?……”這番話給這位犯人冠上“孝順”的標誌,他也就會采取“孝子”的行動了。

人都有趨善心理。人們希望自己是善良、受人尊敬、被人愛戴的。而借助於這種高尚動機,把形象設計的標尺定高一點,就可以促使別人去扮演高尚的角色。

有這麼一件事:

一位婦女帶著個小孩上了火車,車上位子已被坐滿,而這位婦女旁邊,一位小夥子卻躺著睡覺,占了兩個人的位子。孩子哭鬧著要座位,並指著小夥子要他讓座,小青年裝作沒聽見。這時,小孩子的媽媽說話了:“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會兒,他就會讓你的。”幾秒鍾後,小青年起來客氣地讓了座。

顯而易見,這個青年開始並不“高尚”,甚至算不上講道德,但他後來為什麼轉變了呢?就是因為小孩媽媽給他設計了一個高尚的角色:他是很善良的人,隻是由於過度勞累,而無法施善行。趨善心理使小夥子無法拒絕扮演這個善良的角色——確切地說,他是樂意扮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