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壓力管理的反反複複(1)(2 / 3)

(2)工作因素,其中包括時間性壓力源、遭遇性壓力源、情境性壓力源、預期性壓力源。時間性壓力源引起的原因包括工作過多及缺乏控製。導致工作過多的原因通常發生在大多數人隻需要控製好自己所負責的環節時卻希望控製整個工作環節,導致缺乏控製的原因通常發生在大多數人隻需要對某些事情具有知情權的時候卻希望掌握控製權。我們需要知道,工作中的某些情況我們是可以掌握的,而另外一些情況是我們完全無法掌握的,關鍵就在於我們能否認清這其中的能與不能。

遭遇性壓力源,通常是由關係原因形成的,包括角色衝突、問題衝突及行為衝突。角色衝突是指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會同時擔當不同的角色,而且不同時期自身對各個角色的定位不一樣,身邊的人對在不同時期你的角色定位也會不一樣,當兩者不一致或者衝突的時候,則會產生壓力。比如很多職場新媽媽會認為應該把“媽媽”這個角色放在最主要的位置,照顧好孩子是最重要的,丈夫這時候如果仍然隻把新媽媽當成妻子的角色,就會有被冷落的感受,而公司領導這時候如果仍然隻把新媽媽當成員工的角色,就會產生新媽媽不敬業的感受。上述相互之間對新媽媽角色定位的偏差必然會導致新媽媽在這個時期的壓力。問題衝突是指不同人對問題界定的差別所導致的衝突而帶來的壓力。比如在公司業務不景氣需要縮減費用的時候,有的人認為裁員是最好的辦法,而有的人認為縮減市場費用是最好的辦法,那麼針對問題的不同界定則會給雙方均帶來壓力。行為衝突包括對他人評價引起的衝突(三個人團隊中,兩個人比較要好,另一個人就會出現猜忌)及別人言行對你直接的冒犯。針對行為衝突,我們需知道要首先控製自己的行為習慣、思考方式和工作責任,如果我們企圖控製他人的上述方麵,則會發現是徒勞無功的,甚至會增加雙方的壓力。因此最好是通過控製自己從而將壓力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內。

情境性壓力源,通常是由環境引起的,這個環境包括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硬件環境是指令人不適的工作環境(擁擠、噪音、空氣汙染、工作設備不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軟件環境則是指快速的變革(外部政治經濟環境,組織內部管理方式、規則、流程等發生變化)。上述環境的挑戰會給處在這個環境中的人帶來壓力。

預期性壓力源,通常是指對於未來即將發生或者預期發生的事情帶來的擔憂所導致的壓力,它包括令人不快的預期(未來職業發展的迷茫或瓶頸)和對未來的擔憂(比如結婚、生子、換工作等變化帶來的擔憂)。這些預期均會給當事者帶來壓力。

針對工作性壓力源,我曾經也做過一個調研,調研報告顯示,員工在日常工作中通常會遇到如下壓力:銷售指標難以完成;公司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開拓市場比較困難;銷售知識、溝通技能不足,與客戶溝通存在障礙;現在所從事的崗位工作技術含量低,沒有發展前途;工作要求和職責不明確,工作起來沒有頭緒和方向;與上級領導的關係;與同事的關係(含下屬或平級同事)。上述這些工作壓力源如果我們按照規律總結一下,其更多來源於工作本身和自我實現。職人目前以工作為重心,近6成的壓力來自職業目標是否能實現,4成來自工作能力是否能夠被證明,可見對自身能力的肯定是另一大壓力源。心理壓力極大的職場人群主要是民營企業中26~30歲的一般管理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