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智慧是巨人的智慧,他在一生做出各種重大決策之時,都要對現實進行科學的分析。由此可見,任何一個領導者在製訂工作方案時,要盡可能集思廣益,特別要注重多方聽取反麵的意見,反麵意見可謂“另一方案”。一旦決策發生偏差,就可能迅速從過去的方案中找到解決的辦法。即使沒有現成的方案可用,他可以從過去的方案和意見中受到新的啟發,產生新的思想,提出新的辦法,從而改弦更張,找到新的出路。
一位著名企業的總裁,曾在公司的高級幹部會議上說:“諸位先生,我看來,我們對這項決策,大家都有了完全一致的看法。”大家都點頭表示同意,但是他接著說:“現在,我宣布會議結束,此一問題延到下次會議時再討論。我希望下次會議時,能聽到相反的意見,也許才能得到對這項決策的真正了解。”他的這個意見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遇上情況變化,怎樣恰當地實施應變措施呢?第一要冷靜地全麵分析,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各方麵的利害,切不可“情況不明決心大,心中無數點子多”,病急亂投醫,或是剛愎自用。第二特別要區分輕重緩急,井然有序地逐個解決麵臨的各種問題。
勿因小利而失大利
“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種現象乍一想來很難發生,實際在生活中卻屢見不鮮。這是因為人都是有貪心的,總是割舍不下自己的既得利益,有時偏偏因為對於蠅頭小利的執著,導致失去了更大的利益。
晉獻公想借道虞國以便攻打虢國,就找苟息商量計策。
葡息說:“把傳家的名璧與名馬贈給虞國,虞國一定會給我們讓路。”
“但名璧與名馬都是我的寶貝,萬一對方收下東西卻不讓路,我又如何是好呢?”
荀息說:“如果對方不借路給我們,應該就不會收下東西了。既然收了東西,就會讓路的,玉璧隻是從內倉放到外倉而已,馬也隻是從內側馬廄牽到外側馬廄而已。”
於是,晉獻公命苟息帶這兩件寶貝去交涉,虞公對禮物十分鍾情,正要接受晉國的要求,臣下官之奇出來阻攔:“不可以收。對我國來說,虢國就像唇一樣,唇亡則齒寒。如果我們借路讓晉國滅了虢國,它下一個目標就是我們。”
虞公被寶貝迷了心竅,收下了禮物,讓路給晉國。
事情不出官之奇所料,晉國在滅了虢國後,返回就勢把虞國也滅了。
虞公貪圖名馬、名璧,到頭來卻丟掉了自己的江山。
有時許多領導也像虞公那樣,兩隻眼睛隻盯著那些表麵和益,卻不去考慮其可能帶來的後果,因小利而失大利。圖謀大計須高瞻遠矚
為國為政,圖謀遠略大計的人,必須有高瞻遠矚的見識,有不可預料的準備。為國家策劃宏謀遠略,主要在於明白“因革損益”的方法,“杜害防弊”的策略。
凡是策劃謀略,就要以利害得失作為度量的準繩。在這裏就需知道什麼事有利必有害、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不能隻看到利而看不到害,隻看到得而看不到失。所以,在“因革損益”的時候,必須方方麵麵都考慮到,從而有“圓通周備”的措施。力求做到“杜害防弊”,才能說達到了至善至美至盡。不然,就會顧此失彼,難以達到目的了。
計謀防備前人的失誤,而他沒有失誤;計謀防備前人的失敗,而他沒有失敗。這裏麵的奧妙,隻有大智大謀的人,才能滲透。
秦國以此能強霸於諸侯各國,能革新換舊,漢帝卻失敗於這招。武宣以後稍做剖析,王莽卻借這個機會篡權奪國。漢武帝懲哀平王作為防備於彼,而魏卻失敗於此。晉整治魏作為防備於彼,而唐太宗卻失敗於此。宋整治五代方鎮,作為防備於彼,而元卻失敗於此。
各有所整治,而各又有所敗。因革損益而作為防備,備於適當的備,而忘它的所不防,所以終究失敗於所不防,也就是失敗於所說的利與得。
如果不知道害存在於利之中,失存在於得之內,這就像老子所說的“福中隱藏著禍,禍中潛伏著福”的辯證道理一樣。如果能在遠略大計製定、施行之後,執守的人與繼承的人,都是隨時做到因革損益,隨時做到杜害防弊,自然能達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新境界。新就沒有弊端。所以在日新的境界裏,永遠沒有弊端,永遠沒有失敗。把握表態的尺度
在和下屬的談話中,領導往往需要表態。但表態對下屬來說,則可能是指示、要求,也可被認為是對某事的結論。
作為領導,不可隨心所欲地表態,要三思而後行。因為領導的每一個表態都會讓下屬去揣摩的。表態應有根有據,既不做老好人,又不輕易得罪人。領導因角色地位限製,其表態不能超越如下兩個原則:
一、表態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