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子詢問曾子是否向老師問過有關喪的事情。曾子用“喪欲速貧,死欲速朽”來回答有子。有子對過去孔子的一切行事曾經作過很仔細的周詳考查,孔子言行已深深地印入腦海。所以乍聽之下,有子便認為不是孔子說的話。曾子卻證實說是他親耳聽到的,有子仍然堅持不相信,他去詢問子遊,問曾子說的是不是真的。有子還認為,孔子的話必然是有所目的才說。後來曾子又問子遊,孔子果然說過這樣的話。大概前麵的話是孔子居住在魯國時,知道南宮敬叔因事失職離開魯國,以後有機會再回來,用珠寶行賄魯王身邊的大臣,求得複位而說的。後麵的話是孔子住在宋國時,看到恒司馬自道石棺,三年都不成功而說的。於是曾子便甘拜下風,並請教有子所知道的東西。有子告訴曾子說:“從前老師製定在中都,以四寸厚的棺,五寸厚的槨,以為這樣不會馬上腐爛。老師失去魯國司寇的職位,準備到楚國去,大概先派子夏去,隨後又派了冉有,以為這樣不會馬上貧賤。”所以,我們對於一個人過去的言論、行為、思想等等,都要作詳細的考察。
不管什麼人,在稍有不慎的情況下,是不能保證他不會失言的,何況在政治、社交的場合下,多有激進的言論而誤之人。有很多領導人物,有些時候在需要的情況下,經常故意散發煙幕彈,用來迷惑世人的耳目。例如袁世凱稱帝時,蔡鍔將軍故意以迷戀名妓為煙幕,從而逃脫了袁世凱掌握的計謀,最後成就了雲南起義。如果袁世凱掌握了當時蔡鍔的實情,以他過去的行為必然會有預防的。
每一個有才能的人,都有他的長處,也‘有他的短處,如果樣樣都要求全才用他,那麼天下就沒有可用的人了。了解人的長短方法,閻循觀說得最精辟,他說,“了解人有四點,知道人的短處,知道人的長處,知道人短處中的長處,知道人長處中的短處;和人有兩點,用人的長處,避開他的短處;教育人有麗點,成就他的長處,除去他的短處。”能做到這樣,天下可用的人才就舉不勝舉。
知人之術,不外乎是:知道人的心性,知道人的氣質,知道人的品德,知道人的才學,知道人的好惡,知道人的長短。還要了解人的環境,了解人的欲望,了解人的曆史,了解人的交往。在此基礎上進行周詳的考察,以掌握運用,大概這樣不至於有大失了。
考察下級工作的原則
考察下級工作得失,是領導者的一項基本工作。識別下級人才是否可用,首先是看他的德,其次是看他的才。古代人通過反複的實踐,總結出下列四種考察下屬的原則,對今天的人也有幫助。
一、授以人權,觀其公正
明朝王翱任吏部尚書,掌握選拔官員的人事大權。他為人廉潔、忠厚,能堅持原則,辦事不徇私,謝絕私事會見。每次選拔官員,如因皇帝召見,便交副職代理,他回來雖晚,也抽空認真審閱,惟恐選擇不當。他選拔官員不使人知,說:“吏部豈快恩怨地耶。”女婿賈傑在京附近任職,王翱夫人數次派人去迎接女婿回家,賈傑對妻子發牢騷說:“若翁典銓,移我官京師,反手爾,何來不憚煩也。”夫人聽了女兒的轉告,便向翱說情,翱氣得推翻台案,傷及夫人臉部。他始終沒有將女婿調到京城。
王翱掌握全國人事大權,他日夜操心的是如何選擇人才得宜,深恐用錯人。他選擇了官員也保密,這說明他選拔官員是出於公心,不希望得到被選擇者的感恩戴德。本來調回女婿,是舉手之勞的事,雖有夫人求情,他也堅持拒絕。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很值得人事工作者學習。隻有如此,才能杜絕在人事工作中的以權謀私的弊端。
二、識人決策,知其才能
北魏世祖拓跋燾將征伐涼州,議者都認為涼州無水草,難於行軍,故都進諫,不同意征伐,伊香友說:“若涼州無水草,何得為國?議者不可用也”。拓跋燾認為他說得對。凡人所居之處,必有水草,沒有水草,人何以活,也就無人居了。既然涼州能建國,必然有水草,這是一般常理。諸臣認為無水草,隻是聽傳聞,人言亦言,因而盲目反對,可見他們的智力遠不及伊香友。伊香友既有武勇,又有智計,是有文武全才的將領,故拓跋燾認為他前途遠大,後來伊香友果然為人忠謹,屢建戰功,以功賜爵魏安侯,加冠軍將軍。
三、識人於危,可以知忠厚
漢代時,班超出使外國,而小人李邑上書朝廷,中傷班超隻顧在外享福,擁妻抱子,不思中原,還說班超聯絡烏孫,牽製龜茲的計劃根本行不通。但漢章帝相信班超的忠誠,下詔責備李邑說:“即使班超擁妻抱子,不思中原,難道跟隨他的一千多人都不想回家嗎?”詔書命令李邑與班超會合,並受班超的節製。漢章帝又詔令班超收留李邑,與他共事,使班超出色完成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