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神舟”號飛船有600多套設備、上百台大小計算機和控製器、幾十萬條軟件程序、十萬多隻元器件、十多千米線纜、八萬多個接點,相當於兩顆大型衛星的工作量,戚發軔不但了如指掌,指揮若定,而且計劃周密,確保了質量和進度。經過7年的拚搏,1999年11月20日“神舟”號試驗飛船首飛成功。進入新世紀後,“神舟”號飛船又連續三次發射和回收告捷。戚發軔的最大願望,是能夠看到神舟號飛船把我國的航天員送上太空翱翔,使他的生命在太空中劃出一條光輝的航跡。“不計名利,無私奉獻”的王德臣
王德臣,1933年1月21日出生於遼寧義縣,1957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飛機設計專業,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火箭總體設計部工作。1962年3月,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發射突然墜毀,當時擔任結構組組長的王德臣跟隨錢學森院長前往現場分析故障原因。錢學森看見這位年輕人如坐針氈的樣子,就給他講了自己的老師馮·卡門研究高速空氣動力學遭受挫折和美國發射導彈出現失敗的故事,然後語重心長地說:“科學研究總會有失敗,重要的是不要被失敗所嚇倒。”這句話使他在30年後研製“長二捆”火箭遇到危難時,臨危不亂,履險不驚,承受住巨大壓力,最後取得成功。
王德臣還有一位在北京航空學院學習時的恩師屠守鍔,是我國洲際導彈和“長征”2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屠守鍔早他半年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王德臣畢業後又到了老師屠守鍔的門下,師生並肩作戰。後來,王德臣成了屠守鍔總設計師 的副手,共同組織研製成功洲際導彈和“長征”2號運載火箭。屠守鍔淵博的知識、坦蕩的胸懷和淡泊名利的品德,對王德臣影響很深。當屠守鍔年過古稀退居二線後,王德臣接任了總設計師的職位。這時屠守鍔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作為總設計師,最重要的是成功時想到不足,失敗時能夠昂然超越。”這一教誨成為王德臣一生研製火箭的座右銘。
1986年,王德臣等人拿著圖紙上的“長二捆”火箭,去美國尋找市場,同美國專家談判協調,說服美國人用中國的大型運載火箭發射他們製造的重型衛星。經過兩年的努力,1988年12月我國長城工業總公司與美國休斯公司、澳大利亞通信衛星公司簽訂合同,用我國的新型大推力火箭發射兩顆美國製造的新型多轉發器通信衛星。合同規定,在1992年正式發射美製澳星之前,新型火箭必須在1990年飛行一次,否則要支付100萬美元的高額賠償。當時美國的“雷神-德爾塔”火箭總設計師史密斯來中國考察,聽說中國要在18個月內完成“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的研製計劃,異常驚訝地對王德臣說:“我得提醒你,像這種火箭搞到這個程度,在美國至少也得再幹3年才能成功。”王德臣平靜地回答道:“我相信我們能夠完成。”史密斯難以置信地笑道:“你們中國人是不是又吃了鴉片?”王德臣十分自信地回敬說:“不,我們很清醒。18個月後,我請你來看發射!”
王德臣帶領他的隊伍立下“軍令狀”,超負荷地幹了起來。他和科技人員背水一戰,按計劃用3個月完成全箭上千項設計、44萬多張圖紙的描繪任務,14個月內完成近8千個生產項目、126個重要工藝攻關項目,在國內25個省市、300多個廠家解決7445項材料和元器件,完成300多項地麵試驗任務。這種叫“長征”2號E的新型火箭要攻克許多技術難題,其中有一項動力耦合分析,美國專家認為中國無法進行精確計算,提出支付260萬美元委托美國公司來做,或支付30萬至60萬美元由美方代為培訓。這一意向被王德臣婉言謝絕,我方的科技人員采用科學的模態綜合方法,自編程序1萬多條,演算了15米多高的稿紙,在微型計算機上建立了捆綁式火箭的結構動力學模型,向美方提供了衛星與火箭相連接的衛星設計動力學依據。事實證明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美國專家發出了由衷的讚歎。
“長征”2號E火箭有8000多項生產加工件,需要幾十萬道程序,生產幾十萬個形狀性能各異的零部件,即使一個小零部件的加工,都必須經過工藝審查、工藝設計生產等10多個質量保證環節。但最終製成的衛星安裝接口支架運到美國,如期與衛星對接,完全達到美方提出的要求。同時,火箭地麵試驗250多項,驗證了火箭結構設計的合理性,為火箭的安全飛行提供了保證。火箭上萬個零部件的組合拚裝,隻用18天就完成了。1990年6月30日前,第一枚“長征”2號E運載火箭按合同期限終於研製出來了!7月16日發射一舉成功,取得了發射“澳星”的通行證。富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長二捆”發射前的6月,美國那位曾經說中國人是吃了鴉片產生幻覺的專家代表史密斯主動地對王德臣說:“我向你們表示道歉。當初,我的看法錯了!”王德臣還是笑著說:“還沒有發射,您要看了發射方能下結論。”這位已年過70歲的史密斯急了,連忙說:“不用了!擺在這裏的火箭和塔架已經證明了你們的能力!”
1992年3月22日,“長征”2號E火箭在發射第一顆“澳星”中卻遭到意外失利。“長二捆”順利點火後,由於有兩個助推火箭發動機工作不正常而實施緊急關機,中止了發射。盡管星箭完好無損,但在眾目睽睽之下火箭未能升空,被縷縷濃烈的煙霧淹沒了。王德臣看到這種情景,心像被重重地撞擊了一下,立即與試驗隊員一起冒著生命危險頂著摻有毒氣的煙塵,跑到發射塔架下指揮搶救尚未飛離的火箭和衛星。這一天晚上王德臣整夜未曾合眼,回想火箭有什麼問題,一夜之間白發增多,好像蒼老多了。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一連幾天,一貫愛說愛笑的王德臣沉默寡言,不露一絲笑容,但他又想起了前輩錢學森、屠守鍔對他的教誨,沒有氣餒,沒有怨氣,全力以赴查找問題,準備爬起來迎戰。
對於堅強和自信的人,挫折是成功的先兆。經過這次發射的教訓後,王德臣更加嚴格地要求保證火箭質量。經過不到5個月的奮戰,重新生產的“長征”2號E火箭又在發射塔架上聳立起來。1992年8月14日,這枚萬眾矚目的中國火箭終於完美準確地把第一顆“澳星”送入預定軌道。後來又經過一次“長二捆”發射第二顆“澳星”空中爆炸的波折,1994年8月28日成功發射第三顆“澳星”,從而圓滿地執行了與美、澳發射兩顆通信衛星的合同。王德臣這才舒了一口氣,終於可以在外國人麵前揚眉吐氣,讓外國人刮目相看了。
王德臣在第一次發射第一顆“澳星”受挫時曾自責不已,甚至提出扣發自己的工資,自願認罰。而當“長二捆”發射“澳星”成功後,聽說要獎給他1000元,他反而感到不安。為此,錢學森在給他的賀信中寫道:“對您我尤為動情的是您對待獎罰的嚴肅態度,真了不起!”錢學森對他的不計名利、無私奉獻精神極表嘉許。王德臣則不禁想起錢學森把取得的巨大成績歸功於黨和人民、歸功於集體的一幕幕感人事跡,對有人把“澳星”功臣和奧運功臣在獎金上的巨大反差相比不以為然,他平靜淡泊地說:“不能那樣比,要體諒國家的難處,何況“澳星”發射也不是一兩個人的功勞,而是成千上萬航天工作者齊心奮鬥的結果。”載人航天總設計師王永誌
王永誌,1932年11月17日出生於遼寧昌圖縣山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家境貧窮,在兄長的支持下成為從祖輩算起家中惟一一個上學讀書的人。小學畢業時正值抗戰勝利,他免費進入昌北中學,學業連年獲得第一名;高中畢業後報考清華大學航空係被錄取;1955年被選派到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飛機設計專業學習。後來根據中蘇兩國政府的協議,包括他在內的一部分留學生改學火箭導彈設計專業,從此把他引向了探索航天的道路。
1963年,王永誌獲得莫斯科航空學院優秀畢業生和工程師稱號,回國後即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開始參加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種中近程導彈的研製工作。第一次發射這種導彈就顯露出他非凡的才能。1964年6月下旬,王永誌到酒泉發射基地參加導彈飛行試驗。這時天氣格外炎熱,火箭裝上的推進劑溫度升高,如果不采取適當措施,發射後會造成射程不夠,導彈打不到落區的嚴重後果。試驗隊員群策群力,爭議熱烈,有人提出“再加燃料,加大射程”的建議;王永誌發表異議說:“不能再加燃料,而要泄出600千克燃燒劑,才能加大射程。”為什麼加大射程還要泄掉一些燃料,許多人很難理解,不讚同他的意見。王永誌隻好找到錢學森申訴自己的觀點,錢學森略加思索後連連點頭說:“對,對,有道理。”,這次飛行試驗采納王永誌的建議,結果一連三發均獲成功。王永誌這種大膽的逆向思維和創新精神,使他嶄露頭角,給錢學森和其他專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20世紀60年代末,王永誌擔任遠程戰略火箭副總設計師的職位。他協助總設計師屠守鍔抓技術,提出一種全彈試車方案。這個方案得到總設計師的支持,最後又由錢學森拍板同意,加快了研製進度,並提高了質量。1971年7月1日,廣大科技人員花費6年心血把第一枚遠程火箭研製出來了,可是試飛前卻出現了不同意見。王永誌從國家利益考慮,盡管這枚火箭測試次數多,有的零部件已經“老了,但許多新技術隻有在發射和飛行中才能經受考驗和暴露問題,因此他建議用發射來檢驗設計的正確性和研製的可靠性。在總設計師屠守鍔的支持下,9月8日向中央專委彙報,當周恩來總理詳細詢問了測試、發射準備等情況之後,批準發射按原計劃進行。1971年9月10日,第一枚遠程火箭如期試飛,獲得基本成功。後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我國遠程火箭的全程飛行試驗被擱置下來,直到粉碎“四人幫”後才提上日程。1980年5月8日,在總設計師屠守鍔的領導下,王永誌以及他的同事們為之付出大量心血的“神劍”才一鳴翔天,從中國西北戈壁的發射基地扶搖直上,穿越萬裏,濺落在南太平洋預定海域,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特別值得提到的是,在“文化大革命”後期,從1974年起王永誌在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審查的困難日子裏,仍然潛心研究通信衛星的發射技術。他和妻子一起搜集翻譯整理資料,寫出了《同步通信衛星的發射》一書,為後來通信衛星工程的研製準備了條件。1984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同步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在衛星的設計方法、技術管理、材料和工藝以及安全措施等方麵,都采用了王永誌在書中提出的方案。他是通信衛星發射成功的幕後功臣。
經過20多年的研製實踐,在錢學森、任新民、屠守鍔、謝光選等老一輩火箭專家的幫助和指導下,王永誌已經可以獨當一麵,承擔起總設計師的重任了。
1986年,王永誌和他的同事們共同提出以“長征”2號火箭為基礎,采用先進的捆綁技術,研製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以爭取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他們充分考慮了國內的實際發展水平,又大膽地吸收國外航天技術的經驗,提出了這種“長征”2號E火箭的技術途徑和總體技術方案。1988年11月,王永誌已經擔任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卻敢於擔當巨大風險,立下軍令狀,保證在1990年6月30日前把這種新型火箭豎立在發射架上。國家批準了這項任務,而所剩時間隻有18個月了。這是一項多麼緊迫而艱巨的工程啊!作為這個型號的總指揮,王永誌和總設計師王德臣一起,把一個新型號一般需要的四五年研製時間縮短到千年半,科學地安排日程,夜以繼日地拚搏,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扣緊實幹,帶領科技人員和工人向時間和風險挑戰。1990年7月16日,第一枚“長征”2號E運載火箭飛行試驗不負眾望,一舉成功,運載能力達到92噸,比“長征”2號丙火箭的運載能力翻了兩番,完全具備了發射重型衛星的國際競爭能力。兩年後,這種大型火箭在發射美製澳大利亞通信衛星中立下戰功,它的崛起讓美國人都折服了。
1987年,王永誌作為組長領導一個7人組成的航天專家委員會,開始進行載人航天必要性的論證,繪製中國載人航天藍圖。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得到國家批準,王永誌被任命為這項跨世紀工程的總設計師,這是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它由航天員係統、飛船應用係統、載人飛船係統、運載火箭係統、發射場係統、飛行測控係統和著陸回收係統等組成。他主持製定了整個航天載人工程及這7大係統的技術方案和工程進度安排,提出了這項工程的基本任務是:突破載人航天基本技術,進行空間對地觀測、空間科學及技術實驗,提供初期的天地往返運輸器,為載人空間站工程大係統積累經驗。這個計劃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發射無人飛船和有人飛船,將航天員安全地送入近地軌道,作一定的對地觀測和科學實驗,讓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麵。王永誌付出了艱辛勞動和全部精力去實現這個目標。
這時,王永誌赴蘇訪問,特別拜訪了他的老師米申。這位已屆74歲高齡的航天總設計師對昔日的中國學子仍然關懷備至,對他在中國航天領域取得的成就備加讚賞。米申陪同自己的得意門生參觀了“聯盟”號載人飛船、“和平”2號空間站等航天器及有關實驗室,解答了有關載人航天的技術問題。這無疑對王永誌考慮突破載人航天技術的問題有所啟發和幫助。他要做一個像他老師一樣的總設計師,讓中國的載人飛船上天遨遊。
在王永誌的精心策劃和組織指揮下,經過成千上萬科技人員和工人長達7年的艱苦工作,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展順利,各個係統研製都達到了預期目標。1999年11月20日,第1艘“神舟”號飛船升空,在太空飛行21個小時後按計劃安全返回地麵。接著,2001年和2002年又有3艘“神舟”號飛船發射成功,並在太空暢遊7天後返回地麵。這些飛船不載人試驗為下一步載人去太空打下了良好基礎。王永誌竭盡他的智慧和能力,開通了載人航天之路。誌存高遠,夢圓飛天,王永誌和他領導的研製集體正在用自己的拚搏努力,迎接飛船把中國人送上太空那一天的到來。鄧稼先攻克原子能世界
1949年,新中國從戰爭的廢墟中站起來,開始了艱難的社會主義建設。麵對資本主義世界對社會主義陣營的包圍與封鎖,擺在新中國麵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加強軍事實力,製造原子彈,與擁有核武器的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抗衡,保衛新生的社會主義中國。
這一關係到新中國國力的重大任務落到了剛剛從美國回國的愛國青年科學家鄧稼先的身上。
盡管鄧稼先畢業於西南聯大物理係,並在美國攻讀原子核物理,有關原子核科學的全部知識和最新信息已經消融在他的腦子裏,但在原子核科學毫無基礎的新中國麵前,製造原子彈,無疑是一項艱苦與漫長的事業。鄧稼先沒有被這些困難所嚇倒。他花了半年時間從中國著名學府挑選了28名出類拔萃的大學畢業生。
鄧稼先和他們一起進入了向原子彈理論方程攻擊的陣地。為了驗證一個數字,他們搖起那台應該是曆史博物館陳列品的手搖計算機,每秒鍾隻能運算10次。青年人等不急,幹脆撥弄算盤,一次、二次,一共進行了9次計算,而每次驗證要日夜連軸地撥弄算珠一個月!
一個關係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敗的神秘數字終於出現在鄧稼先眼前。這個數字凝結了鄧稼先和他的戰友二千多個日日夜夜的心血與汗水,同時也宣告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曆史性時間;1964年10月16日15時。
原子彈爆炸成功後,鄧稼先又轉向了氫彈研製。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成功地爆炸。
核武器的研究,是一個隱姓埋名、辛勤耕耘、不計名利的事業,但鄧稼先心中有的隻是祖國的強大、人民的幸福。當他同期的同學早已斐聲海內外時,他仍然是一個身份處於絕密狀態的科學家。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這一無名的英雄、巨匠,為中國的核武器事業耗盡了最後一絲精力。這一天,他的光輝名字和他那充滿神秘色彩的故事才向全世界宣布。
“兩彈”元勳鄧稼先,他的名字永垂中華民族史冊,永遠激勵中國人民求索攻堅、永往直前。羅健夫——一個攻堅不止的鐵人
1982年,優秀共產黨員、航天工業部陝西驪山微電子公司工程師羅健夫,這個被同誌們稱為“特殊材料製成的人”,在科學的道路上,為祖國和人民耗盡最後一絲熱量,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知識分子的光輝典範。
1935年,羅健夫出生在湖南湘鄉的一個普通家庭裏。他從小就是個胸懷大誌的孩子。他崇敬那些知識淵博、求索攻堅的學者。因此,他在西北大學物理係讀書時,同學們都誇他是“全年級最用功的學生”。參加工作後,他更是刻苦鑽研,不怕艱難困苦,敢於攻克科學堡壘,在電子技術方麵,為祖國做出了重大貢獻。
1969年,羅健夫接受了一項重要的科研任務,研製圖形發生器,並擔任這個課題組的組長。這種儀器是國際電子技術方麵的尖端產品,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可是在我們國家還是個空白。當時,橫在羅健夫麵前的困難是很大的,國內一無樣機,二無圖紙,三無資料,國外又“禁運”。羅健夫過去是學核物理的,搞電子設備又不在行,加之在動亂的年代裏,搞科研經常受幹擾。可是這一切都沒有擋住他們,羅健夫和他的同事們就是在這種困難條件下開始了艱難的攻堅。他一個人承擔了兩個人的工作,既承擔圖形發生器電子電路的設計,又頂替別人搞計算機,兩副沉重的擔子壓在他的肩膀上。除此之外,作為課題組長還要懂一些機械製造、半導體應用等專業知識。
這一切,沉重地壓在羅健夫的肩上。但為了盡快縮短我國在這方麵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羅健夫忘我地拚搏了。
深夜的燈光下,仍閃現著他的身影;天微明,他又急忙起床,一頭紮入工作室,刻苦攻關。一連幾年,他每天隻睡四、五個小時,全部業餘時間都用來勤奮讀書、翻閱資料、思考設計、攻讀第二外語上。
憑著這種超人的毅力與忘我的精神,羅健夫帶領全組同誌終於在1982年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圖形發生器,填補了電子工業的一項空白。三年後,又研製成功Ⅱ型圖形發生器,受到全國科學大會的獎勵。1982年,他在研製Ⅲ型圖形發生器時,不幸被癌症奪去了生命,年僅47歲。
羅健夫在自己有限的生命時間內,實現了為祖國、為人民攻關不止、奮鬥終生的誓言。慈雲桂立下軍令狀
慈雲桂教授是中國著名計算機科學家。為中國的計算機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專用電子計算機、晶體管通用數字計算機和百萬次大型集成電路計算機之後,於1978年3月又欣然接受了研製億次巨型計算機的艱巨任務。並向領導機關立下了軍令狀:一億次一次不少;六年時間一天不拖;預算經費一分不超。“現在我剛好60歲,就是豁出這條老命,也一定要把我國的巨型機搞出來!”
中國的計算機專家瞄準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計算機,但是卻沒有同等的物質條件。
外國計算機公司已進入電子時代,全套的自動化流水線,而我國有些工序還停留在“象牙雕刻”的時代,元器件的質量低而不穩。
然而,“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他們從世界先進技術的百花園裏采集花粉,釀自己的蜜,為我國第一台巨型機設計了巧妙的結構:雙陣列。把計算機的“一路縱隊”改成“雙路縱隊”同時連結運算,並為之鋪設雙軌,修建眾多而合理的倉庫群保證供數。這樣,主機的主頻不變,運算速度可以成倍增加。
如果把計算機硬件比作舞台,軟件就是舞台上演出的話劇;如果把硬件比作人體,軟件則是這個人的知識和才能。而我國巨型機的軟件係統就像一塊貧瘠而荒蕪的土地。不改變這種“荒蕪”,巨型機就是一座徒有其名的舞台,一個四肢發達而頭腦貧乏的巨人。
要在短短幾年內把巨型機的頭腦武裝起來,工程量巨大得讓人難以想象,而軟件人員寥若辰星。最初隻有29來人,後來八方支援,逐漸增加到幾十人。為了裝備中國巨型機的“頭生子”,這批中年科技人員開始了長年累月的超負荷高速運轉。
為了保證巨型機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科研人員和工人們發揚當年從研製晶體管通用數字計算機培養起來的老傳統:一絲不苟,堅持質量第一。
下麵這3組數字便是例證:
全機底板25000條繞接線,12萬個繞接點,都檢查8遍以上;
全機800多塊多層印製板,每塊板上平均有5000個金屬化孔,全部進行孔壁檢查、孔導通測試和絕緣測試;
全機600多塊插件板,每塊板上有三四千個焊點,他們創造了200多萬個焊點無一虛焊的奇跡。
從1983年起,國防科大邀請了石油部、國家氣象局、總參、鞍鋼等20來個單位,在巨型機上試算了42道過去在國內其他機型上難以運算的重大題目,都得到了圓滿的結果。
1983年11月,國家技術鑒定組對巨型機的各項性能,進行了我國計算機史上最嚴格的技術考核。按規定,允許主機24小時出一次故障,但在連續考機的12天裏,主機運轉了288小時無一故障。
中國的第一台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後,張愛萍同誌親自為它題名為“銀河”。
銀河億次機的誕生,向全世界宣布:中國成了繼美、日等國之後,能夠獨立設計和製造巨型機的國家。
當我國巨型機的頭生子——“銀河”億次計算機立於太平洋之濱一片閃爍著東方文明的土地上,向世界沉靜地微笑的時刻,秉性剛直從來沒流過一滴眼淚的慈雲桂,此時,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流下了幸福的淚水。為表達自己的情懷,他寫了一首七律《銀河頌》外一首《浪淘沙》。
他在前言中寫道:“銀河億次級巨型計算機全麵考核勝利結束,算是完成了黨中央交給的艱巨任務。回顧五年多與同誌們風雨聯床、憂樂與共、知難而進的戰鬥曆程,頗饒興趣,特書此以遣懷。
銀河頌(外一首)
銀河疑是九天來,妙算神機費剪裁。
躍馬橫刀多壯士,披星戴月育雄才。
精雕豈為人稱譽,細刻緣求玉琢材。
極目遠窮千裏外,瓊樓更上不徘徊。
浪淘沙
喜訊幾回傳,笑語歡顏!披荊斬棘勇
當先。駭浪驚濤風雨急!事事年年。
捷報又翩翩,銀河顯現,人間碧落地
聯天。妙算神機今已在,億境千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