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家在挑選部門經理時,往往隻局限於在自己的圈子裏挑選人才,選來選去,再怎麼公平、公正和自由,也隻是在小範圍內進行挑選,很容易出現“霍布森選擇”的局麵,甚至出現“矮子裏拔將軍”的慘淡狀況。
在“霍布森選擇”中,人們自以為做出抉擇,而實際上思維和選擇的空間都是很小的。有了這種思維的自我僵化,當然不會有創新,所以它更是一個陷阱,讓人們在進行偽選擇的過程中自我陶醉而喪失了創新的時機和動力。
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曾指出,高科技產業中競爭非常激烈,要想生存下來,企業必須在政府及企業自己資助的基礎研究項目中,最大限度地投入資金,開發新材料、新設備、新係統、新方法和新模型。換句話說,要麼創新,要麼束手待斃。
管理上有一條重要的格言:“當看上去隻有一條路可走時,這條路往往是錯誤的。”毫無疑問,隻有一種備選方案就無所謂擇優,沒有了擇優,決策也就失去了意義。每次都是初相識
朋友給我打來電話,說要跟我聚一聚喝幾杯酒,說幾句心裏話並再三強調要我一定按時去。
幾杯酒下肚後,朋友才將滿腹心裏話一股腦兒倒出來。原來,他最近的幾筆業務都未談成,而且還有不少老客戶。朋友說他“徹底敗在了老熟人手裏”。他很不理解:為什麼讓他受傷的都是老客戶?
聽完朋友的牢騷,又問了他幾句,我才明白他之所以沒與這些老關係戶達成合作意向,是因為朋友與這些老關係戶太熟悉了,以為隻要有生意,自然會與自己合作,於是就出現了一些交往漏洞,而沒有做成生意。
我給朋友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日本商人請一位猶太畫家上館子吃飯。坐定之後,畫家便取出畫筆和紙張,乘等菜之機,給坐在邊上談笑風生的女主人畫起速寫來。
不一會兒,速寫畫好了。畫家遞給日本商人看,果然不錯,簡直栩栩如生。日本商人連聲稱讚道:“太棒了,太棒了。”
聽到朋友的奉承,猶太畫家便側轉身來,麵對著他,又在紙上勾畫起來,還不時向他伸出左手,豎起大拇指。在一般情況下,畫家在估計各部分比例時,都用這種簡易方法。
日本商人一見這副架勢,知道這回是給他畫速寫了。雖然因為位置關係,看不見他畫得如何,還是擺好了姿勢讓他畫。
日本人就這樣一動不動地坐了約十分鍾的時間。
“畫好了。”畫家站起來說道。
聽到這話,日本人才鬆了一口氣,迫不及待地湊過去看,不禁大吃一驚,畫家畫的根本不是那位日本商人而是他自己左手大拇指的速寫。
日本商人連羞帶惱地說:“我特意擺好姿勢,你卻作弄人。”
猶太畫家卻笑著對他說:“我聽說你做生意很精明,所以才故意考察你一下,你也不問別人畫什麼,就以為是在畫自己,還擺好了姿勢。從這一點來看,你同猶太人相比,還差得遠。”
“為什麼?”日本商人問道。
畫家不慌不忙地反問道:“你以為有了第一次,就一定有第二次嗎?”
其實,這個日本人的錯誤在於:看見畫家第一次畫了女主人,第二次又麵對著自己,就用做數學題的思路,采用“同理可推”的方式,認為畫家一定是在畫自己。
實際上,在猶太人的生意經上有這樣一條規則,叫作“每次都是初交”。哪怕同再熟悉的人做生意,猶太人也決不會因為上次的成功合作,而放鬆對這次生意的各項條件、要求的審視。也就是說,猶太人習慣於把每次生意都看作一次獨立的生意,把每次接觸的業務客戶都當作第一次合作的夥伴,始終保持新鮮。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力圖克服由於原來的先入之見而掉以輕心,以防失去機會。
是的,人是活的,條件是會變的,昨天的你就與今天的你不同,即使是再熟悉的人,也會因天時地利而發生變化,如果能以“每次都是初交”對待他人,一潭池水就會被你攪活,業務不會失去,朋友不會失去,那你的生意就像泉水一樣汩汩不斷。帶著夢想起飛
幾年以前的一個炎熱的日子,一群人正在鐵路的路基上工作。這時,一列緩緩開來的火車打斷了他們的工作。火車停了下來,最後一節車廂的窗戶——順便說一句,這節車廂是特製的並且帶有空調——被人打開了。一個低沉的、友好的聲音響了起來:“大衛,是你嗎?”大衛·安德森——這群人的負責人回答說:“是我,吉姆,見到你真高興。”於是,大衛·安德森和吉姆·墨菲——鐵路的總裁,進行了愉快的交談。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愉快交談之後,兩人熱情地握手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