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非常吃驚,但並不明白為什麼?父親解釋說:“這就是傳說中的回聲,但它其實也如同人生,無論你說什麼或做什麼,它都回報給你同樣的東西。”
回聲也如同人生,無論你說什麼或做什麼,它都回報給你同樣的東西。賣畫與送畫
國畫大師張大千有一天對我說:“賣的畫固然要好,送人的更要畫得好。”
我問:“為什麼呢?”
“買畫的人隻要有錢,你就可能將畫賣給他,但是要畫的人若跟你沒有深厚的交情,你會送給他嗎?”張大師說,“所以賣畫換來的是錢,送畫換得的卻是情,你說情感與金錢,哪一樣珍貴呢?”
“當然是情感!”我回答。
“那就對了!”張大師說,“所以送的畫要比賣的畫更好。”
賣畫換來的是錢,送畫換得的卻是情。態度決定生活
一天,某富人攜家遊玩鄉裏,父親想讓兒子感受一下窮人的生活,就花了一天一夜住在一個非常窮困的農場裏。
遊玩結束後,父親問兒子:“我親愛的孩子,旅行怎樣?”
“棒極了,爸爸!”
“看到窮人怎麼生活了吧?”父親再問。
“是的!”
“你從中學到什麼?”
兒子回答道:“我家有一條狗,他們有四條。我們家花園中間有遊泳池,他們家的小溪沒有盡頭。我們的花園有進口燈具,他們那裏有滿天星星。我們的天井一直到前院那麼大,他們擁有全部的曠野。”
小男孩講完,父親無言以對。
男孩還講到:“謝謝父親讓我知道我們多麼貧窮!”
是否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才是真正決定一切的因素呢?如果你心中有愛,家庭幸福,朋友團聚,幽默樂觀,身體健康,你就擁有一切!這些是金錢買不到的,隻要心態樂觀,你就能擁有你想象的一切物質財富甚至未來的儲備。但如果你精神貧乏,你就一無所有!
心態樂觀,就能擁有想象的一切物質財富,但精神貧乏,卻可能性一無所有。為真誠喝彩
上帝看到世間人們的生活水平很低,而且常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於是,他想在人世間找尋一個人並賜予他厚重的財富,同時讓他去接濟那些窮人。經過層層挑選,最終確定了兩個能力比較強而且比較受人們尊敬的年輕人布朗和羅丹。但是,這些財富隻能給其中一個人。於是,上帝又對這兩個人進行了最後的考驗。上帝給每個人一隻缽,讓他們去一富戶人家要飯,然後用要來的飯去救濟窮人。兩個人接受任務後,都去富人家要飯。不同的是,布朗用剪刀將自己的衣服剪斷,並抹上泥巴,頭發也搞得亂亂的,儼 然就是一個乞丐。這樣,他要來了錢,並去救濟那些窮人。而羅丹則依舊穿著他的那身衣服去要飯。來到富人家,他說明了來意。富人也給了他一些錢,這樣他也完成了任務。一天後,兩個人都高興而歸。然而,上帝對兩個人說:“一個人最要緊的品德是他能否以真誠去麵對他所要麵臨的困難。你們兩個人雖然都完成了任務,但是,布朗卻欺騙了那戶人家,而羅丹則以他的真誠取得了富人的同情並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所以,這筆財富隻能給羅丹了。”
有一位官員因觸怒了皇帝,被貶回家,整日傷心落淚。一天,他來到了小河旁。忽然,他發現在小河兩側的蘆葦裏有一群漂亮的仙鶴在玩耍。於是他慢慢地走到了這群鳥兒的跟前去觀看。開始的時候,這些仙鶴很害怕,不敢與他接近,但時間長了,仙鶴發現這位老人不傷害他們,便漸漸地樂意和這個慈祥的老人接觸了。後來,這些仙鶴與這位大臣熟識了,隻要這位老人來到小河旁,幾十隻甚至幾百隻仙鶴便會自動地向他奔跑過來。而老人的心情也一天天好了起來。
真誠是做人與處世的一條基本原則。羅丹因自己的真誠,取得了上帝的認可,並最終得到了真誠的報償;被貶大臣用自己的誠心換取了幾十隻甚至上百隻仙鶴的信任,並最終使自己能夠開開心心地從憂鬱中解脫出來。
看來,真誠之魅力是如此巨大,不僅僅現實中的人會因其而取得意料之外的驚喜,就連那些沒有理性思維的動物也為真誠所感動。然而,我們在想到真誠的同時,首先應學會奉獻自己的一片真誠的心。正如馬克思所說,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請交出真誠吧!因為真誠,我們才能取得別人的信賴和信任;因為真誠,我們才可以收獲一份意外的驚喜;因為真誠,我們才可以走出人生的不如意;因為真誠,我們才可以成為真正的智者。
真誠之魅力是如此巨大,不僅僅現實中的人會因其而取得意料之外的驚喜,就連那些沒有理性思維的動物也為真誠所感動。然而,我們在想到真誠的同時,首先應學會奉獻自己的一片真誠的心。我是一切的根源
每當我演講時,一些父母問我:“孩子偷錢的時候,該怎麼辦?”當你看到一個孩子偷錢,或許你看到的是一種行為、一個事件,可是我所看到的卻是一個渴望得到某樣東西的孩子。我看到他想要某樣物品的欲望是如此強烈,我也看到很可能因為他沒有一些東西所伴隨而來的挫敗感、失落感,或者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孩子害怕這樣的感覺。或許我也會看到這個孩於曾經向父母表達過他的需求,可是卻被拒絕的那些傷痛經驗,因為那個經驗已超過了他的欲望,所以為了要避開再一次被拒絕的痛苦,也為了要滿足他的需求,他選擇了偷錢的方式。也許這個孩子在偷錢時,心中有無奈、衝突、害怕,甚至很深的自責、罪惡感,也許那個時候他也瞧不起自己。你唯一所需要做的就是改變你的視角。我們常常以為玻璃是透明的,以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整個世界都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你所處的四周都是鏡子,那不是透明的玻璃。如果你討厭一個人,就會看到他許多缺點,然而那個人在一百個不同的人眼中,他就會是一百個不同的樣子。
我想當我們的內在發生改變時,我們也將會看到不同的世界,因而我們將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反應,從而創造出不同的結果,同時生命也將因此而改變。
我想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當你正在戀愛時,所看到的世界是多麼美好,到處都是光明的,人生充滿希望,你看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可愛,身邊人所做的許多原來你不能接受的事情,你也都能夠一笑了之。叮是當你遇到挫敗時,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同樣的物卻變得如此無法忍受!其實世界可能仍是相同的,隻是因為你內在感覺的不同,因此所看到的將是不同的世界。
“我是一切的根源”,你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為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而那一切的根源就是你自己,也就是你潛意識裏從小到大所有的經驗。如果你願意,不妨好好想想你生命裏有哪些模式,你的所為會為你創造出什麼樣的結果?因為這是人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種能力。
要知道沒有這種能力,人就不會有改變,也不會有自我的成長。
人不改變自我,就不會有顯著的成長。麵對生活
兩人相對而坐,桌麵上有兩堆同樣的瓜子,兩人正在埋頭嗑著。他們嗑瓜子的方法不同:一人是先挑小的嗑,後嗑大的,順序是由小到大;另一人是先嗑大的,後嗑小的,順序是由大到小。
先嗑小瓜子的那人說:“真倒黴!我嗑的每粒瓜子都是剩下的當中最小的,而你,每次嗑的瓜子都是剩下的當中最大的。”
先嗑大瓜子的那人點頭同意。“可是,如果你再換一種角度去想,味道就又有不同,你也沒必要自稱倒黴了。”
這人問:“那要換怎樣的角度去想呢?”
“其實也簡單。我挑大瓜子嗑,桌麵上剩下的越來越小,都是小瓜子了;你則不然,先挑小的嗑,桌麵上剩下的越來越大,都是大瓜子。”
這人恍然大悟。
我們每天都要麵對生活,很難說我們所麵對的生活誰比誰強多少。我們為柴米油鹽奔波,為物價上漲苦惱;我們想著入托的孩子,牽掛年邁的老人;我們在家中休憩,到外麵應酬;我們不僅端著自己碗裏的,還貪婪地盯著鍋裏的。有一種叫做欲望的東西,把我們攪得寢食難安,於是我們有了不盡的困惑、憂戚、苦惱、惆悵,我們經常愁腸百結。
有人說,生活是一段路,好歹得走完它。但就是這一段路,常常讓我們不知該如何走,有時連第一步都很難邁出去。說起來並不複雜,我們麵對的那一段路,麵對的那一種生活,就如同我們麵對的那一堆瓜子一樣,你從大到小嗑也好,從小到大嗑也罷,順其自然就行。
我們不開心,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因為路,也不是因為瓜子,而是因為我們自己。
麵對生活,應該有樂觀心態,因為其他的心態都會影響生活的進程。生氣的駱駝
一隻駱駝在沙漠裏跋涉著。正午的太陽像一個大火球,曬得它又餓又渴,焦躁萬分,一肚子火不知道該往哪兒發才好。
正在這時,一塊兒玻璃瓶的碎片把它的腳掌硌了一下,疲累的駱駝頓時火冒三丈,抬起腳狠狠地將碎片踢了出去。卻不小心地將腳掌劃開了一道深深的口子,鮮紅的血液頓時染紅了沙粒,升騰起一股煙塵。
生氣的駱駝一瘸一拐地走著,一路的血跡引來了空中的禿鷲。它們叫著在駱駝上方的天空中盤旋著。駱駝心裏一驚,不顧傷勢狂奔起來,在沙漠上留下一條長長的血痕。跑到沙漠邊緣時,濃重的血腥味引來了附近沙漠裏的狼,疲憊加之流血過多,無力的駱駝隻得像隻無頭蒼蠅般東奔西突,倉皇中跑到了一處食人蟻的巢穴附近,鮮血的腥味兒惹得食人蟻傾巢而出,黑壓壓的向駱駝撲過去。一眨眼,就像一塊黑色的毯子一樣把駱駝裹了個嚴嚴實實。不一會兒,可憐的駱駝就鮮血淋漓地倒在地上了。
臨死前,這個龐然大物追悔莫及地歎道:“我為什麼跟一塊小小的碎玻璃生氣呢?”
冷靜的心態是處理一切疑難問題的關鍵,如果為一點小事生氣,就可能為自己帶來巨大的災難。請問您有沒有錯
在法國讀書的一位中國留學生,每個星期四晚上都有課,下課後必須跑步趕地鐵回家,否則就得在車站空等一個小時。某天晚上他趕到地鐵站時,見車已進站,他急忙在打票機上打了票,並且清楚地聽到了“哢嚓”一聲。車到終點站時遇上查票員,他取出票來頓時傻了眼,剛才那台打票機並沒有在他的車票上留下任何印記。查票員不容辯解便對他以逃票處置,罰款150法郎。他大喊冤枉,因為他確實打了票,一定是打票機出了故障。查票員打電話詢問那個車站,結果不出他所料,有一台打票機的油墨幹了。可是查票員對他說:“打票機壞了是車站的責任,但您該問問自己有沒有責任。”他說:“奇怪,我有什麼責任?我隻是為了趕車,打票後沒多看一眼而已。”查票員說:“這就是您的錯,因為站台上有4台打票機,而另外3台是正常的。當時您完全可以避免這個錯誤,但是現在您必須為這個小小的錯誤付出代價——罰款。”
還有一次,他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與同學去爬山,見山頂上有一座異常豪華的城堡,城堡的大門敞開著,受好奇心的驅使,一行人便走進了屬於城堡的花園。這時整座城堡警鈴聲大作,一些法國軍人衝過來將他們團團包圍,他們被要求出示身份證件並不許離開城堡。他和大夥一起表示抗議,理由是他們不知道這兒屬於軍事區域,也沒有看到城堡外麵那塊“閑人禁止入內”的牌子。一個士兵說:“那塊牌子已經掛了很多年,也許以後應該換塊看上去更醒目的,但是請問你們各位有沒有錯,並不是所有上山的人都會闖進城堡來的。”於是他們幾個被“囚禁”了一個多小時,直到查清了每個人的身份後才被允許下山。
這就是法國人的“自我檢錯法”。在法國很少聽到諸如學生因考試遲到而抱怨天氣或堵車。法國人認為碰上了不愉快的事再去強調客觀已於事無補,而這時應該捫心自問有沒有錯或怎樣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旅法多年,從未見過法國人在公共場合吵架,看來這個民族長期奉行的自我檢錯習慣,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際交往中的摩擦。
相比之下,國人(包括我自己)就鮮有這種“自我檢錯”的習慣。我很習慣的是,無論大錯小錯,幾乎都是強調客觀因素,能推則推,能賴則賴。有的甚至在事實麵前也還要百般抵賴,不認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