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艦隊之所以獲勝,是由於官兵訓練有素,作戰計劃正確,納爾遜戰術高超,各艦協同周密,攻擊出敵不意,從兩個方向向法艦時射擊,在交戰的決定性地段形成壓倒優勢,以及對法旗艦實施突擊等。

上述許多作戰方法早在俄土戰爭中便為俄國海軍統帥烏沙科夫所采用。法艦隊在阿布基爾的失敗,使拿破侖在埃及的3萬軍隊失去與本土聯係的交通線。這為1801年3月英軍在亞曆山大取得決定性勝利創造了條件。

俄國艦隊的亞得裏亞海遠征

俄國艦隊的亞得裏亞海遠征是俄國分艦隊在謝尼亞文將軍指揮下從波羅的海向亞得裏亞海的航渡和隨後俄國艦隊在第4次反法聯盟對法戰爭中在亞得裏亞海的戰鬥行動。

1806年初,法軍侵占了達爾馬提亞,5月占領了杜布羅夫尼克共和國,並企圖攻占俄國軍艦駐泊的愛奧尼亞群島。俄國政府考慮到愛奧尼亞群島的戰略地位,早在1805年1月就派出1支分艦隊,在格雷格海軍準將指揮下,從喀琅施塔得開往科孚島,以加強俄國的守備部隊和艦隊。

1806年5月18日,謝尼亞文海軍中將的分艦隊也為此目的從波羅的海駛往科孚島。他受命指揮地中海的俄國陸、海軍兵力。

任務是,防守愛奧尼亞群島,破壞法國在亞得裏亞海上的交通線,阻止法軍沿海岸向波卡迪卡塔羅地區進攻,當地的斯拉夫人此時正在進行反對奧地利統治者和法國侵略者,爭取獨立的鬥爭。謝尼亞文向科托爾派出一支艦隊,由貝利海軍準將指揮。

1806年2月16日,貝利的一支海軍陸戰隊在那裏登陸。到3月5日,俄國、鮑克茲和黑山軍隊組成的聯軍,從奧地利統治下將該地區全部解放出來。

從1806年3月起,以科托爾和科孿島為基地的俄國軍艦封鎖了法軍占領的亞得裏亞海東西兩岸,並派出登陸兵解放了科爾丘拉島、維斯島和其他島上的幾個支撐點。謝尼亞文同黑山和波卡迪卡塔羅地區的居民建立了友好的關係,解除了他們沉重的徭役,並為當地駛往君士坦丁堡和的裏雅斯特的商船護航。當地居民也用自己的資金組建了一支小艦隊,支援俄國艦隊同法國作戰。

1806年12月18日,土耳其在法國的壓力下向俄國宣戰。據此給謝尼亞文下達了新的任務:襲擊土耳其艦隊,封鎖達達尼爾海峽,破壞土耳其的海上交通。

1806年12月21日,伊格納季耶夫海軍準將指揮的分艦隊到達科孚島,遂使謝尼亞文得以對土耳其艦隊發動積極的進攻,在阿索斯海戰中將其殲滅,並繼續順利地在亞得裏亞海進行反法戰爭。

1807年,謝尼亞文分艦隊的基本兵力在愛琴海與土耳其艦隊作戰。在亞得裏亞海則有巴拉蒂恩斯基海軍準將指揮的一支艦隊在作戰。1807年簽訂鐵爾西特和約,參加這次遠征的軍艦才離開亞得裏亞海和地中海。

漢普頓海戰

漢普頓海戰是美國國內戰爭期間,1862年3月8~9日在漢普頓停泊場發生的一場海戰,是有史以來裝甲艦艇與裝甲艦艇的第一次作戰。

北軍的陸軍向裏士滿發展進攻時,準備遣送登陸兵在詹姆斯河下遊地區要陸。但這一計劃未能實現。北軍為了登陸,曾在漢普頓停泊場集中了5艘大型軍艦、數艘炮艦和汽船。

3月8日,這些軍艦遭到南軍“梅裏麥克”號裝甲艦和護送它的5艘炮艦的攻擊。北軍炮艦和海岸炮兵連的射擊沒有使“梅裏麥克”號受到損失。戰鬥過程中北軍損失1艘輕護航艦和1艘護航艦,有幾艘軍艦擱淺。黃昏,北軍“莫尼特”號裝甲艦,在2艘炮艦護送下從紐約駛達漢普頓停泊場。這是一艘特製的裝甲艦,艦殼隻高出水麵2英尺,因而有很大的穩性。

3月9日,“梅裏麥克”號與“莫尼特”號進行炮戰,炮戰中雖然幾乎是相互直射,但雙方都未取得任何戰果。漢普頓海戰在海軍學術的發展上開辟了一個新階段,這個新階段就是使用裝甲艦和尋求能穿透敵艦裝甲的新型炮彈。

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指智利與玻利維亞、秘魯進行的戰爭。戰爭的起因是:智利企圖侵占阿塔卡馬沙漠中玻利維亞和秘魯境內的最大的硝礦。戰爭爆發前,智軍有近3500人,秘軍8000人,玻軍3000人。但智利的陸、海軍戰鬥力較強,且裝備較好。大不列顛因經銷智利的硝石而大力支持智利。

1879年2月14日,智軍陸戰隊在安托法加斯塔省登陸,從而太平洋戰爭爆發。

4月,同玻利維亞訂有互助條約的秘魯也參加了戰爭。企圖在南美洲擴大勢力的美國則允諾援助玻利維亞和秘魯。智軍於1879年10月掌握了製海權,同年年底前占領了玻利維亞的全部海岸和秘魯的塔拉帕卡省。

1880年4月,智利海軍封鎖了秘魯的主要港口卡亞俄,使秘魯及其盟國玻利維亞的行動更加困難。

6月,智軍占領了整個阿塔卡馬,實際上迫使玻利維亞退出了戰爭。

12月間,智軍陸戰隊在秘魯首都利馬以南登陸,於1881年1月占領利馬。秘魯人遂轉入遊擊戰。

1883年7月,智軍又兩次打敗秘魯人,從而注定了這場戰爭的結局。太平洋戰爭的結果是:按照1883年安孔和約,秘魯失去了許多省份。1884年4月,玻利維亞簽訂停戰協定,智利據此協定獲得安托法加斯塔省,使玻利維亞失去了出海口。

中日甲午海戰

這是指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交戰雙方海軍之間所發生的諸次戰鬥。1868年,日本實行“明治維新”後,加緊擴軍備戰,迅速走上軍國主義道路,製定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大陸政策”。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在台灣遇難為借口,派兵3000餘人,在其“孟春”號、“日進”號、“築波”號等軍艦護送下,登上中國台灣島,野蠻屠殺我高山族同胞。由於中國人民堅決抵抗,加之日軍實力當時還不太強,在其侵台部隊中又瘟疫流行,遂被迫撤兵。清政府向日本賠款白銀50萬兩,使日本政府初次嚐到了“甜頭”。1875年,日本的“雲揚”號等軍艦闖到朝鮮海域挑釁,並於次年強迫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1879年,日本正式吞並一直向中國稱臣的琉球王國。1882年和1884年,日本兩次在朝鮮策劃政變,並出兵朝鮮。1887年,日本在派間諜搜集大量中國情報的基礎上,製定了《征討清國策》。為了實現侵華野心,日本極為重視發展軍隊,特別是海軍。1890年,日本海軍經費占國家總支出的1237%;1893年,天皇下諭節省內廷經費,文武宮員交納1/10俸祿作為造艦費。日本軍方認為,擊敗中國海軍,奪取製海權,是侵華戰爭成功的關鍵。

到甲午戰爭開始時,日本海軍已有新式海防艦3艘、巡洋艦8艘、炮艦7艘,加上其他艦隻計31艘,另有魚雷艇24艘,共近6萬噸。日本的艦艇大部是新建的,其航速快,火力強,而且裝有較多的速射炮;日海軍官兵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那時的中國海軍編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4支艦隊,共有78艘軍艦、24艘魚雷艇,其排水量共為8萬餘噸。中國軍艦多數艦齡較長,航速較慢,而且彈藥不足,缺乏新式火炮。

1894年初,朝鮮爆發東學道農民起義,朝鮮政府無力鎮壓,請求清政府派兵。6月4日,北洋艦隊的“濟遠”號、“揚威”號及“平遠”號進駐仁川港。6月6日,中國首批陸軍也到達朝鮮。日本見中國艦隊出兵朝鮮,認為時機已到,決心與中國開戰。6月5日,日軍成立大本營,並於當天派出400名海軍陸戰隊入朝。至同月16日,已有1個日本混成旅團在朝鮮登陸。到6月底,在朝日軍已達1萬人,軍艦8艘,大大超過在朝的清軍兵力。東學道起義被鎮壓後,清政府多次向日本政府提議雙方都從朝鮮撤兵。但是,日本予以拒絕,並繼續向朝鮮增兵。7月19日,日本海軍編成聯合艦隊,隨即開赴朝鮮海麵,準備尋機對中國海軍開戰。

在這種情勢下,清朝政府軍機大臣李鴻章仍把和平希望寄托於列強的調停上,未從軍事上進行認真準備,甚至下令從朝鮮撤回軍艦,以求避免與日本海軍發生衝突。這樣一來,日本海軍便在朝鮮西海岸輕易地取得了前進基地。李鴻章的妥協退讓助長了日本的侵略氣焰,使駐朝清軍處境危急。麵對這種形勢,在輿論的憤怒譴責下,李鴻章又不得不向朝鮮增派援兵。為此,清朝政府從陸海兩路調兵入朝。7月23日,日軍大本營密令其聯合艦隊司令長宮伊東祐亨,襲擊豐島附近的中國護航隊。於是,7月25日發生了中日豐島海戰。日本海軍初戰得手,狂妄叫囂:要“聚殲清國艦隊於黃海”。

中國海軍為了加強華北沿海各港回的防衛,自7月27日至8月9日,先後3次派艦隊巡弋大同江口。8月10日,日艦隊進至旅順、威海海麵進行襲擾,我北洋海軍則決定將主力從朝鮮海域撤回。9月12~15日,北洋艦隊主力在旅順、大連、成山角一帶海麵巡邏。李鴻章的意圖是以北洋大艦在海上嚇退日艦,根本沒有決戰的打算。而日本聯合艦隊已駛入黃海,正在尋找北洋艦隊的主力,企圖一決雌雄。

9月17日中午,在中國遼寧大東溝以南海麵,北洋艦隊再次遭到日本海軍的襲擊,發生中日黃海海戰。這次海戰後,北洋艦隊撤人旅順港,受傷各艦修複後返回威海衛。李鴻章誇大了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的損失程度,命令海軍:“不得出大洋開戰”。北洋各艦隻能在威海、旅順附近水域活動,日本海軍從而控製了黃海的製海權。

10月24日,日本陸軍第1軍突破鴨綠江防線,侵入中國。日本陸軍第2軍也在海軍聯合艦隊的護送下,在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11月7日,大連守軍潰逃,日軍輕取大連。22日,日軍又攻陷了旅順。當旅順告急時,丁汝昌親自到天津謁見李鴻章,要求率北洋艦隊馳援旅順。李鴻章卻嚴令丁汝昌“保船避戰”,並稱:“汝善在威海守衛,汝數隻船勿失,餘非汝事”。日軍占領遼東半島之後,侵略軍又把進攻矛頭指向山東半島,其主要目標在於消滅北洋艦隊。

1895年1月18日,日軍3艘巡洋艦駛至山東登州海麵實施炮擊,以轉移清軍視線。而日本陸軍第2軍卻於1月19日至23日間分3批在榮城灣登陸。日本聯合艦隊全部出動,為其護航和掩護登陸。北洋艦隊未能出海襲擊登陸之敵,坐失戰機。

1月25日,占領榮城之敵開始向威海衛進攻。30日,日軍攻下威海衛南幫炮台群;2月2日,又占領了北幫炮台群和威海衛城。隨後,日本陸海軍聯合進攻困守劉公島的北洋艦隊。麵對敵軍的海陸夾擊,北洋艦隊廣大官兵孤軍苦戰,多次擊退敵軍艦艇的攻擊。2月11日,在敵軍連日進攻下,北洋艦隊的“定遠”號、“來遠”號等艦艇先後被擊傷或沉沒,彈藥將盡,傷亡激增,援兵無望,少數敗類嘩變,丁汝昌自盡殉節。此後,威海衛水陸營務處提調牛昶炳交出殘餘艦艇11艘和劉公島諸炮台,向日軍投降。

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後,侵華日軍連續攻占山海關外的牛莊、營口、田莊台等軍事要地。腐敗的清廷驚恐萬狀,遂派李鴻章為全權代表出麵議和,使日本侵略者完全達到了預期目的。日軍將他在這次戰爭中使用聯合艦隊實現戰略任務的基本經驗概括為3條:第一,黃海之決戰,顯示了海戰的基本特點;第二,黃海一戰奪得了製海權,從而保障陸上作戰的順利實施;第三,殲滅對方艦隊,即可迫其放棄繼續作戰的信念。這3點經驗的核心思想就是通過雙方艦隊的總決戰來奪取製海權,從而贏得整個戰爭的勝利。日本海軍如此總結它的戰爭經驗未免帶有很大的片麵性。它首先忽視其中的政治因素。

顯而易見,中國海軍在中日甲午戰爭中道到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統治集團昏庸無能;隻想求和,而不大力發動和組織軍民堅決進行反侵略戰爭。其次是日本海軍沒有注意到當時的具體環境,即清廷政治上的投降主義必然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主義。李鴻章等人根本沒有樹立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堅強信念,始終執行消極防禦方針。因而采取完全被動的戰略戰術。這些東西不僅捆住了北洋艦隊廣大愛國官兵的手腳,更重要的是束縛了他們的作戰思想,使之不能機警而銳敏地抓住有利戰機,主動而靈活地打擊與消滅入侵之敵。誰人要把這些特定條件下的作戰經驗視為永恒不變的一般軍事原則,是注定要吃大虧的。

黑爾戈蘭灣海戰

黑爾戈蘭灣是北海的東南部水區,瀕臨德國沿岸,因該灣中央有一黑爾戈蘭島而得名。黑爾戈蘭灣在曆史上占有地位,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和英國海軍在該灣進行過兩次大規模海戰。

第一次黑爾戈蘭灣海戰於1914年8月28日發生於黑爾戈蘭島以西。參戰的兵力,英國方麵有蒂裏特海軍準將指揮的艦艇支隊、貝蒂海軍中將指揮的戰列巡洋艦群和古迪納夫海軍準將指揮的艦艇中隊,另有一個潛艇縱隊。德國方麵有第1和第5驅逐艦縱隊以及7艘輕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