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英國指揮部的企圖,英國海軍應當突然襲擊警戒黑爾戈蘭灣的德國艦艇,切斷其返回基地的退路,並將其消滅。為了引誘德國第5驅逐艦縱隊和“什切青”號、“弗勞恩洛布”號輕巡洋艦出海,英國海軍派出潛艇在黑爾戈蘭島附近進行佯動。5時,一艘英國潛艇攻擊了德國的一艘巡邏艦。為了搜索和消滅這艘潛艇,德國出動了第5驅逐艦縱隊。6時50分,德國軍艦同蒂裏特支隊發生戰鬥接觸,並開始向黑爾戈蘭島退卻。在黑爾戈蘭島附近,德國的“什切青”號和“弗勞恩洛布”號輕巡洋艦投入戰鬥,後來又有5艘輕巡洋艦投入戰鬥,而英國方麵,古迪納夫中隊長投入了戰鬥。由於有霧,戰鬥變成艦與艦、艦群與艦群之間互不協調的火力衝突。中午,英國貝蒂中將艦群的幾艘戰列巡洋艦到達戰鬥地點,從而使英國海軍在戰鬥中能夠穩操勝算。到4時,戰鬥結束。

德國海軍的損失是:3艘輕巡洋艦、1艘驅逐艦和1艘掃雷艦被擊沉。英國海軍有2艘輕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受重創。英國指揮部未能完全實現戰鬥計劃,其原因是行動的蔭蔽性遭到破壞、各艦群之間的協同組織得不好以及各隊之間的通信組織不佳。

第二次黑爾戈蘭灣海戰發生於1917年11月17日,該日德國羅伊特海軍少將指揮的艦群掩護掃雷艦在黑爾戈蘭島西北的航道上掃雷。英國指揮部決定破壞德國這次掃雷。

7時35分,英國的4個艦艇中隊在海軍上將帕克南的統一指揮下駛近掃雷區,向德艦開火。德艦利用煙幕撤向東南,向己方的支援兵力靠攏。英國軍艦由於不完全清楚水雷障礙的位置,追擊時猶豫不定,未能發揮兵力上的優勢。羅伊特海軍少將的艦群保障了己方掃雷艦的退卻,並將戰鬥時刻拖延到戰列艦到達。9時50分,這些戰列艦對英艦進行了猛烈的射擊,並於10時整迫其後退。戰鬥過程個,一艘德國掃雷艦被擊沉,幾艘英國巡洋艦和德國巡洋艦被擊傷。

馬恩河交戰

馬恩河交戰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4年9月5~12日,英法聯軍與德軍之間在馬恩河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遭遇戰。

英法軍隊邊境交戰失敗之後,為了擺脫德軍,英國集團軍、法國第4和第5集團軍,於9月4日前撤過馬恩河。在追擊敵人過程中,德國第1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偏離了最初的進攻方向,前出到不是巴黎以西,而是以東的地區。重新組建的莫努裏將軍的法國第6集團軍已經在該處集結。聯軍部隊的中心地帶得到了法國第9集團軍的加強。

9月4日法軍總司令霞飛將軍發布了進攻的訓令。根據該訓令應當以聯軍左翼對敵人右翼實施主要突擊,而以法國第3集團軍的兵力在凡爾登以西實施輔助突擊。法國新編第9集團軍和第4集團軍領受了在中部牽製敵人的任務。

德國指揮部對在巴黎東北出現的法國新銳兵力深感不安,決定第1和第2集團軍在巴黎正麵展開之後即轉入防禦,而第3、第4和第5集團軍則向南方和東南方向繼續進攻,以便會同從東麵進攻的第6集團軍包圍凡爾登以南的法國人。

已形成的戰役局勢,對於凡爾登—巴黎一帶擁有全麵優勢的聯軍來說較為有利:56個步兵師和10個騎兵師對付敵人44個步兵師和7個騎兵師。在主要突擊方向上,英法軍隊在有生力量方麵幾乎超過了德軍1倍。此外,法國第6集團軍還威脅著德軍戰線的右翼,而且德國第2和第3集團軍的力量也減弱了,這是由於為反擊俄軍支援聯軍所組織的進攻,往東普魯士抽調了兩個軍和一個騎兵師。

9月5日在烏爾克河地區法國第6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和德國第1集團軍的右翼之間開始了戰鬥。克盧克將軍覺察到了對第1集團軍右翼和後方的威脅之後,從馬恩河陣地上抽調兩個軍到烏爾克河地區。

9月6日英法聯軍轉入全線反攻。克盧克沒有發現來自正麵的威脅,於9月6~8日把剩下的2個軍也調去對付法國第6集團軍去了。因此,在德國第1和第2集團軍相鄰翼側之間就出現了寬達50公裏的缺口。法國第5集團軍和英國集團軍向缺口運動,這就出現了德國第2集團軍暴露的右翼被夾擊以及德國第1集團軍被包圍的危險形勢。

在這種情況下,第2集團軍司令官於9月9日把自己右翼的各軍從蒙米賴撤往北方。德國第1、第3和第4集團軍的推進也停下來了,並且撤過馬恩河。毛奇對部隊失去了控製,不得不批準他們撤過埃納河和退至蘭斯以東地區。馬恩河交戰以德軍的失敗而告終。在寬達200公裏的地帶聯軍在8晝夜內推進了60公裏。

這次進攻是高度機動的一次戰役,是西戰場1914年戰局中有利於聯軍的轉折點。它意味著德國打算在西戰場迅速粉碎敵人的戰略計劃的徹底破產,並且暴露出部隊指揮方麵的嚴重錯誤。法國指揮部巧妙地利用了敵人的錯誤,在部隊指揮方麵表現得更加靈活,在戰區範圍內不僅利用鐵路,而且利用汽車運輸成功地實施了部隊的機動,以此開創了在戰鬥行動過程中大量使用汽車調運部隊的先例。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武裝力量於1915年2月19日至1916年1月9日實施的一次戰役。戰役目的是:控製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占領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迫使土耳其退出參與德國方麵的戰爭。英法兩國企圖先於俄國占領戰略上極其重要的兩個海峽。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是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的倡議者。最初計劃規定:用艦炮火力連續消滅土耳其海岸炮隊和要塞,清除海峽的水雷,使英法艦隊突入馬爾馬拉海,以便奪取君士坦丁堡。德土軍統帥部得知英法準備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後,把土耳其第1、第2集團軍的部隊從博斯普魯斯海峽地區調往達達尼爾海峽地區,並且加強了海峽的岸防,使要塞和炮隊的火炮數量達到199門,布設了10道水雷障礙。在達達尼爾海峽的入口處兩岸配置了外圍炮隊,往後有中間炮隊,在查納卡累地域配置了內防炮隊。達達尼爾海峽北岸的築壘陣地上部署了第1集團軍第3軍的部隊,在其南麵部署了該集團軍第15軍的部隊。

1915年2月中旬,英法艦隊集結在利姆諾斯島的穆德羅斯灣。艦隊在大口徑火炮方麵比土耳其岸防兵力占有很大優勢,2月19日開始炮轟外圍炮隊。由於土耳其人進行了強有力的火力抵抗,以及英法艦隊實施麵積射,6個小時的射擊成效甚微。隨後的炮火突擊也未奏效。為了達成預定的目的,盟軍把集結在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艦隊的全部兵力都投入了戰役。3月18日,盟軍艦隊在德羅貝克海軍將軍的指揮下,為突入達達尼爾海峽進行了新的嚐試,但仍未成功。

在這種情況下,決定放棄單純使用海軍作戰的方案,而實施聯合戰役,以登陸兵奪取加利波利半島和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築壘,以便保障艦隊突入馬爾馬拉海,然後從陸上和海上實施突擊,攻占君士坦丁堡。在亞曆山大英法遠征軍向登陸地域出發的準備工作進行得既暴露又緩慢。這就使得敵人猜到了戰役意圖,並采取措施加強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防禦。土耳其統帥部組建了新的第5集團軍,其編成內包括第1集團軍防禦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兵團。4月25日盟軍登陸兵在英國漢密爾頓將軍的指揮下,開始在加利波利半島南端的塞迪爾巴希爾、卡巴泰佩角、庫姆卡萊角和薩羅斯灣等地登陸。敵人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是主要兵力和輔助兵力還是占領了不大的登陸場,在頭兩天戰鬥中損失近18萬人。為了擴大登陸場,英國統帥部決定實施第二批登陸兵登陸。從英國向加利波利半島增調了約127萬人。8月初,軍隊達到12個師,並於8月6日夜間,在蘇夫拉灣實施了新的登陸,英法軍隊轉入進攻。8月10日土軍擊退了進攻。

在這些戰鬥中,英法軍隊損失約45萬人,大體相當於土耳其人的損失。英法軍隊在八月份的失敗很大程度上促使保加利亞決定站到德國一方參戰,這也是丘吉爾辭去海軍大臣職務的原因。1915年底,由於德奧和保加利亞軍隊在巴爾幹戰區的順利進攻,塞爾維亞軍隊被擊潰,以及希臘倒向德國一方的威脅等,迫使盟軍停止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並把軍隊撤到希臘,以加強薩洛尼卡遠征軍。

總結起來,爭奪達達尼爾海峽的鬥爭持續了259天。參加戰鬥的有49萬英國人、8萬法國人、70萬土耳其人。在戰鬥過程中,英國死傷和失蹤共119萬人,法國265萬人,土耳其186萬人;英法損失6艘戰列艦,土耳其損失1艘。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的失敗是由於英法統帥部的錯誤造成的。他們不與俄國陸海軍實施規定的協同動作,而企圖獨自占領兩海峽和土耳其首都。戰役的最初企圖,即用一個艦隊的兵力奪取達達尼爾海峽和君士坦丁堡,也有缺陷。英法統帥部低估了敵方的防禦,忽視了戰役準備的隱蔽性和第一批登陸兵登陸的突然性,第二批登陸兵登陸又過於遲緩,敵方在這之前就建立了強有力的防禦。德土統帥部巧妙地使用陸軍、海岸炮兵和反登陸水雷障礙,以及德國艦隊在交通線上的有效行動,都是英法在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中失敗的主要原因。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經驗迫使人們重新研究有關準備和實施攻占海上築壘地域的方法,要求製定出準備和實施登陸戰役的新方法。

大西洋破交戰

現代海戰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則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海戰的地點大都集中在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等海域。二戰前期,大西洋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希特勒的眼球。

早在1939年8月19日,德國海軍就向大西洋派出了首批潛艇,以便爆發戰爭時立即在海上采取進攻行動。9月1日,法西斯德國對波蘭發動突然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自9月3日,德國海軍第2潛艇支隊(“U-27”號、“U-28”號、“U-29”號、“U-30”號、“U-33”號和“U-34”號潛艇)進至英倫三島附近和英吉利海峽以西海域活動。德國海軍還派“U-26”號、“U-31”號、“U-35”號和“U-53”號潛艇去波特蘭附近水域布雷,派“U-32”號潛艇在布裏斯托爾海峽布雷。

截至10月3日,上述潛艇擊沉、擊傷艦船(包括以水雷炸沉、炸傷的艦船)的情況如下:“U-26”號擊沉3艘船隻(計17414噸),其所布水雷炸傷1艘小型護衛艦,“U-27”號擊沉2艘船隻(計624噸);“U-28”,號擊沉1艘船隻(4955噸);“U-29”號擊沉3艘船隻(計19405噸);“U-30”號擊沉2艘船隻(計9625噸,不包括它所擊沉的“雅典娜”號客輪);“U-31”號擊沉2艘船隻(計8706噸),“U-32”號擊沉2艘船隻(計5738噸),其所布水雷炸傷2艘船隻(計17526噸);“U-33”號擊沉3艘船隻(計5914噸);“U-34”號擊沉2艘船隻(計11357噸),俘獲1艘船隻(2534噸);“U-35”號擊沉4艘船隻(計7850噸),擊傷1艘船隻(6014噸),“U-35”號擊沉2艘船隻(計14018噸)。9月22日,“U-27”號潛艇被擊沉。

此外,當時位於比斯開灣以西的德國海軍第7潛艇支隊(包括“U-45”號、“U-46”號、“U-47”號、“U-48”號和“U-52”號潛艇,1939年8月19日從德國基爾基地出航)和位於伊比利亞半島以西的德國海軍第6潛艇支隊(包括“U-37”號、“U-38”號、“U-39”號、“U-40”號和“U-41”號潛艇,1939年8月19日從德國威廉港出航),也於9月8日開始投入戰鬥。其中的“U-38”號潛艇擊沉2艘船隻(計16698噸),“U-41”號潛艇俘獲2艘船隻(計2172噸),“U-47”號潛艇擊沉8艘船隻(計8270噸),“U-48”號潛艇擊沉3艘船隻(計14777噸)。

英航空母艦遇襲沉沒

英國對德宣戰的當日。1939年9月3日,納粹德國潛艇“U-30”號擊沉英國客輪“雅典娜”號。英國當局認為,德國可能已發動“無限製潛艇戰”。為此,英國本上艦隊派出航空母艦進行反潛巡邏。於是,“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前往英國西北部近岸水域,“勇敢”號和“赫姆斯”號航空母艦前往英國西南部近岸水域活動。

9月17日黃昏,“勇敢”號航空母艦及4艘擔任護航的驅逐艦,進至愛爾蘭以西水域執行反潛巡邏任務。

不久,“勇敢”號接到報告說,有1艘德國潛艇正準備攻擊1艘商船。“勇敢”號的艦載機和2艘驅逐艦奉命前去搜索這艘潛艇。當“勇敢”號航空母艦正在機動,準備接受1架返航的飛機降落時,它被德國“U-29”,號潛艇發現,並遭到攻擊。“U-29”號潛艇問“勇敢”號發射兩條魚雷,擊中該艦的一舷。20分鍾後,“勇敢”號航空母艦沉沒。全艦1202名艦員,除688人獲救外,其餘514人葬身海底。“U-29”號潛艇雖遭到驅逐艦的深水炸彈攻擊,艇體受到嚴重震動,但仍安然返回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