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大業須先幹小事確立專一的目標(1 / 3)

創大業須先幹小事確立專一的目標

“當你正為你的孩子該讀哪本書而苦惱的時候,也許別的孩子已讀完了兩本書。”約翰遜博士說。

法國聖女貞德具有果斷堅定的個性,當她發現有該解決的問題時,就馬上想辦法解決,而不是把問題拖延,或者猶猶豫豫不作決定,幹就是幹,不幹就是不幹,雷厲風行,從不拖泥帶水。在法國王位繼承發生混亂時,貞德果斷做出決定——推薦查理七世為合法王位繼承人,隨後她又堅定地通過戰爭擊敗了英國人,最終成功地把查理七世推上了王位。

哥倫布能夠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二個:一個是他有著清晰的奮鬥目標;二是有為著這個奮鬥目標而勇往直前、排除萬難的決心。哥倫布正是由於有著明確的目標和堅強的決心,才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可社會中,卻偏偏有許許多多生活沒目標的年輕人,他們一天天無所事事、東竄西逛、隨波逐流,他們從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也缺乏勇往直前的決心。他們隻不過是寄生在父母、社會上的寄生蟲。生活中隻有確定了明確的奮鬥目標,我們的才能才有了發揮的機會和場所。猶如一箱各種各樣的工具,如不把它們用到能用到它們的地方,那這些工具就沒有機會發揮它們各自的作用。另外,假如生命中沒有一個為之可以奮鬥的目標,那人生就會失去許多光彩,個人的價值和幸福感,也就無從談起。

生活中還有另一種現象需要引起注意,那就是在沒有任何目標之前,不要貿然出擊,這樣做的後果就如同沒確定雕像輪廓之前,就拿起工具在大理石上隨便地雕刻幾下,這樣很有可能會破壞整個雕像。不要以為漫無目的、隨心所欲地工作終有一天會完成些什麼,因為一堆殘缺不全的無用東西,遠不如當初完整無缺的原料更有利用價值。

如果一個人生活沒有前進的方向或迷失了方向,再貿然行事,那麼他成就一番大事業的可能性就相當低,或者說根本沒機會。他生命的航船不可能揚帆遠航,沒有人相信他能有所作為,能成就偉業,他真的猶如一艘失去航標的小舟,東航一下,西航一下,有可能還會被海風吹回海岸,擱淺在沙灘;還有可能在原地打轉;更可怕的是,有可能觸上暗礁,碰個頭破血流乃至粉身碎骨。

即使最有天份的天才,也容易被思前想後、顧慮重重、前怕狼後怕虎的生活態度所毀掉。在英國殖民者肆虐猖狂的重壓下,美國殖民地要想獲得得獨立真的是困難重重,但最最重要的是美國那些開國元勳們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來的信心和決心,《獨立宣言》由此誕生,從而美國人才有了今天的自由。

有許許多多難以計數的船隻擱淺在岩石或暗礁上,這些船雖然大多裝備良好,但就是無法再揚帆遠航。生活中某些人的生命之船也擱淺在形形色色的暗礁上,它們之所以擱淺有著許多自身的原因:或者他們無力航出某個漩渦;或者受意想不到的暗流所帶,進入湍急水流中而無法航出;或者根本就為水所困而無能為力。

缺乏果斷堅定個性的人就像一輪受風控製的風車,隨風向的改變而改變。在外界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誘惑及輿論的重壓下,意誌薄弱之人往往無法說出“不”,也不敢說“不”,一個人具有堅韌、果斷的非凡意誌力是一件非常值得慶幸的事,所有的清閑和安逸他都不放在眼裏;所有的反對和挾擊也無法動搖他堅韌的心。他體內湧動著不可抑製的去行動的力量,他深信自己有能力辦成任何自己想辦的事。一切形式的“如果”或“但是”在他麵前都不足慮,他有的隻是滿腔行動的熱情和深信不疑的決心。他也知道前進的路充滿荊棘和陷阱,稍不留神就會被刺得遍體鱗傷,但他不畏懼,他敢於去做,而且一旦條件成熟,他會馬上行動起來。他更不會為歡笑和柔情所阻擋,也不會被輕蔑和嘲笑所嚇退。

威廉·皮特在果敢、堅定、目標專一方麵可以說是個傑出代表。從小他就在父親的教導下立誌將來一定做個有影響力的政治家。從此,他就在這個目標的引導下,腳踏實地、鍥而不舍地朝一個個目標前進。他從不分心去留意與目標無關的事物,也從不與那些遊手好閑、無所事事的紈絝子弟為伍。他腦中隻響著一個聲音——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有影響的政治家,年僅22歲,他就成了國會中的一員;23歲,就眾望所歸當上了財政大臣;25歲,又登上了英國首相的寶座。

我們從這位傑出的政治家身上,可看到一種驚人的力量,他為了一生中最大的抱負,也是惟一的抱負——當一名有影響力的政治家,而傾注了全部的精力、才能和堅韌的意誌力,拋棄了外界有礙這一目標實現的所有欲望和誘惑。

實際上,皮特早期就接受了朝著一個確定方向的專項訓練,這項訓練有著巨大的實用價值。皮特大學畢業後,就毅然朝著自己的偉大抱負堅定前進,而沒有像別人在確定自己該從事何種職業而猶豫不決。

還是他的對手對他的評價比較直接:“這個人始終在翱翔,既不冒進,也不退縮。”

威廉·馬修斯博士說:“絕大多數人在製定計劃時都有個通病,那就是計劃過於寬泛,這就使很多人本來完全可以在某一職位或某一項領域作出一番成績的,最終卻平庸一生。這些人雖然製訂了計劃,但實際上他們並不清楚他們到底要做什麼,或自己能夠在哪些領域有所作為。”

如果一個人做事之前習慣於把所有可能發生的事考慮得麵麵俱到,再假如這個人不果敢、意誌力薄弱,那麼這個人不論他有多好的天份和才能,最終也將碌碌無為。因為習慣於把問題考慮得周全細密的人,做起事來也一定會拖泥帶水、猶猶豫豫,再加上缺乏果斷的決斷力,必然導致他處理問題時,既舍不得這一麵,也舍不得那一麵,但是兩麵確實又不可能兼得,隻能舍一麵留一麵,這樣下去必然錯過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即使他及時地做出了決斷,但如做不到毅然、堅定不移、毫不猶豫地朝目標前進,他仍然距離成功有一步之遙,這就注定了他的失敗。成功在於精通一件事情

在倫敦,一個在許多領域工作過且表現平平的人寫下過這樣的話:我搬運過貨物,記錄過信息,製作過地毯,還寫過詩。這讓人想起了巴黎的科納德先生,他是一位小有名氣的作家,懂點會計業,通一點植物學,而且會炸薯條。

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區別在於一個人做了多少有意義的工作,而不在於他做了多少工作。在失敗者當中,有許多人所付出的努力本來足以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他們的含辛茹苦就像邊建設邊破壞一樣,最後仍然是支離破碎,成功無望。他們沒有適應環境,沒有把小的失敗轉化為大的成功契機,沒有把自己的工作成果轉化為潛在的機會。他的能力可謂足夠,時間可謂充足,這些都是成功的經緯線條,但是,他們用力推來移去的卻是個空無一物的紡織機,沒有一條絲線真正地掛在生活之網上。

如果你問一個人,他的生活目標和理想是什麼,他可能會回答說:“我至今仍未找到自己適合做什麼,但是,我確信成功的關鍵是勤奮,我決心一生勤勤懇懇地努力工作,我想,生活會給我回報的。”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聰明人為了發現金礦或銀礦會把整個地球翻個遍嗎?要知道,總是沒有方向地四下張望的人,到頭來隻會一無所獲。如果我們沒有明確而具體的奮鬥目標,那麼我們最終獲得的也不會是明確而具體的成果。隻有方向明確並全力以赴,我們才會有所收獲。落在鮮花上的昆蟲不隻一種,蜜蜂隻是其中之一,但是,它是惟一從花朵上采到蜜的昆蟲。我們年輕時代積累和學習了多少知識並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自己將來的生活是否有明確的定位。如果定位不明確,那麼知識本身就不能與客觀環境進行很好的結合,在我們的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它也就不能成為有利的資本和基礎。

伊麗莎白·沃德曾經說:“一個人如果具有明確的目標,那麼他的生活會變得充實而具有意義,他的聲音、表情、行動和衣著都會讓人刮目相看。在大街上,我想我一眼就能認出那些忙碌充實、自食其力的婦女。她們身上所煥發出的強烈的自尊自信的意識,不是精美的絲質女帽可以證明的,也不是破舊的駝毛大衣所能掩蓋的,甚至病弱的身體也不能奪走因此而帶來的熠熠光彩。”

卡萊爾說:“即使是最弱小的生命,如果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一個目標上,也會獲得卓越的成就;而最強大的生命,如果精力分散,最後也將一敗塗地。水滴石穿的道理再清楚不過了,湍急的河流一路奔湧,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一位睿智的牧師頗有感觸地說:“兒時的我總認為雷可以殺死人,但是,長大以後我才知道可以殺死人的是閃電。因此,我下定決心不要使自己成為虛張聲勢的雷,而要成為威力無比的閃電。”

如果一個人精通種蘿卜的技術,並且花了所有的心血來精心培育最好的蘿卜,那麼他就是“蘿卜學”的宗師,並將得到人們的認可。因此精通一件事情的人,在這件事情上可以比其他任何人都做得出色。

被攔腰截斷的蚯蚓,前麵一部分向前爬,後麵一部分向後爬,許多目標遊移不定的人正如蚯蚓一樣。這種見異思遷、搖擺不定的人是不會獲得成功的。

在寒冷的冬天,如果把陽光聚焦在一點,仍然可以輕而易舉地燃起一團火焰。如果把一顆子彈扔出去,它穿不透一頂帳篷,但如果把它射出去,它可以穿透橡木板,如果再給它加上足夠的力,這顆子彈便可以從4個人身上穿過去。因此,如果一個人集中所有的精力和心誌去堅持不懈地追求一種值得追求的事業,那麼他的努力絕不可能白費。

那些全力以赴、鍥而不舍的人是最偉大的人,他們一錘又錘地敲打著同一個地方,直到實現自己的願望。在我們這個時代,那些在自己的領域無所不知,對自己的目標堅定不移,做事專心致誌、精益求精的人會成為成功者。在美國的職業生活中,泛而雜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就像道格拉斯·傑羅爾德的一個朋友一樣,他可用24種語言進行簡單的對話,但卻不能用這24種語言中的一種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觀點。全身心追求一個目標

西德尼·史密斯說:“讀書讀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而且覺得吃飯的時間都提前了兩個小時,這種讀書的方式是最可取的。比如,拿一本李維的曆史書坐下來,就好像親耳聽到嘎嘎叫喚的鴨子拯救了首都,親眼看到隨軍小販揀起羅馬騎士們的戒指把它們放在自己的鐵盒裏。在讀書時,你仿佛真的身臨其境,感覺自己在倫巴底的草原上饒有興趣地觀察漢尼拔飽經風霜的麵容,或是看他的一雙眼睛放射出熠熠的光芒。這時候如果有人敲門,你在幾秒鍾後才能夠醒悟過來,自己原來是坐在書房裏。”

英國作家查爾斯·金斯利說:“我朝著自己確定的目標義無返顧地前進,就好像這個世界不存在任何更美妙的東西一樣。這也是勤奮工作者的秘密所在,當然,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並沒有把這種精神帶到娛樂活動中去。”

查爾斯·狄更斯曾經說:“心誌專一可以使任何一種學習取得成效,這種方法是惟一有效並經得起考驗的方法。我可以坦誠地告訴你,我自己構造的小說或進行的想象,都得自於我所養成的工作習慣。我對非常普通甚至最不起眼的事情進行全神貫注地思考,並且一天都不間斷,再將寫成後的稿子改了又改,反複斟酌推敲。”一次,人們問狄更斯,他是怎樣取得成功的,狄更斯回答說:“我從來不對那些應該全力以赴的事情掉以輕心,這就是我成功的秘訣。”

約瑟夫·格魯尼在給他兒子的信中寫道:“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全身心地投入,不管是學習、工作還是遊戲。”

因此,年輕人一定要記住:做任何事情都不要三心二意,更不要見異思遷。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同時涉足了太多的領域,致使精力分散,阻礙了他們的進步,使得他們一事無成,最終無法實現少年時代的夢想。事實上,他們應該采取一種更明智的做法,那就是集中心誌於某一個領域,咬定青山不放鬆,最終成為該領域所向無敵的行家裏手。但是,他們的選擇卻與此相反,他們選擇了在許多領域成為三腳貓似的人物,他們四處出擊,什麼東西都有所涉獵,但又淺嚐輒止,浮光掠影,隻懂得些皮毛罷了。

愛德華·利頓是英國政治活動家、小說家,有許多人看到他整日忙忙碌碌,事無巨細無不顧及,竟然還能有時間來從事學問研究,於是都免不了奇怪地問他:“你怎麼會有那麼多時間來完成這麼多的著作呢?你究竟有什麼分身之術,可以完成這麼多工作呢?”他回答說:“我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我從來不同時做幾件事情。”這個回答令問他的人大吃一驚。一個能從容自若地安排好工作的人肯定不會讓自己過於勞累,換句話說,如果他在今天疲於奔命,那麼隨之而來的必定是疲勞和困乏,這樣他在第二天就不得不減慢工作節奏,所以結果往往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