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情商決定成敗(1 / 2)

發現情商

感知情商

1990年,一個心理學概念的提出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場人類智能的革命,並引起了人們曠日持久的討論,這就是美國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和約翰·梅耶提出的情商概念。緊跟其後的1995年10月美國《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書,把情感智商這一研究成果介紹給大眾,該書也迅速成為世界範圍內的暢銷書。隨著人類對自身能力認識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激烈的現代競爭中,情商的高低已經成了人生成敗的關鍵。作為情商知識的受益者,美國總統布什說:“你能調動情緒,就能調動一切!”

那麼情商究竟是什麼?

情商是Emotional Quotient的縮寫,翻譯過來就是情緒智慧。但這樣的答案顯然過於簡略,要想更深入地認識情商,就有必要了解情商與智商的關係,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情商概念是作為智商的對立麵提出的。

長期以來,人們將智商視為人生成敗的決定因素,並將它作為衡量個人能力的主要指標。近百年間,研究者設計出五花八門的智商測試方法,接受各種測試的人也數以億計。盡管研究規模如此巨大,耗時如此之長,但還是有不少人提出了疑問:智商高的人真的比普通人能力更強嗎?

長久以來,不知有多少聖賢哲人一次又一次地幻想和構建著人類生存智慧的理想模式,又不知有多少宿學碩儒在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中為尋求一條平衡木而困惑煩惱、漠然長歎。人們除驚羨一些偉人的成就外,也開始研究他們憑什麼成功,是不是都是天賦稟異的人物呢?或者換個說法,是否隻要有天生的聰明,就能夠取得卓越的成就呢?

眾多實例和實驗證明:高智商者不一定取得成功,智力商數的高低與一個人成就的必然聯係一再受到質疑。

有一個叫威廉·賓德的人,自一出世,他父親就采用各種手段開發其智力,3歲時就能用本國語言自由閱讀和書寫,4歲寫出了3篇500字的文章,6歲寫了一篇解剖學論文。小學入學的當天上午被編入一年級,中午母親去接他時,他已經是三年級的學生了。8歲上中學,11歲進入哈佛大學。由此可以看出,賓德的腦子足夠聰明,智商不可謂不高。但他後來離家出走,在一家商店當店員,一生碌碌無為。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為了尋找到答案,人們開始關注情商。

在這種情況下,情商伴隨著心理學家的研究問世了。早期在心理學界不被重視的情緒、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被認為是決定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情感智商(Emotional Quotient)是對傳統智力概念的革命性構建,它涉及人的穩定性、樂群性、興奮性、有恒性、敢為性、敏感性、懷疑性、幻想性、世故性、憂慮性、獨立性、自律性、緊張性等方麵,是對生命內在力量的嚐試性把握和描述。

智商曾一度統治過成功學的領域,人們在感慨誰智商高誰就能成功的同時,不禁有些迷茫。原因在於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個個高智商神話的破滅。細心的人們應該還能夠回憶起類似於清華大學高材生劉海洋潑熊的事件,不絕於耳畔的許多國內高等學府的學生因不堪各種壓力跳樓自殺,因一點小事而憤然用刀砍死同學的……太多的天之驕子的言行讓善良的我們震驚,也開始尋找問題背後深層的原因。

難道是這些學生不足夠聰明?還是他們不能意識到問題過後的嚴肅性結局?這是一個不言而喻的結論,因為我們都會明白問題的根源不在於他們的智商,而是他們不懂控製自己的情緒,於是憤然失控;不知曉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於是在麵對人生逆境之時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些自我控製與麵對人生挫折的心境,就為我們揭開了情商的神秘麵紗。所有的這些高智商人物的悲劇,原來可以避免,或者他們未來可以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但因為情商不高而終發生令人扼腕歎息的事情。

情商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一個高情商的人在工作上易於成功,婚姻中易產生幸福感,人際關係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