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擊丹麥、挪威(1 / 3)

閃擊丹麥、挪威

1“威塞爾演習”

法西斯德國侵占波蘭後,即加緊了對西線進攻的準備。為了保障向西進攻時的北翼安全,同時奪取北歐戰略原料產地,決定首先攻占丹麥、挪威。

丹麥、挪威都是小國,國防力量薄弱。丹麥隻有2個步兵師,1935年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認為加強戰備反會引起德國的猜疑,因而未作戰爭準備。挪威有6個步兵師,但人數不足,並分布在全國各地,其防禦作戰計劃是建立在英、法派遣遠征軍的基礎之上。德軍針對丹麥、挪威的這些弱點,采取了閃擊戰術,在閃擊戰中使用了空降兵。

德軍於1939年10月開始進行入侵作戰的準備,代號是“威塞爾演習”。其空降作戰計劃的要點是:第1階段,使用傘兵在丹麥戰略要地空降,以保障從海上登陸的部隊和從地麵越過邊境的部隊快速向前推進,一舉占領丹麥。與此同時,使用另一支傘兵奪占挪威南部的重要機場,保障主力機降,爾後從後麵突擊挪威港日,接應登陸部隊上陸。第2階段,視情況,在挪威中部、北部地區空降,以保障地麵部隊快速向內地發展,迅速占領挪威全國。空降兵在第1階段的具體任務是:在丹麥,奪取奧爾堡2個機場,奪占丹麥首都的門戶——沃爾丁堡大橋;在挪威,奪取奧斯陸的福內布機場,奪取斯塔萬格的索拉機場。

計劃使用的作戰部隊除7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旅外,還有1個傘兵團(傘兵第1團)及3個機降步兵團(第159、193、324團),共14萬人,其中空降作戰部隊約1萬人。德入侵部隊的總指揮官為法爾肯霍斯特上將,傘兵及航空兵由第10航空軍司令蓋斯勒中將指揮。保障空降的有第5航空隊以容克—52為主的500架運輸機,德國北部的施塔德、石勒益格及尤太森等3個機場為空降出發機場。

2未受抵抗即侵占成功

1940年4月9日淩晨,德軍開始發動入侵。

在丹麥,7時許德軍傘兵第1團4連1個排在丹麥北部奧爾堡的兩個機場傘降。在德軍的突然襲擊下,丹麥軍隊未作任何抵抗,因此德軍沒有動用更多的兵力即控製了機場。緊接著準備用於挪威的第159步兵團在此降落。使奧爾堡成為德軍向挪威空運部隊的跳板。在向奧爾堡空降的同時,傘兵第4連的其他人員在連接西蘭島與法爾斯特島的沃爾丁堡大橋附近傘降。傘兵著陸時,地麵沒有槍炮聲,也沒有警報聲,丹軍陣地一片寂靜。為此,傘兵沒有打開空投的武器箱,隻用隨身佩帶的手槍投入戰鬥,數分鍾內解除了大橋守備分隊的武裝。1個班利用繳獲的自行車,迅速奔到橋上,守橋衛兵一槍未發就投降了。至此,傘兵完整無損地奪取了這座3.5公裏長的大橋。這一交通咽喉被控製後,從格塞島登陸的德軍進攻部隊毫無阻擋地向丹麥內地推進,一舉進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開戰僅4個小時,丹麥便宣布投降。

3受挫於挪威

在挪威,運載第1傘兵團第1、2連飛往挪威首都福內布機場的第1波29架運輸機,在飛越斯卡格拉克海峽時,遇上濃霧,被迫改在剛占領的丹麥奧爾堡機場降落。

在第1波後20分鍾,運載第324步兵團2營的第2波飛機,接到第10航空軍的返航命令。其中,第1個大隊的指揮官認為這是敵軍發出的假命令,他沒有執行,指揮所屬的飛機繼續朝福內布飛去。這時,在福內布上空擔負掩護任務的德戰鬥機,由於等待運輸機的到來超過了規定的時間,油料耗盡,在第1個運輸機編隊進入機場上空時,即在福內布機場降落。著陸後,他們使用飛機上的機槍壓製了機場上的守軍。9時17分,運載步兵的飛機飛來,並在已著陸的戰鬥機火力掩護下順利著陸。機降步兵和機組人員一起,攻擊了機場內的守軍,奪取了1個挪軍機槍陣地,控製了機場。此時,德駐挪威使館的陸空軍武官驅車來到機場,他原是來接應空降部隊的,看到這種情況後,立即命令機組人員向上發報,告訴福內布機場已被控製。奧爾堡接到電報後,即轉告漢堡第10航空軍司令部。但由於空降計劃已被打亂,空降部隊分散降落在各個機場,在3個小時後,作戰部隊才空運到福內布機場,傍晚,第324步兵團全部著陸,有3000餘人。此時,德軍艦載部隊在奧斯陸港外遭到挪軍艦和岸炮的阻擊不能靠岸。為了趕緊占領奧斯陸,根據上級命令,在福內布著陸的空降部隊以1500人組成數個閱兵方隊,頭紮彩帶,在航空兵的掩護下,以古代征服者的姿態,沿著主要街道開進奧斯陸的市中心。由於空降兵突然出現在首都,挪威政府沒有任何準備,同時,德軍的行動得到挪威國防部長吉斯林為首的法西斯特務組織“第五縱隊”的策應,因此,德空降部隊兵不血刃地占領了這個有30萬人口的城市。緊接著,空降部隊從背後進攻港口,使登陸部隊迅速上陸。

9時20分,另一批運載第1空降團第3連的12架 機,穿過積雲,有11架按計劃在重要港口斯塔萬格的索拉機場傘降,傘兵跳傘高度為120米,著陸後經半小時戰鬥占領機場。隨後步兵第193團1、2營機降。部隊著陸後,從機場向北突擊,很快占領了斯塔萬格。在空降部隊進行突擊的同時,從海上登陸的部隊未遇抵抗,占領了克裏斯蒂安桑和卑爾根等港口。至此,德軍入侵的第1階段作戰結束。德軍第2階段的作戰是搶在英軍行動之前,向北發展,將分隔的各個空降戰鬥地區連接起來,並向挪威內地快速推進,以便在較短的時間內全部控製這個國家。

4月11日,用12架飛機在挪威北部港口納爾維克機降了1個山地榴彈炮連,以增援兩天前在這裏登陸的部隊。飛機在港口北16公裏已結冰的哈特維格湖麵降落,以後又運送了部隊和裝備。4月15日傍晚,德第1空降團第1連150人在挪威中部交通樞紐的當博斯城以南6公裏處傘降,任務是阻止由奧斯陸撤退下來的挪威部隊與從翁達爾斯內斯登陸的英軍會合。但由於空降散布大,隻集合了63人,同時天氣不好,不能從空中得到補給,在1000多名挪軍的圍攻下,德傘兵戰鬥到4月19日,剩下34人,全部被俘。

以後德軍力量得到不斷增強,至6月10日占領了挪威全境。

德軍在丹麥、挪威的空降作戰中,共損失運輸機170餘架,空降部隊傷亡1000餘人。德軍首次大膽和出其不意地使用空降兵,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但獲得成功,一時震驚世界。

德國軍隊二戰時在戰略戰術方麵有很多創造,如閃電戰,如坦克集團。而德軍此次在丹麥、挪威的空降作戰,是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空降作戰。荷蘭空降作戰

發動西歐戰爭

德國航空兵轟炸雷達站。1939年10月,德國就開始策劃對西歐的進攻,希特勒為此下達了第6號指令,陸軍總司令部擬定了行動計劃,代號為“黃色方案”。這個作戰計劃,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史裏芬計劃”的翻版,即通過比利時的中部,向法國首都巴黎實施主要突擊。1940年1月10日,一名攜帶西線作戰計劃的德軍軍官因座機迷航在比利時迫降,使該計劃落入英、法手中。德軍“A”集團軍群參謀長曼施坦因認為,如果再執行這一計劃,勢必難以實現戰略突然性。他在各種場合不斷強調:法國陣地的弱點位於馬奇諾防線的西北端,即馬奇諾工事與盟軍機動地段的接合點。進攻部隊的大部分兵力應直奔這個方向。曼施坦因不顧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等高級將領的反對,建議改向阿登山區實施主要突擊。希特勒對此本能地感到濃厚興趣。1940年2月2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發布了一道指令,正式采納了曼施坦因的意見。經過修改後的作戰計劃,主要進攻方向將通過阿登山區,首先攻占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的北部,擊潰法國北部之英、法軍隊,爾後再從西、北兩個方向進攻巴黎;在馬奇諾防線正麵,開始隻以佯攻牽製,待主力攻占巴黎、繞至該防線側後時,再進行前後夾擊,圍殲該防線法軍主力。

德國占領丹麥,並在挪威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以後,希特勒認為進攻西歐的時機已經成熟。到1940年5月初,德軍已在從北海到瑞士一線集中了136個師(其中10個坦克師、6個摩托化師)、坦克3000多輛、飛機4500多架,編為3個集團軍群。具體部署如下:

“A”集團軍群由博克上將指揮,轄第6和第18集團軍,共28個師,由第2航空隊支援,配置於荷、比國境線直至亞琛地區,任務是突破德、荷邊境上的防線,占領荷蘭全境和比利時北部。

“B”集團軍群由龍德施泰特上將指揮,轄第4、第12和第16集團軍,共44個師,由第3航空隊支援,配置在亞深至摩澤河一線,是主要突擊集團,任務是經過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向聖康坦。阿布維爾和英吉利海峽方向實施突擊,割裂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軍隊。

“C”集團軍群由勒布上將指揮,轄第1和第7集團軍,共17個師,配置在馬奇諾防線正麵,進攻開始時先實施佯動,牽製法軍。

德軍戰略預備隊共47個師,配置在萊茵河地區。

英、法等盟國在戰前均無充分準備。法國認為德國打敗波蘭後,可能會繼續向東進攻蘇聯,即使要進攻法國,也要在四五年以後;英國則指望地麵作戰由其盟國承擔,自己隻負責海上封鎖和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荷、比、盧三國則抱有嚴守中立可免遭侵略的幻想。盟軍的作戰計劃直到1940年3月才確定。該計劃規定,如德國向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則以兩個法國集團軍和一個英國集團軍向比利時機動,在比利時軍隊的協助下,將德軍阻止在代爾河一線;如德軍向馬奇諾防線實施正麵進攻,則以一個集團軍群堅守防禦,以另一個集團軍群進行增援,英國海軍從海上封鎖德國。

荷、比、盧、法和英國遠征軍共有147個師(其中3個坦克師、3個摩托化師)、3000餘輛坦克、1300多架飛機,還可利用英國本土1000多架飛機。荷蘭的10個師、比利時的22個師,均配置在本國東部國境線附近。英、法軍隊共114個師,編為3個集團軍群,分別配置於法國北方各省和德、法邊境的馬奇諾防線及其以東地域。

1940年5月10日,德軍向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展開了全線進攻。荷蘭首當其衝。德軍在進攻荷蘭時,再次使用了空降部隊,進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個戰役規模的空降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