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擊比利時(2 / 3)

從1938年秋一麵開始,在當時還處於絕密之中的斯徒登特的空降部隊裏,就成立了以基斯少尉為首的小規模運輸滑翔機指揮部。從演練的結果來看,當突擊一個守備力量較強的狹窄地段時,滑翔機部隊要比傘兵更有把握取勝。因為當運載傘兵的運輸機飛抵時,總要先被敵人發現,然後才空降。即使從90米的最低跳傘高度跳傘,傘兵也還要有15秒鍾的時間在空中飄蕩,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而且,即使傘兵以最快的出艙速度在7秒鍾內全部跳出機艙,一個班也要散落在300米長的地帶上。著陸後,傘兵們還必須拋掉傘具、集合、尋找投下來的武器箱,這樣就要拖延很多的時間,使敵人有可能對最初的衝擊作出及時反應,爭取戰鬥主動權。而運輸滑翔機就全然不同了。它可以在黑暗的夜色掩護下,悄悄地進入目標區域,這就使奇襲的效果更為理想。滑翔機駕駛員可以使這些“鳥”降落在目標附近20米之內。士兵們從機身的寬大艙門跳下後,就能夠立即投入戰鬥。現在,這些滑翔機交給了富有雄心的科赫上尉使用。

科赫接受任務後,利用各種有效手段對埃本·埃馬耳要塞作了研究。他在格拉芬弗爾對要塞模型進行了詳細觀察,熟記了各種照片和地圖,並利用偵察飛行從空中對要塞進行了實地觀察。他深信,在白天進攻要塞,其代價必然很大,用那麼一點兵力去攻擊,實際上幾乎等於去自殺。隻有在夜間讓滑翔機直接降落在要塞頂部,才能成功地奪取要塞,因為不測的進攻時間和獨特的進攻方式,能使他的行動出敵不意。為了提高攻擊初期的突襲效果,他計劃在攻擊之前不實施炮火準備和航空火力準備。

科赫把他的計劃呈送給希特勒,得到元首的完全讚同。在斯徒登特正式批準了整個作戰方案後,科赫便開始製定具體作戰計劃。他把部隊分成4個分隊,每個分隊約100人。各分隊的任務十分明確,1個分隊負責突擊要塞,3個分隊負責奪占艾伯特運河上的3座橋梁。各分隊又進一步區分了任務,有噴火器組(用於致敵驚慌和摧毀地堡)、機槍組、反坦克組、迫擊炮組及爆破組。各組都配備了適合於完成任務的兵器,要求通過訓練,每個士兵至少能夠掌握兩種軍事技術,以便在戰鬥中能夠代替他人完成任務。如果這些組和他們的分隊隔開,他們也可以組成獨立的單位繼續戰鬥。

根據這些設想,科赫率領他的部隊從1939年11月至1940年4月,用半年時間,在靠近捷克舊邊界的格拉芬弗爾訓練基地,進行了為適應這次作戰的極其艱苦和嚴格的訓練。訓練先從理論課開始,並利用沙盤和立體模型等形象教具施教,由於希特勒曾要求預行演習和訓練要絕對保密,泄密者一律處死。因此,突擊部隊在希爾德斯海姆空軍基地在剛組建起來時,就與外界隔絕了。這裏沒有休假,不準外出,信件要經過嚴格檢查,禁止和其他部隊的人員交談。此外,每人還必須在一項規定上簽名。規定上寫的是:凡用書信、繪畫或其他方式將本部隊的性質及其任務泄露給他人者,不管有意或無意,格殺勿論。為了絕對保密,盡管士兵們都對要塞的內部工事設施了如指掌,但要塞的名字卻直到所有訓練結束後才告訴他們。繼理論訓練之後,開始了不分晝夜、不拘好壞天氣的外場訓練。到1939年聖誕節後,他們就以蘇台德地區阿爾特法塔的捷克要塞作為假想目標進行實兵演習了。計劃最後明確後,科赫又利用模型反複演練達12次之多。所有的戰鬥組都乘滑翔機在狹窄場地上幾次練習了夜間著陸。為減少滑翔機的滑跑距離,在滑翔機的滑撬上纏上了帶刺鐵絲,著陸時後麵還可放出小型減速傘。起初,傘兵全都分配在突擊埃本·埃馬耳要塞的分隊裏,後來科赫又給每個攻橋分隊分配了一個由13人組成的傘兵機槍班。為了能摧毀堅固的混凝土地下掩蔽體,還專門研製出一種50公斤重的錐孔裝藥炸藥包。

訓練卓有成效,各突擊分隊的戰鬥能力有了明顯提高,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心理效果。曾經空降到埃本·埃馬耳要塞中執行過任務的工兵排長維茨希回憶說:“開始,我們對即將發起的進攻有些膽怯。但是,我們逐漸對自己的力量有了信心。不久,我們就確信:從要塞上部發起進攻的一方要比在內部防禦的一方安全得多。”

3比利時投降

科赫的突擊部隊於4月底結束訓練,開到科隆的厄斯特哈姆和布茲韋勒哈爾機場待命。由於保密工作做得很嚴,就連機場部隊的指揮官也不知道為什麼有這麼多滑翔機要在這兩個機場的機庫裏裝配。

斯徒登特最後確定,突擊隊共700人,編成兩個梯隊。第1梯隊400人,分成4個突擊分隊,使用滑翔機機降。第1分隊代號“花崗岩”,隊長威齊格中尉,兵力85人,配備輕武器和2.5噸炸藥,使用11架滑翔機,任務是奪取和破壞要塞表麵陣地。第2分隊代號“水泥”,隊長沙赫特少尉,兵力96人,與科赫突擊部隊指揮部一起,使用11架滑翔機,任務是奪取弗羅恩哈芬橋。第3分隊代號“鋼”,隊長阿爾特曼中尉,兵力92人,使用9架滑翔機,任務是奪取費爾德韋茲爾特橋。第4分隊代號“鐵”,隊長施勒希特少尉,兵力90人,使用10架滑翔機,任務是奪取坎尼橋。各突擊分隊奪取目標後,扼守到正麵進攻部隊到達。第2梯隊300人,在第1梯隊後乘JU-52飛機傘降,任務是增援第1梯隊襲擊要塞的分隊。“斯圖卡”式俯衝轟炸機支援空降兵地麵戰鬥。第1梯隊的滑翔機將從荷蘭方向進入目標,並在進入荷蘭領空前就脫離拖曳機,悄悄地越過荷蘭狹窄的領土上空進入比利時,空降距離100公裏。

1940年5月,德國步兵從比利時工兵破壞的橋梁上越過阿爾貝特運河,進攻比利時。由於德國陸軍總司令部將西線戰役的開戰時間定在淩晨3時,而滑翔機要準確地降落在指定地點,駕駛員必須能看清地形才行,這就是說,滑翔機進入目標的決定性時刻,需要天色微明,所以科赫對此提出了要求:機降突擊時間最晚也要和陸軍相同,如果可能的話,最好在全麵進攻開始前幾分鍾。但是,必須等到曙光初升的時刻,而淩晨3時天色太黑。為此,希特勒親自出麵幹預,把進攻時間定為“日出前30分鍾”。這個時間是從無數次訓練中總結出來的,這是滑翔機駕駛員能夠勉強看清地形的時刻。德國西線部隊的這夥“冒險家”,試圖以空降突擊來奪取這座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著名要塞的準備工作就這樣一切就緒了。

1940年5月10日4時30分,41架JU-52飛機拖著DFS-230型滑翔機,從科隆的厄斯特哈姆和布茲韋勒哈爾機場起飛。一次極其大膽的作戰行動開始了。跑道上,滑翔機被拖曳著向前滑行,很快,起落架的震動聲消失了,眨眼之間滑翔機便一架一架地飛越機場圍牆,跟著JU-52飛機不斷爬升。大約每隔30秒鍾,便有1個三機組拖著滑翔機騰空而起。幾分鍾後,41架JU-52飛機全部安全升空。盡管天色還是一片漆黑,並且拖曳著沉重的滑翔機,但它們都沒出什麼問題。這些飛機在科隆南部的綠色地帶上空的集合點會齊後,開始向西,沿著一直延伸到國境線的“燈火走廊”飛行。他們眼下是埃佛倫附近的十字路口,在那裏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個燈標。接著,在5公裏遠的費雷亨旁邊,又看到了第二個燈標。就這樣,當飛機飛過一個燈標上空時,就可以看到下一個燈標,有時甚至能看到第三個燈標。所以,盡管是在漆黑的夜色中飛行,仍能保持正確的航向。這些燈標將一直引導飛機飛到亞琛附近的預定“分手點”。41架滑翔機上的突擊隊員們都倚在橫貫機身中央的大梁上,時而熱得出汗,時而冷得發抖。

突然,“花崗岩”突擊分隊的1架飛機的機長發現在他的右前方有一縷青煙,這說明在同一高度還有1架飛機,而且眼看雙機就要相撞。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情況,為了避免空中相撞,他不顧後麵還拖著1架滑翔機,猛推機頭向下俯衝。這時,滑翔機駕駛員感到升降舵變得沉重起來,他拚命想把升降舵保持在原來的位置上,隻聽叭的一聲,座艙的風擋玻璃好像被鞭子狠狠地抽了一下。原來,由於刹那間的壓力增加,牽引繩斷了。滑翔機在空中倒是又恢複了平衡,但拖曳機發動機的轟鳴聲漸漸遠去,四周顯得格外寧靜。這架滑翔機隻好載著突擊隊員又飛回科隆,勉強越過萊茵河,在一塊草地上降落下來。糟糕的是,突擊埃本·埃馬耳要塞的第1分隊隊長威齊格中尉就在其中。

飛機編隊仍在按計劃向西飛行。“花崗岩”突擊隊其他滑翔機上的隊員們當然無法知道自己的指揮官已經被甩掉。不過,這關係不大,因為各組都有自己早已確定的任務。滑翔機的每一位駕駛員對於在這寬闊的要塞高地上,在哪座碉堡的後麵,或在哪座轉動炮塔的側麵著陸最合適都已一清二楚。在周密的作戰計劃中已考慮到了滑翔機意外掉隊的可能。並且在出擊命令中明確規定,任何指揮官,在兄弟部隊失敗或無法著陸的情況下,都有責任帶領部下去完成該部未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