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了明確的目標,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人有了指南針,指引著你奮勇向前。
三個工人在砌一堵牆。
有人過來問:“你們在幹什麼?”
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說:“沒看見嗎?砌牆。”
第二個人抬頭笑了笑,說:“我們在蓋一幢高樓。”
第三個人邊幹邊哼著歌曲,他的笑容很燦爛:“我們正在建設一個新城市。”
十年後,第一個人在另一個工地上砌牆;第二個人坐在辦公室中畫圖紙,他成了工程師;第三個人呢,是前兩個人的老板。
為什麼同樣是工人,他們的成就卻有著如此巨大的差別?其實,我們從他們三個人不同的回答中,已經可以看到他們之間不同的人生態度——第一個人隻知道把一塊塊磚砌到牆上去,別的一概不知;第二個人知道砌牆是為了蓋一幢高樓,卻不知這幢高樓的意義所在;第三個人雖然也是在把磚砌到牆上去,但他目標更加明確,目光更加遠大,那就是要建設一個美麗的新城市。
三個人在做同樣的工作,卻因為心中目標的有無與目標的大小,造成三個人不同的成就、不同的命運。這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那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心中都要有個明確的目標。正如一位哲人說的:“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頭腦中把它建成了。”
一個人想要過一個理想完滿的人生,首先要像一個建築師一樣,對自己的一生有所規劃,有所設計,以確定這一步該如何走,那一步該如何做,有如一張人生的藍圖,猶如一個人生的“指南針”,指引我們建造成功的大廈,實現人生的理想與目標。
人生有了藍圖,有了指引前進方向的“指南針”,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充實,變得有目的,有追求,一切似乎清晰、明朗地擺在你的麵前。什麼是應當去做的,什麼是不應當去做的,為什麼而做,為誰而做,所有的要素都是那麼明顯而清晰。
德國法蘭克福的鉗工漢斯·季默,從小便迷上音樂,他的心中自然就有這樣一個“人生指南針”——當音樂大師,買不起昂貴的鋼琴,他就自己用紙板製作模擬黑白鍵盤,在他練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竟把十指磨出了老繭。後來,他用作曲掙來的稿費買了架鋼琴,有了鋼琴的他如虎添翼,並最後成為好萊塢電影音樂的主創人員。
他在作曲時“走火入魔”,時常忘了與戀人的約會,惹得許多女孩罵他是“音樂白癡”、“神經病”。婚後,他幫妻子蒸的飯經常變成“紅燒大米”。有一次,他煮加州牛肉麵,邊煮邊用粉筆在地板上寫曲子,結果是麵條煮成了粥。妻子對他很客氣,不急不怒,隻是罰他把糊粥全部喝掉,剩一口就“離婚”。
他不論走路或乘地鐵,總忘不了在本子上記下即興的樂譜,當做創作新曲的素材。有時他從夢中醒來,打著手電筒寫曲子。
漢斯·季默在第67屆奧斯卡頒獎大會上,以聞名於世的動畫片《獅子王》榮獲最佳音樂獎,那天是他37歲的生日。
我們羨慕那些成功人士所獲得的鮮花、掌聲,卻常常忽略了這些成功者背後的艱辛。
山田是一位擁有出色業績的推銷員,可是他一直都希望能躋身於最高業績的行列中。但是一開始這隻不過是他的一個願望,從沒有真正去爭取過。直到三年後的一天,他想起了一句話:“如果讓願望更加明確,就會有實現的一天。”
於是,他當晚就開始設定自己希望的總業績,然後再逐漸增加,這裏提高5%,那裏提高10%,結果顧客增加了20%,甚至更高。這激發了山田的熱情,從此他不論在什麼狀況下,做任何交易,都會設立一個明確的數字作為目標,並在一兩個月內完成。
“我覺得,目標越是明確越感到自己對達到目標有股強烈的自信與決心。”山田說。他的計劃裏包括“我想得到的地位、我想得到的收入、我想具有的能力”,然後,他把所有的訪問都準備得充分完善,相關的業界知識加之多方麵的努力積累,終於在當年的年終,他的業績創造了空前的記錄。
山田自己做了一個結論:“以前,我不是不曾考慮過要擴展業績,提升自己的工作成就,但是因為我從來隻是想想而已,不曾付諸行動,當然所有的願望都落空了。自從我明確設立了目標,以及為了切實實現目標而設定具體的數字和期限後,我才真正感覺到,強大的推動力正在鞭策我去實現它。”
心中有了明確的目標,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人有了指南針,指引著你乘風破浪,奮勇向前,風擋不了,浪阻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