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職場中要學會觀察人(3 / 3)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與朋友之間,一般都有著某種共同的興趣、追求。或者其脾氣相投,或者其目標一致,或者其工作性質相同,這些共同點使他們有條件凝聚在一起。這一現象實質上就是科學上講的“共生效應”原理。所以,通過其朋友識別其品質能力是比較科學的方法。

三國時期,薑維曾求教於諸葛亮,可諸葛亮開始並不看重他。於是,薑維私下就虛心好學,每天挑燈夜讀,這些都讓諸葛亮看在眼裏,記在心中。後來,諸葛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教給了薑維許多知識,如八卦陣法、連弩箭法等,薑維由此成為了一名驍勇戰將,立下了不少戰功。薑維能與諸葛亮交朋友,便可知其為人的不一般了。

所謂看書知人法是指看一個人經常讀什麼書,就知道他的品行為人。一個人讀不讀書,大約是最不好裝假的事情,有人視讀書為享樂,有人視讀書為畏途,也有人把讀書當安眠藥。有人外表可以打扮得如紳士,談吐也可以很堂皇。但是,拿起書來就有如舉千斤般費力。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讀什麼書,更是來不得半點虛假和造作。

作為一名領導者,通過觀察下屬喜歡讀什麼樣的書,可以大致看出他的品行和修養。

據說國外有公司招聘員工時,主試者會突然要求應試人隨手寫下自己喜愛的幾本書的書名,通過此途徑來判斷這個人以決定取舍。但是,看書知人要求識人者具有分析的全麵性,要把對方看的書與他的行為結合起來考察,不能因他在研究“八卦”而視為封建迷信。否則,就會失去人才。

當然,見微知著察人,自有它的局限性。這主要是因為領導者帶有感情色彩來看人的。

用有色眼光識人,就是帶著固有的感情色彩,也就是帶著成見去識別人才。雖然這是識人中的大忌,但這種看人,在古今中外的識人史上都是屢見不鮮的。

用帶有感情色彩的眼光識人,首先體現在對沒有出名的“小人物”起初的輕視上。

法國年輕的數學家枷羅華,把17歲時寫出關於高次方程代數解法的文章,送到法蘭西科學院,沒有受到重視。

20歲時,他第三次將論文寄去,審稿人波鬆院士看過之後的結論是:“完全不可理解!”又如蘇格蘭科學家貝爾想發明電話,他將自己的想法說給一位有名的電報技師,那技師認為貝爾的想法是天大的笑話,還譏諷地說道:“正常人的膽囊是附在肝髒上的,而你的身體卻在膽囊裏,少見!少見!”好在貝爾並沒有相信這家夥的一派胡言,憑著高度的自信將實驗堅持了下去,而最終取得了成功。學術上的門戶之見,也是用有色眼光看人。

1868年,英國皇家學會為研究碰撞問題而懸賞征文。荷蘭人惠更斯文章最好。可是,因為他不是英國人,而被扣發文章。後來,他的論文被法國賞識,在法出版,他本人當上了法國科學院院長,為法國在科學上趕超英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考察人物的訣竅就是能從表麵形象和外部行動中看出人的真才本性,這也是識人高手與低手的區別。但人才是變化的,對人的識別不能停留在若幹年之前的印象中。“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有時,一個人變化之迅速與徹底,是超乎人們想像的。在人的變化中,有先不能幹後能幹的,先廉潔後腐化的,有先邪惡後善良的,先平和後傲慢的。考察識別人才要充分考慮到這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