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把選擇與放棄看做一種人生觀(9)(2 / 3)

兒童教育也這樣,讓一群兒童做先易後難和先難後易兩道題,結果是做先易後難者平均分數可達60分,而對做先難後易者,先做完難題成績不佳時,進行當麵批評後,你會發現孩子們會變得沒精打采,並且再讓他們做與第一次相同的容易題時,成績也大不如前。這個實驗可解釋為,人們挨罵後會變得消沉,產生挫折感,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因此降低了智能。

在職場上,有許多處在領導崗位上的平庸之輩就是靠這種手段來整倒有能力的屬下的。如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姚啟聖。他害怕能力強的下屬有朝一日取代自己,所以就想方設法地進行打擊。他們采用的一種基本戰略就是,用壓製的辦法,不讓下屬起來,不給下屬立功的機會。日常工作中隻給下級一些細小而平凡的不起眼的工作,即大材小用。這樣,下屬心理勢必產生一種挫折感,認為領導看不起自己,還沒開始幹,就已經消沉,工作也很難幹好。這時,領導又會當眾指責你無能,結果在你的同事中也造成了你無能的印象,久而久之,下級會更加消沉,不僅不能發揮出才能,反而降低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社會上受上司排擠而懷才不遇的人是無法統計的。他們都是退能刺激術的可憐犧牲品。所以有人說處於領導位置的人不一定都是佼佼者,而事業上不成功者也未必都是無能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少數堅忍不拔者,即使受到了這種狡猾卑鄙的算計,也不改其誌,反倒增長了才幹和見識。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範雎的人,雖說滿腹經綸,但因家徒四壁,無人引薦,也隻好空懷壯誌,寄居在中大夫須賈的門下充當食客。

龍非池中物,乘雷欲上天,盡管範雎人微言輕,但他的非凡才華能使他像錐處囊中一樣,時刻都有脫穎而出的可能。一次範雎隨須賈出使齊國,但因為當初,齊泯王在位時燕國曾糾集四國攻打過齊國,如今齊國強盛了,魏王擔心齊國報複,派須賈去重修舊好的。然而齊國因今非昔比,對魏使臣很不客氣,使須賈受盡責難。但攝於齊國的威勢,須賈囁嚅無言,不能應對,範雎見狀,從中代為辯駁,隻把齊囊王說得五體投地,當晚便派人勸說範雎留在齊國,並許以高官厚祿。但範雎出於忠義,給以嚴詞拒絕。齊囊王更加敬重他了,接著又賜予他黃金十兩以及牛、羊、酒等物以示敬重。範雎身處異國,肩負重命,豈肯私受?所以一再堅辭不納。這時,身為正使的須賈卻因“奴高於主”而大起嫉妒之心,於是心生一計,令範雎退回黃金留下牛酒。範雎聽命,但他萬沒想到回國後,須賈卻以範雎私受賄賂,賣國求榮為罪名將範雎告上魏相、魏齊。魏齊命人將範雎抓來,不問青紅皂白便進行嚴刑拷打,隻打得範雎遍體淋傷,血流滿地,肋折齒落。這還不算,魏齊命人非要把範雎打死不可。後來範雎買通看守,才總算死裏逃生,跑到秦國。

天生我才必有用,範雎到了秦國以後,漸漸地得到秦王的重視,鑒於當時“枝強幹弱”的秦國內政和四麵出擊的外交政策,範雎沒有眉毛胡子一把抓。為了先站穩腳跟,他首先提出“遠交近攻”這一留名千古的外交策略,於是於昭王42年(公元前29年)鼓動秦王攻韓,結果在戰爭中獲得了重大的利益,使韓成了秦的附屬國,秦實力更加強大,從而使得各諸侯國再也不敢另眼相看了。

外交上的勝利使範雎的地位日益鞏固了,於是他又幫秦王在內政方麵進行改革,那就是麵對“奴大於主”的不正常現象實行“固幹削枝”。他指出“今穰候(原秦相、魏冉、秦王之舅)內仗太後之勢,外竊大王之威,用兵則諸侯震恐,解甲則列國感恩,廣置耳目,布王左右,恐千秋萬歲後,有秦國者,非王之子孫也!”一句話正打中秦王的要害,秦王早就擔心這種局麵,於是更加信任範雎,遂罷穰候之相,驅逐回籍,又安置太後於深宮不許參與改革,然後範雎為國相,封以應城號為應候。

從此秦的中央集權更集中在昭王的手上,而範雎的地位也就更加穩固了。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不能過於死板。當你在原地受到壓迫排擠後,最好的辦法就是“挪出去”。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何必一棵樹上吊死人?這有個說道叫“異地發展”,用古語說叫“楚才晉用”。有很多成功者都是靠異地發展才得以成功的。為什麼異地發展能夠成功?有一句俗話說得好,叫“遠來的和尚會念經”。實際上,這是因為異地發展,沒有“天敵”的緣故。例如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節目曾報道過這樣一則消息:說某公司從美國進口一種植物,被放到福建繁殖,結果一定時間後這種植物不但茁壯成長,而且發展得特別快。什麼原因使這種植物發展得這麼快呢?最大的因素便是異地發展沒有天敵的緣故。我們知道,世界上任何一種生物,都是相互依存又互相製約的關係,生物學家管他叫生物鏈,當這種生物鏈在某個環節裏出現斷裂現象時,那麼這個環節便會出現種種問題。

人也一樣,如果你所在的單位出現了壓製你的上級,那麼,你就不能再繼續在這裏呆下去了,你最好的辦法就是,換個環境。俗話說:此地不養爺,必有養爺處。一旦你換了新的環境,那裏沒有你的天敵或者說至少在一定時間裏沒有,這時候你便會輕鬆地發展自我。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如此,可以盡最大能力地發揮你的才能,並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