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把選擇與放棄看做一種人生觀(12)(2 / 2)

一個高明的聰明人士,須有臨事不亂、處危不驚的心理素質;要能冷靜地從全局出發,把整體和局部結合起來,製定出適合對路的策略。就拿襄樊之戰來說,如何保衛襄樊,本身就足以看出智慧的高低上下,而如果能高屋建瓴,把襄樊戰事與整個荊州問題聯係起來,利用矛盾,實現自我戰略目標則就會更顯謀略之高深。一代霸主曹操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是兩點都做到了。

曹操聽從了丞相司馬懿的意見。一方麵派鎮守宛城的平寇將軍徐晃領兵前去支援曹仁,一方麵派使者拿著自己的親筆信去見孫權。

從多方麵曉以利害,目的是拆散孫吳聯盟。這封信是曹操強勢外交的經典之作,也是日後能夠拆散劉孫聯盟的前奏。

江東的孫權對劉備占據荊州、居其上遊早就心懷不滿,即使在與劉備平分荊州後,仍一心想把荊州全部據為己有。曹操的信一到,很快獲得了理想的回音。孫權正擔心攻取荊州時得不到配合,便給曹操回信說:

不久我將派兵西上,偷襲荊州。江陵、公安兩個要地接連,關羽如果失掉這二城,必定會自己逃走。樊城貴軍雖被圍困,不用救援就會自行解除。希望您保守這一機密,不要泄漏,以免讓關羽有所防備。

收到孫權使者帶來的密信後,曹操與屬下商議是否為孫權偷襲荊州一事保密,不少人認為應該替孫權保密,而董昭則持不同意見說:“軍事上崇尚權變,期望能把事情處理合宜,現在我們應當表麵上答應為孫權保密,而暗中可以把信的內容泄露出去。關羽聽到孫權軍隊西上時,可能親自撤軍回款,樊城之圍就能迅速解除。並可使孫權、關羽兩相爭鬥,我們坐收漁人之利。如果真的秘而不露,讓孫權得誌,這不是上策。此外,被包圍的我軍戰士,不知道已經有救,擔心糧食不足,很是恐懼,萬一因情況危急萌生其他意向,後果將是很嚴重的。再說,關羽為人爭強好勝,自恃江陵、公安兩座城池防守堅固,必然不會輕易撤退。因此把此事透露出去,對我們是有利的。”

曹操認為董昭的這個意見很好,當即派人到徐晃處,命令徐晃把孫權信中偷襲荊州的內容抄錄下來,用箭分別射到樊城和關羽營中。城中曹軍得知這一消息,頓時士氣大增。關羽得知這一消息,心裏猶豫起來:堅持攻城吧,擔心孫權撕毀聯盟,偷襲後方;立即撤軍吧,又懷疑是曹操搞的鬼,將會前功盡棄。他焦急地等待著江陵方麵的真實情報。

在曹操所派增援樊城的各路援軍會師之後,徐晃趁關羽舉兵不定之機,大敗關羽,關羽隻好撤了樊城之圍。與此同時,孫權也正在實施其偷襲荊州的計劃。他親自率軍沿江西上,以呂蒙為前部。呂蒙率軍到達尋陽(今湖北黃梅縣西南)後,把戰船全部偽裝成商船,讓精兵藏在船艙裏,讓少數人穿著當時隻有商人才穿的白衣服,在船上搖櫓,晝夜兼行,直趨南郡。

最後自然是以關羽的失敗而告終。在這個關鍵時刻,曹操並沒有下令樊城守將去追擊關羽,而是急忙派人送來不準追擊關羽的命令,意在讓關羽去打孫權,讓他們兩敗俱傷,然後坐收漁利。謀略的高人之處再次顯現。後來,孫僅大將呂蒙終於大敗關羽,關羽及其兒子關平在漳鄉(今當陽西)突圍時被擒獲,一起被殺。

孫權殺掉關羽後,派專人把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這一方麵是為了對曹操表示歸附之意,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嫁禍曹操,以期引起劉備對曹操的不滿。但曹操收到關羽首級後,將其以諸侯之禮隆重地安葬在洛陽。

曹操利用孫權的力量不僅解了樊城之圍,而且除掉了關羽這一大患,可謂一石雙鳥。

在這場戰爭中,曹操、孫權和劉備三方的關係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本來同劉備聯盟的孫權,轉而向曹操表示友好,結成了事實上的聯盟關係。戰後,曹操為了實踐對孫權的許諾,更重要的是為了同比原來更為強大了的孫權搞好關係,特地表薦孫權為驃騎將軍,兼任荊州牧,封南昌候,事實上承認了孫權對江南地區的統治。

這樣,曹操的台子就搭了起來,原來孫、劉聯盟的台子也就隨即而解體了。

縱觀這場戰爭,孫權、曹操是最大的受益者。孫權利用了關羽的弱點,也利用了曹操、關羽之間“龍虎鬥”的機會;曹操也不失時機地利用(甚至是挑撥)了孫權和劉備之間的矛盾。他們都善於利用對方的矛盾,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從而導演了一場錯綜複雜、曲折離奇的曆史話劇。

而曹操則是這出話劇的總策劃人。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