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退路才有出路
有這麼一個寓言:
一個雲遊僧人準備橫穿一座沙漠,他找到附近一位村民,詢問人們沙漠裏有沒有路標。村民告訴他,數年前,曾經來過一位智者,他讓村裏人買來很多胡楊樹苗,數百米一棵,從沙漠這頭一直栽到對麵。智者說,如果胡楊樹能成活,大家可以以樹為路標;如果胡楊樹枯死,大家可以以枯樹為路標。不過,枯樹很容易被流沙淹沒,或被狂風刮倒,因此每一位過路的人,要注意把路標拔一拔,插一插。後來,樹苗全部枯死了。但大家照著智者的意思辦,沿著路標走了很多年,安然無恙。所以村民們叮囑雲遊僧人說,你過沙漠的時候,遇到要倒的路標一定要扶正插好,遇到快要淹沒的路標一定要拔起插牢。雲遊僧滿口答應,但他並沒有照做,他想我反正就走這麼一回,我才不管那麼多呢!結果等他走到了沙漠中心,又累又困之際,天上突起狂風,飛沙漫天。僧人想往回走,卻發現原先的路標都被埋沒、被卷走了——他再也走不出沙漠了!
生活中,不乏故事中的僧人。沒有退路才有出路——大家都這麼說。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大無畏精神,是一個人,尤其是年輕人麵對困難時不可或缺的勇氣與決心。曆史上,這種精神也著實成就了很多人。楚霸王項羽能一舉擊敗秦軍,就是因為他斬斷了自己的退路,逼著自己和手下的將士全力以赴,從而找到了出路、生路、活路。戰神韓信也曾有過“背水一戰”的大勝。兵家之祖孫子則說:“投之亡地然而存,陷之死地而後生。”引無數國人競折腰的象棋,其中的兵或卒一旦過河也不能回頭,隻能一往無前地拚殺了下去,要麼戰死沙場,要麼九宮擒王。這些都是斬斷退路的表現。斬斷退路,棋手才能更好地運籌棋局;斬斷退路,我們才能更好地規劃人生。
人生如棋,但我們不能做棋盤上的小卒,隻知前進,不知後退。在幸福的戰場上,我們要做自己的將帥,依局勢變幻,閃展騰挪進退拐,且不可做無謂的犧牲。我們前麵提到的項羽就是個中典型,明明有機會卷土重來,但卻不願意給自己機會,硬要把自己往絕路上逼,寧死也不做失敗者,悲壯倒也悲壯,終究還是個悲劇。
人們常說,做人做事不能太絕,任何情況下都得給自己留條後路。相對於不同人群來說,退路各有不同,但大家至少應該有個心理準備。都說“一切皆有可能”,但很多人卻習慣於忽略那些不好的可能。當那些“可能”猝然變成現實,他們勢必難以適應、麵對。
對時下的年輕人來說,恐怕再沒有比“創業”更令人激動的詞彙了。“不成功,則成仁”、“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這些話似乎都是給決心創業者準備的。創業無退路,的確如此。但創業也不是加入敢死隊,不是冒著槍林彈雨往前衝就能成功的。
進和退本是一對反義詞,人生有進就應該有退,瞻前顧後、進退兩難,實為人生最痛苦的泥沼。因此,當我們實在進不了的時候,不妨暫退一步,或者另尋明路,迂回前進,或者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最終解決問題。千萬不要和自己過不去,更不要和生活打消耗戰,不然打贏了也會得不償失,打輸了則可能再無翻盤的機會。生活本來就很殘酷,何必讓自己無路可退?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凡一切人世間的事物,財富、榮譽、權利,甚至快樂、痛苦等——皆有其確定的度,超越這度就會招致毀滅。”老子也曾經說過:“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所謂物極必反,無論做什麼,都要適可而止,見好就收。一個人如果不知進退,那麼煩惱和憂患始終會如影隨形。
據說,最初的汽車是沒有倒檔的。可以想像,這樣一輛汽車如果開進了一條又深又窄的小巷子,恐怕隻能熄掉火推著出來。我們的人生也如此,鑽進了小胡同,就應該及時掛好倒檔,這時看似是退路,實為出路,而且是唯一的出路。否則,那就不是鑽胡同,而是鑽牛角尖了。而鑽胡同與牛角尖的區別,也僅僅是前者浪費的是汽油而後者浪費的是精力和時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