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辦事別那麼絕(2)(2 / 3)

小狐狸見小烏鴉不動聲色,索性把臉一翻,憤憤地說:“誰不知道你們烏鴉是掃帚星,你們飛到哪裏,哪裏就有災難降臨,大家都討厭你們……”

“哇……”還沒等小狐狸說完,小烏鴉早已沉不住氣了。它準備回擊小狐狸,但剛一張口,那塊肉就掉在了地上。小狐狸衝著小烏鴉得意地笑了笑,叼起那塊肉跑掉了。

那麼,這個故事傳達的是一種什麼理念呢?答案是中庸。儒學經典中說:“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多年來,中庸早已成為整個中華文化的內核之一。正所謂:“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在為人處世上,中庸思想的實用性一直貫穿古今。或許有人會說:“我就不信這個,我有自己的原則。”沒錯,你可以不讚同甚至批判這種思想,但你卻逃離不了這種思想浸染的環境。我們常說,對人要一視同仁,不嫌貧愛富,不勢利偏見,這就是“中”;堅持原則,公道自在人心,這就是“庸”。對自己來說,做事能夠不偏不倚,就是“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就是“庸”。套用一句詩,不管我們喜不喜歡中庸,我們早已身在中庸裏。

宋代理學家朱熹給《中庸》做注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中”就是不偏激,不走極端,不過頭,做什麼事都要有個‘度’,把握好分寸。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當今社會,人與人相處過程中,但凡事情處理得稍有不當,往往會招致很多麻煩,輕則導致工作生活不愉快,重則影響事業成敗、家庭幸福。因此,無論做人做事,關鍵在於把握好“度”的問題。

多年來,中庸一直被人誤解,認為中庸就是逃避、退讓。其實,中庸不是一味忍讓,而是一種閱盡人世滄桑之後的大智慧,是一種必要的生存智慧。

清代中興之臣曾國藩就是這方麵的典範。

太平天國爆發後,曾國藩適時建立了自己的武裝——湘軍,積極圍剿義軍。當時,清廷與他的關係非常複雜且微妙:不用他吧,太平天國聲勢浩大,無人能敵;用吧,曾國藩是個漢人,手握重兵,難保日後不生異心,而且湘軍還是他一手建立的子弟兵,這是對清廷的巨大威脅。權衡利弊,清廷對曾國藩采取了一種用你幹事可以,但是不給高位實權的策略,這讓曾國藩不是很滿意,而且很擔憂。為消除朝廷的疑慮,曾國藩暗地觀察分析,準備找一位朝中重臣為自己說話、撐腰。

不久,清軍江南大營潰敗,兩江總督何桂清臨陣逃脫,鹹豐不得不考慮替代人選,這時重臣肅順站了出來,極力推薦曾國藩,鹹豐準許。但在聖諭未下之前,肅順便將此事通過胡林翼(湘軍將領之一)秘密轉告了曾國藩。曾國藩看完肅順的密函,激動得雙手發顫,心裏充滿了感激之情,以至他產生了給肅順寫一封感謝信的衝動。

但提起筆,曾國藩總覺著有點兒不對勁,他想,肅順為什麼要把這件事告訴胡林翼和我?很明顯,他想討好我,或者說是利用我。曾國藩開始冷靜地分析肅順:他精明幹練,魄力宏大,敢於重用漢人,但驕橫跋扈、獨斷專行,仗著皇上的寵幸,甚至連恭親王也不放在眼裏。恭親王等人在朝中勢力很大,肅順卻人單勢孤,聽說皇上身體很差,萬一不測,肅順豈是恭親王的對手?他這樣拉攏自己,莫非心懷叵測?還是謹慎為好!所以,他沒給肅順寫感謝信,而且從始至終都沒與肅順有過任何私下聯係。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慈禧連同恭親王處決了肅順等八大臣,獨攬大權,連帶處決了大批與肅順關係密切者,曾國藩卻因為沒有在肅順家中留下“隻言片語”而受到慈禧的“另眼相看”,深得倚重。

當然,深得倚重並不等同於掉以輕心,像慈禧這樣的人,連侄子光緒都信不過,她沒理由完全相信曾國藩。況且曾國藩的威脅與光緒遠不是一個重量級,尤其是曾國藩取得了對太平天國的絕對優勢之後,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長江三千裏無一船不張鄙人之旗幟……兵權過重,權力過大……各種兵將,一呼百諾”,因此在戰事尚未結束之際,曾國藩便意識到,壞事不可做絕,好事同樣不可做絕。於是,他及時“急朝廷之所急”,開始在圍剿太平天國最後一批有生力量的同時,逐批裁撤湘軍,且不用朝廷一分裁兵費用,讓慈禧既放心,又開心。而曾國藩也因此成為官場楷模,“做官要做曾國藩”一說便是由此而來。

5.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一位朋友講過這樣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