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辦事別那麼絕(2)(3 / 3)

幾年前的一個傍晚,我(朋友)在小區周圍散步,見小區大門外不遠處有十多個中年男女蹲在上,往路上插碎玻璃片。我上前詢問,一個男子不耐煩地說:“別管閑事。這幾天晚上總有人開車到這兒,故意摁喇叭,吵得人睡不好覺。我們紮紮他們的輪胎,出口氣。”剛巧過來一位年輕女民警,她立即奉勸這些人別故意損害他人車輛。這些人自知理虧,陸續離去。女民警衝著他們的背景搖搖頭,然後走上前去,準備清除他們插下的碎玻璃片。這時突然來了一個騎自行車的男孩,車速很快,等他看到地上的玻璃,為時已晚,車胎已經被紮破了。男孩罵道:“誰這麼缺德?”剛罵完,兜裏的手機響了,男孩按下免提鍵,隻聽裏麵說道:“××,你今天回家時注意點兒,我們剛剛在大門外插了不少玻璃……”

首先應該指出,在上麵的案例中,作為有車家庭,應該多為別人想想,平時盡量減少噪聲,尤其是在夜深人靜之際。但那些因為自己受了影響就想方設法報複的人做法同樣不妥。姑且不論這是否觸犯法律,俗話說,“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把自己小區大門前插上玻璃,即使不像上文那樣,來個“現世報”,至少自己出行也會很不方便。

日有陰晴,人有善惡,我們不可能改造世界,也不可能改造別人,我們能改造的隻有我們自己的心態和我們對待世界、對待世人的一種寬容的處世哲學。何謂寬容?馬克吐溫說:“一隻腳踩在花瓣上,紫羅蘭卻把香氣留在那腳踝上。這就是寬容。”寬容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直接與幸福和不幸掛鉤的素養。常用寬容的眼光看世界,事業、家庭和友誼才能穩固和長久。而報複,隻會讓怨恨升級,讓原本的小摩擦升級為大矛盾,大悲劇。

人類之所以稱為人類,就在於我們是地球上唯一講究文明的物種。然而這文明的物種,有時候處理起事情來卻相當野蠻。生活中,很有一批平常總是標榜自己心似大海,胸比藍天,但遭遇芝麻大點的事情都能拍案而起甚至欲置對方於死地的人。這樣的生活,如同在刀鋒上行走,幸福自然談不上。有些人或許比較理智,但也往往耿耿於懷,記掛終生。想想看,如果心裏總是記掛著一個讓自己想起來就氣不打一處來的人,不也是變相地折磨自己嗎?

古語有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現代人也說:“如果你能容下500人,你可以做連長;如果你隻能容下5個人,那麼你最多能做個代理班長。”心胸決定境界,境界決定人生。如果懂得包容的道理,人就不會總是為錢、為名、為權、為情爭得你死我活,兩敗俱傷,就不會一時衝動,將幸福生活匆忙葬送。

我們身邊,因為一時氣憤、衝動,導致兩敗俱傷的慘劇還少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因為不能容忍一些小事,結果使局麵越來越壞,甚至亂了“大謀”。回頭想想真是得不償失。反之,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得饒人處且饒人,又有什麼樣的分歧不能化解呢?別忘了,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

寬容是對別人的釋懷,也是對自己的善待。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曆史上俯仰皆是。

比如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有一次出行時丟失了自己的駿馬,附近的百姓揀到這匹馬後,殺掉馬,吃了肉。正吃著,尋馬的官兵趕到,逮捕了他們,然後請示秦穆公是不是要處以極刑。秦穆公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因為牲畜的緣故而傷害人的,我聽說吃馬肉不喝酒會傷身體,賜他們些酒喝,然後放他們回家。那些人喝完酒,都慚愧地走了。三年後,晉國攻打秦國,秦穆公被晉兵團團圍住,情勢非常危急。正在這時,隻聽外圍有人喊道:“咱們可得為君王拚死作戰,以報當年食馬賜酒的恩惠。”原來正是當年那些殺馬不死反被賜酒的百姓,他們聽說秦穆公被圍,個個拿著武器,拚死作戰,來救秦穆公。在這些人的奮力衝殺下,秦穆公不僅衝散了包圍,幸免於難,還打敗了晉國,俘獲了晉侯。

鑒於篇幅,不再舉其他的例子,需要提醒的是,不管這樣的例子有多少,我們也不能隻是因為看到了“寬容別人也是善待自己”才去寬容別人。那樣,從一開始就居心不良。很多先賢之所以遇事選擇寬容,是因為它從一開始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易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個“厚德載物”說得就是寬容。不寬容,就稱不上君子。

寬容別人,首先要根除狹隘的思想,隻有遠離偏見,學會換位思考,才有人與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寬容別人,其實也是給自己的心靈讓路。隻有在寬容的世界裏,才能奏出和諧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