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修行沒那麼玄(1)(1 / 3)

1.惜福才能幸福

古時候的禪師們經常結伴雲遊。有一年夏天,雪峰、岩頭和欽山三位高僧一起去東南一帶雲遊。一天中午,他們經過一條河流,停下喝了幾口水,然後商量著去哪裏化些齋飯。正在此時,河水中漂來了一片新鮮的菜葉。

欽山指著菜葉說:“你們看,河裏有菜葉漂過來,可見上遊有人居住,我們沿著往上遊走,就會有人家了。”

岩頭卻說:“這麼好的一片菜葉,竟讓它順河漂走,實在可惜!”

雪峰也說:“對,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們還是去別的村莊吧!”

欽山不同意:“這裏舉目四望都沒什麼村莊……”正說著,隻見一個農民急匆匆地從上遊跑過來,問道:“師父!你們有沒有看到水裏有一片菜葉漂過?我剛剛洗菜時,不小心掉了一片菜葉,我想把它追回來,不然實在太可惜了。”

三位禪師聽後哈哈大笑,不約而同地說:“我們就到他家去化緣吧!”

一片小小的菜葉是不是值得沿河追個不停呢?對於普通人來說,不值。但對於懂得珍惜的人來說,即便是一片小小的菜葉,也是不容有失的福緣。惜福,才能幸福。莫小看一片菜葉,它是陽光雨露的結晶,蒼天大地的厚賜。大自然創造它,絕不是為了讓它白白浪費。珍惜它,就是珍惜大自然。同理,你今天可以放任一片菜葉流走,明天就有可能放任整片菜園荒蕪。長此以往,生活勢必荒草蔓延,墮落糜爛。

禪宗史上還有一個“滴水成禪”的典故:

有一天,儀山禪師洗澡時,因為水太熱,就呼喊弟子提些冷水來,有一個弟子奉命提了冷水來,將熱水調溫後,順手便把剩下的水倒在了地上。

儀山不悅地說:“你怎麼如此浪費?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處,隻是大小價值不同而已。你那麼輕易地將剩下的水倒掉,你知不知道,一滴水如果澆到花草樹木上,不僅花草樹木喜歡,水也不失它的價值,為什麼要白白浪費呢?雖然是一滴水,但是價值無限大。”

這個弟子聽後若有所悟,於是將自己的法名改為“滴水”,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滴水和尚”。

古人尚知珍惜滴水,早就飽受水資源危機的現代人豈不是要更加珍惜?

千萬別小看一滴水,人類所有的智慧加在一起,都不可能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一滴水。美國等發達國家先後發射衛星、“發現者”、“征服者”等科研設備去火星等近地行星拍照、現場考察,最基本的一個出發點也無非是想找一點水的痕跡,因為哪怕是找到了水存在過的痕跡,至少在理論上就可以推測該星球存在著生命,或者曾經有生命,或者未來會有生命等等,但直到現在,受限於科學技術,人類還不能確定地球之外的任何地方有任何狀態的水存在。

一滴水如此,世上一切事物也是如此。都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其實即使是活在世上時,又有多少東西屬於我們自己?莫以為自己萬貫家財就可以隨意揮霍,一旦福報享盡,仍會一無所有。一個人該有多少金錢、多少愛情、多少福壽、多少享用,都好比銀行裏的存款,無端浪費,終有盡時,所以雖是滳水,也應惜福,因為滴水雖微,可成大海。

時下,中國人富了,至少在物質層麵上,人們比以往幸福了。但很多人的表現讓人憤慨。你有錢就有錢吧,買個豪車我們也不嫉妒,到網上曬曬我們也不說什麼,但你不要動不動就把它開到馬路上發瘋。那樣不僅會毀了你的幸福,還會讓很多人陪著你瞬間完成從幸福到不幸的蛻變。

不要以為你有一個菜園,就可以浪費一片菜葉。這就好比地下的礦藏,從理論上講它是屬於全中國人民的,你能擁有它、開發它、靠它致富,隻代表你把握住了機緣。從理論上講,那些不懂珍惜、不懂感恩、不懂惜福的人,遲早有一天會悔不當初。

明朝時,有個叫陳良謨的隱士,隱居在浙江某個村子裏。有一年,當地發生了大旱,很多農田顆粒無收,唯獨陳良謨所在的村子因為有水利工程得以取得了豐收。然而村裏人卻向州官報告說自己村裏也受了災,從而得以與其他村子一樣,免交當年租稅。第二年,當地又發生了洪災,很多農田被淹沒,洪水退去後,大幅減產,唯獨陳良謨所在的村子因為地勢較高,再次得以幸免。嚐到了甜頭的村民們故伎重施,又一次向州裏謊報災情,再次享受到了免稅待遇。不僅如此,唯利是圖的村民們還乘機利用這筆錢大肆收購周圍各村的破產村民的產業,獲得數倍,然後用這些不義之財天天吃喝玩樂。陳良謨見到這一幕後對本族人說:“咱們村子要遭大禍了!很快人們就沒福享了。像咱們陳姓和鬱、張兩姓大戶,根基較厚,或許還能勉強應付,像俞、費、芮、李等小姓,恐怕在劫難逃了!”同族人都不以為然。然而正如陳良謨所預言的那樣,沒過多久,村子裏就發生了瘟疫,俞、費、芮、李等小姓人家幾乎全死光了,隻有費氏還剩下五六個人。族人們這才相信陳良謨的話,他們慌慌張張地跑去問陳良謨:“咱們三家大姓不會步他們的後塵吧?”陳良謨說:“雖然沒他們那麼悲慘,但倒黴的事還是免不了的。”果然,一年後,州裏查出了他們村裏偷稅且發災難財的事情,不僅責令其補上該交的租稅,還狠狠地罰了他們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