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修行沒那麼玄(1)(2 / 3)

看到這個故事,很多有正義感的人可能會很氣憤:三家大姓不也偷稅並發災難財了嗎?為什麼瘟疫不找他們呢?或者說,老天到底有沒有眼呢?其實這跟老天沒關係。什麼叫瘟疫,簡單來說就是傳染病。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最先得傳染病的往往都是那些窮人,因為窮人不僅營養跟不上,生病後也缺乏求醫問藥的錢。而俞、費、芮、李四小姓的人之所以死於瘟疫,恐怕多半就是因此。但這又能怪誰呢?他們不僅賺了連鬼神都忌諱的不義之財,還揮霍浪費,暴殄天物,怎麼能不受到老天和自己的雙重懲罰呢?

幸福,屬於懂得珍惜它的人。

2.對人好一點兒

師曠是春秋時期晉國盲人音樂家,也是神話故事中“順風耳”的原型。據說,他彈琴時,馬兒會停止吃草,鳥兒會停止飛翔,甚至於驚天地、動鬼神。此外,師曠還是一位思想家,在諸侯國中享有盛名。

有一年,齊國國君齊景公去訪問晉國,晉平公特意讓師曠一起坐陪。齊景公久聞師曠大名,因此在席間特意向師曠請教如何治國:“太師,您能給寡人一些教誨嗎?”

師曠說:“你隻要記住對百姓好一點兒就行了!”

齊景公覺得師曠是在敷衍他,於是過了會兒又趁著酒興正濃再問:“太師,還有什麼教誨?”

師曠還是那句話:“對百姓好一點兒!”

興許他是喝醉了吧!齊景公這樣想。過了幾天,他專門挑了個大家都很清醒的時間,再次請教師曠,沒想到師曠還是那句:“對百姓好一點兒!”

此後一直到回國,齊景公反複思考著師曠那句話:“對百姓好一點兒?為什麼要對百姓好一點兒呢?我對百姓不好嗎?還有誰比我更關心百姓嗎?哦,對了,我的兩個弟弟公子尾和公子夏,他們也很得民心,如果說齊國誰對我還有威脅的話,也隻有這兩個人了。師曠反複叫我對百姓好一點兒,是不是暗示我要與兩個弟弟爭奪民眾的支持呢?嗯,肯定是了。我一定要比他們對百姓更好。”

本著這一思路,齊景公回國後采取了一係列措施討好老百姓,包括開倉濟貧、體恤孤寡、放歸宮女等等,這些措施使老百姓得到了實惠,自然獲得了相應的擁護和愛戴。而齊景公的兩個弟弟眼見自己在齊國不會有出路,沒多久便分別流亡去了楚國和晉國,齊景公取得了爭奪民眾的成功。

毫無疑問,師曠的本意絕非齊景公想像得那麼功利,師曠是在勸齊景公發自內心地對百姓好。因為一個君王,隻有發自內心地對百姓好,百姓才會發自內心地擁護他、熱愛他。這道理放諸四海、放諸古今而皆準,也不一點兒都不難理解。齊景公偏偏把這簡單的道理複雜化、功利化,在於他自私,也是其長期勾心鬥角的強大慣性使然。但即便如此,齊景公最終歪打正著,也說明,對百姓好,終究不會錯。